•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

本節主要就教學專業與師生互動兩方面,來探討研究者在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實施 歷程中其教學省思與成長。

一、教學專業

以下將以教學專業面向,詳細說明研究者於本研究獲得之省思與成長。

(一)改善教學現場問題,提升反省修正能力

行動研究的精神就是期待能改善教學現場的問題,研究者發現教學現場學生常為人 際關係所苦,因此,研究者以在教學現場發現的問題當作研究主題,期待以班級團體輔 導活動增進學生的社交技巧,讓學生能擁有好的人際關係。但在正式課程中,並未有一 套課程能教導學生如何擁有好的社交技巧能力,有鑑於此,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改善 學生人際的問題,期望藉由互動性的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教導學生學習社交技巧,除改

107

善教學現場問題,也可編擬一套增進社交技巧的教學活動,做為日後學生增進人際關係 的參考。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秉持著行動-反省-修正-再行動的精神,活動進行後,研究 者會詢問協同教師的意見,並在過程中不斷檢討自我並進行反省與修正,將活動紀錄於 省思札記中,以供研究者事後能針對遇到的問題研擬因應策略與修正方案,在這不斷循 環的過程中,不但可以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成長,也可讓研究者從中檢討與省思 自我的教學,使自我更加精進。

(二)選擇適合教材內容,培養教學設計的能力

大學時期,研究者曾修習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因其趣味和學習融為一體的特性,開 啟研究者對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興趣。進行本研究時,研究者加註輔導專長26學分,藉 由輔導的專業性,將其與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做結合,期望能學以致用,藉由班級團體輔 導活動與輔導的專業,幫助更多孩子。對於教材的選擇,研究者參考了許多文獻和大學 修課的資料,反覆翻閱,瞭解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優勢於藉由趣味性活動讓學生潛移默 化學習,以達教學的目的。因此,設計教學活動時,研究者會以文獻資料和先前修課資 料為主,自編教材為輔,在選擇教材內容的同時,也培養研究者本身教學設計的能力,

因為希望給學生最好、最有效的教學,因此教材的編排和選擇就顯得格外重要。此外,

研究者在研究前、研究中和研究後會尋求協同研究者的建議,期能以最合適的教材內容 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效。

(三)活動內容多樣化,增進學生學習動機

傳統的教學總是以講述式教學居多,也就是臺上教師單方面的教學,但這和臺下學 生的學習不一定會對等,學習成效更不一定有效。然而,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是偏向於師 生互動的教學,在文獻資料中也可以發現,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注重彈性多元的學習,其 課程的編製也必須符合學生的興趣,有鑑於此,研究者在進行教學時,除了配合教學目 標,還會考量多元彈性的原則,動態與靜態兼顧,並注重學生的分享與回饋,將學習權

108

轉移至學生身上,期望藉由動靜相交的課程,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 生能在十二次的活動中保有熱情和興趣。

研究者將活動內容豐富化,有動態遊戲、靜態遊戲和情境劇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

研究者發現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和其他課程表現不同,研究者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特別踴 躍、熱情和興奮,在回饋單和訪談也可看出學生對此活動的喜愛。學生樂於參與活動的 表現,也讓研究者深深思考,傳統教學雖然對教學者而言相對輕鬆,只要照本宣科即可,

但是學生的反應與回饋卻有所侷限,班級團體輔導活動雖然需要規劃課程、準備教材和 道具,但是看到學生快樂的笑容和有所學習的回饋,相信在此獲得更多多元的經驗。因 此,活動內容多樣化,必能吸引學生目光和興趣,如此才能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 生在快樂中學習、快樂中成長。以下節錄研究者觀察記錄與學生回饋單之內容:

初次和團體成員見面,一開始成員會有些害羞,不太敢接近領導者,但是在暖身破冰之 後的下課時間,成員紛紛跑來與領導者聊天,並說明遊戲很好玩,希望可以多玩一些遊 戲,由此可知,動態活動可使師生距離拉近,快速增進師生關係。」(RB1-1030918)

S17,我好喜歡上筱薇老師的課,因為老師每次都會很用心的準備活動和遊戲來給我們 玩,老師的活動都很好玩,班上有些男生很吵,但是筱薇老師都不會生氣,反而會有耐 心的和他們說,我覺得很開心,我也學到很多,謝謝筱薇老師教給我們這麼多。

(SF4-1031002)

二、師生互動

以下將以師生互動面向,詳細說明研究者於本研究獲得之省思與成長。

(一)提升情意面的學習,注意學生的內在感受

認知、情意與技能的教學中,本研究除加強學生在社交技巧的技能學習外,也很重 視學生在情意方面的提升。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設計時,特針對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分 享特色做加強,讓學生得以在分享與回饋中,提升情意面的學習,讓學生除擁有社交技 巧能力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在正向的班級氣氛中,培養一顆真、善、美的心。

學習除了從學生的表現可略知一二外,在學生的回饋單上,可看出學生真實的內在 感受,透過活動,研究者發現學生對於班級團體輔導活動非常喜愛,以下節錄研究者觀

109

察記錄與學生回饋單之內容:

團體成員與領導者以產生一緊密關係,班級導師透露,學生每天都在詢問領導者能不能 多來帶活動幾次,下課時,成員會拉領導者參觀校園,當小小導覽員,師生關係良好,

活動進形也更順利,因為師生已產生一向心力。」(RB3-1030925)

「S01,我好喜歡上老師的課,因為老師的課不只有很多遊戲很好之外,還讓我學到很多 與人相處的技巧,我希望可以天天上老師的課。」(SF5-01)

從學生的回饋單中可看出,學生是真心喜歡上課,且認為可以在活動中有所學習,

有效達到快樂中學習的意義。此外,學生回饋單的語句完成,還可讓學生表達心中的看 法,寫下內心的感受,例如S14因為父母近日來吵架不斷,S14擔心父母離婚,因此在學 校上課時總是悶悶不樂,但在學習負向肯定單元時,以下節錄S14在學生回饋單中之內 容:

謝謝老師讓我知道就算遇到不好的事情也要開心面對,最近因為爸爸媽媽的事情,我心 情很不好,但是今天我學到要正向思考,不要讓自己想太多才是,要保持樂觀,就像筱 薇老師常跟我們說,要開開心心過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SF4-14)

看到學生的轉變和變化,都可以讓研究者感受到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對於學生的潛在 影響力,也讓研究者感覺到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改變想法與態度,變的更樂觀和正 向了。以下節錄研究者觀察記錄之內容:

今天是團體進行的第五節課,從第一節到現在,雖然只有短短五節課,但是從中看到成 員的進步,一開始,成員總是負向思考,認為人緣不好沒關係,甚至認為沒有朋友也可 以活得很好,但是,經由研究者正向教學,告訴成員要將心比心,甚至要以樂觀態度面 對每一天,之後發現,成員的回饋不再以負向回答,而是以正向角度思考,進步甚多。

(RB4-1031002)

(二)動靜兼顧的教學活動,增進師生感情

本研究之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由於採用動靜兼具的教學方式,因此從學生回饋得知此 種教學方式深得學生喜愛。由於本研究之學生全為初次見面之學生,因此活動安排必須 從破冰與暖身開始,以縮短學生與研究者的距離,在開始階段的活動裡,研究者安排動

110

態活動破冰,成功讓兩者的距離瞬間縮短,因為在下課時間,學生們全湧上來,讓研究 者感到學生是真心喜歡上課,藉由動態的自我介紹,更增進了研究者和學生之間的關 係,使老師不再是老師,而是一名領導者,帶領學生正向學習的領導者。

實施十二次的班級團體輔導活動之後,研究者和班級學生已有良好的默契和信任的 關係,能有如此良好的師生關係全是因為研究者於課堂教學時,以亦師亦友的方式進行 教學,讓教學豐富化和趣味化,不讓學生討厭上學和上課,讓上課變得很有趣和很好玩。

以下節錄S20和S27在學生回饋單中之內容:

今天的課好好玩喔,今天的大圈繞小圈和背對背傳球,我學到了合作的方式,就是要大 家同心協力一起面對事情。老師的活動都好有趣,我好喜歡老師的課,真的超好玩,好 想每天都上課。」(SF4-20)

今天我有上臺演戲,我是演大雄,被人家欺負和誤會的感覺真不好,以後我不可以隨便 欺負別人。今天除了演戲,老師還教我們如何自我控制,我學到好多,老師的課真的很 好玩,我好喜歡老師,謝謝你。」(SF5-27)

從學生的回饋中可發現,因為課程有趣,學生喜歡上課,進而喜歡老師,這可讓師 生關係變佳,也是實施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意外收穫。

(三)藉由學生回饋與反應,提升研究者在教學上的信心

經由十二次的課程之後,研究者發現學生除了在社交技巧能力有所進步外,對班級 其他學生,會懂得幫助他人、感謝他人,也更能以正向的態度面對一切事情。研究者在 班級觀課與研究的時間雖然不多,一星期只有兩節課,但是從協同教師的觀察發現,學 生們自主性變高、互助力變佳,以下節錄研究者之觀察記錄:

班級導師分享:第一循環教導學生要和他人合作,我發現學生在掃地時間,如有同學

班級導師分享:第一循環教導學生要和他人合作,我發現學生在掃地時間,如有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