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在文獻探討與團體輔導活動進行中,持續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的工作。以下就資料蒐集及資料分析等分項敘述: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含質的部分與量的部分。以活動學習單、課後意見回饋單、

訪談逐字稿、教學省思札記、教學錄影紀錄等資料,作為質性資料之分析;量化資料部 分,根據「兒童社交技巧量表」評量受試者在接受實驗處理前後之社交技巧表現,分別 說明之:

51

(一)學生文件資料

學生文件包含七份活動學習單與五份課後意見回饋單。研究者在活動後設計適合 的學習單(參見附錄五),學習單的設計是多元開放的,學生在活動中或活動後配合書 寫,讓學生表達活動過程中的想法與感受,以紀錄學生的學習歷程;每一活動結束後,

請學生填寫課後意見回饋表(參見附錄六),以瞭解學生在每個活動之後內在的真實感 受與對活動的喜愛程度。

(二)訪談逐字稿

為獲得客觀中立的訊息,教學活動結束後,針對活動現場須探討的現象進行兩次非 正式的訪談,訪談對象包括班級導師與焦點學生。第一循環教學活動之後,研究者為瞭 解班級及焦點學生之社交技巧運用情形於空堂時間進行非正式的訪談,訪談時間為 2014 年 10 月 2 日,訪談對象為班級導師和三位焦點學生,分別是小寶、小文和小雨,每人 訪談時間約五至十分鐘,訪談地點為教室後方角落。第二循環之後,研究者再根據其社 交技巧的表現,就上次訪談的問題加深加廣追問(參見附錄七、附錄八),於空堂時間 進行非正式的訪談,訪談時間為 2014 年 10 月 30 日,訪談對象與第一次訪談對象相同,

每人之訪談時間約五至十分鐘,訪談地點為教室後方角落。

(三)教學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當中,共撰寫8篇教學省思札記,以紀錄研究者對活動進行的反 省與感想,教學省思札記內容包括活動設計、活動歷程與帶領活動的反省,並將活動過 程中學生的表現、態度、感受等加以記錄,活動後,研究者立即與協同觀察者討論,做 為研究者下次活動修正與分析團體活動狀況的依據(參見附錄九)。

(四)兒童社交技巧前後測量表

本量表(附錄一)為王櫻芬(1997)修訂蔡麗芳(1992)所編之「兒童社交技巧 量表(學生用)」而成,量表內容為測量兒童之社交技巧之情形正式施測時,本量表以

「班級互動調查表」為正式名稱。本研究先對麥麥國民小學四年一班學生施以「兒童社

52

交技巧量表(學生用)」進行前測,再詢問導師班級內人際關係較需加強的學生,以作 為本研究的焦點學生,八次活動結束後再以「兒童社交技巧量表(學生用)」進行後測,

以瞭解學生參與活動前後其社交技巧能力的改變情形。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有質性的資料與量化的資料,以下分別說明:

(一)質性資料的分析

本研究將蒐集來的學生文件、訪談紀錄、教學省思札記等資料進行編號,並於每次 活動結束之後,觀看教學錄影紀錄,並註明時間、地點、對象等,表格左邊空白處為資 料分析編碼、表格右邊空白處為詮釋與省思,以作為研究分析參考之用。

另外,將學生習寫之活動學習單、課後意見回饋表、教師訪談、教學省思札記等,

加以整理與編號。每一資料來源給予代碼分類,以表示不同功能及意義,茲分別說明如 表 3-3。最後,將編碼結果依目的、方法進行反省與探究,以形成本研究之結果。

表 3-2

本研究資料編號說明

資料類別 編號舉例 代號說明

活動學習單 AL1-01 1.AL代表學生習寫之學習單 2.1代表第一單元

3.01代表學生座號 學生回饋資料 S01 1.S代表學生

2.01代表學生座號

教學省思札記 RB1-1030901 1.RB 代表教學者習寫之省思札記 2.1 代表活動單元

3.1030901 代表撰寫之日期 研究者觀察紀錄 R-1030901 1.R 代表研究者之觀察紀錄

2.1030901 代表撰寫之日期

(續)

53

課後意見回饋單 SF1-01 1.SF表學生填寫之課後意見回饋單 2.1代表第一單元

3.01 代表學生座號 學生訪談 SS-01-1030901 1.SS 代表學生之訪談

2.01 代表學生座號 3.1030901 代表訪談日期

教師訪談 TS-1030901 1.TS 代表教師之訪談 2.1030901 代表訪談日期

(二)量化資料的分析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兒童社交技巧量表(學生用)」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 前測與後測,並根據量表得分結果做為量化的資料,利用 SPSS 軟體統計在量表對樣本 進行t 考驗分析,以得平均數、標準差、t 值與 P 值,以瞭解學生於班級團體輔導活動 前後社交技巧的改變情形,後測得分進步越多、平均數越高、標準差越小、p 值達顯著 差異,表示進步情形越多。

三、研究信度與效度

研究信度與研究效度常用來檢視研究品質的優劣,因此,提高研究信度與效度可讓 研究更中立客觀、更有研究價值,茲分點說明之:

(一)研究信度

以下將說明本研究用以提升信度的方法:

1.多元的蒐集方法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研究資料採用多元的蒐集方法,為確保資料來源的中立性,

並加以說明資料的分析方式,確保對資料的詮釋具有客觀性與研究價值。

2.研究參與者(研究者、學生、導師)資料檢核

研究者在研究前事先徵得研究對象與研究對象監護人的同意,活動進行中,使用教

54

學錄影器材時,以詳細紀錄活動過程、學生表現與感受,並在活動當天撰寫教學省思札 記,以求在記憶最完善之時完成省思,再藉由學生活動學習單、回饋單等進行檢核,八 次活動結束後訪談教師學生人際相處之改變情形,期能用最真實的狀況呈現研究情境。

3.三角檢正

研究者將不同資料加以比對,並使用三角檢正法進行交叉比對,以檢核資料的正確 性。本研究所用的三角檢正如下:

(1)資料的三角檢正:本研究的資料來源有教學錄影紀錄、活動學習單、課後意 見回饋單、訪談、教學省思札記等,透過多樣的資料對同一研究主題的比較,以提升本 研究的一致性。

(2)人員的三角檢正:為提高研究者團體輔導活動之專業能力,教學過程中,研 究者委請麥麥國民小學輔導室之輔導教師-廖老師作為協同研究者,給予活動實施之建 議,並與指導教授討論相關教學計畫,透過多方的討論,幫助研究者做研究相關比較與 分析,進而中立研究者之觀點。

(3)理論的三角檢正:透過閱讀各種團體輔導活動與同儕接納的相關文獻,以客 觀多元的角度檢視資料,進以進行理論的校正與分析。

(二)研究效度

以下說明本研究用以提升效度的方法:

1.中立客觀詮釋資料

研究者盡可能客觀呈現研究資料,避免主觀的詮釋與過度的推論,進而影響研究的 中立性,研究者藉由多樣的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確認增進研究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以 達到研究的確切性。

2.與專家進行交流

研究進行期間,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交流教學心得,並諮詢指導教授意見,藉由多 元的專家溝通,避免研究者個人主觀的意見與偏見,期以最客觀的角度呈現研究結果。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