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教學設計

本節主要分為兩部分說明,分別是研究流程與教學設計,說明如下:

一、研究流程

研究者由教學現場覺察學生的問題,進一步從中分析學生問題因素,之後界 定研究主題,設計教學方案,過程中持續文獻的探討和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究。在 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斷反省、修正、實驗、評估,直到階段目標的達成,再進行 下一個階段的循環歷程。資料來源方面,以各方式蒐集學生資料,例如教學錄影、

協同研究者回饋紀錄、觀察紀錄、教學者省思札記、學習單、訪談稿等,藉以探 究學生閱讀理解的表現。其研究流程,如圖 3-1。

36

37

二、研究時程

研究教材取自小學生每日一文低年級閱讀文本、國語課文與自編短文,於晨 光時間、彈性課時間或融入國語課進行,共 36 節,研究時程如表 3-1,研究進行 時間為 2014 年 2 月至 5 月期間,2014 年 2 月 13 日至 2014 年 3 月 7 日為第一階 段斷詞學習,2014 年 3 月 11 日至 2014 年 5 月 21 日為第二階段詞意掌握與澄清 學習。

38

02/27-03/03

童詩第 10~11 回

39

三、教學設計

行動研究強調在教學實務中,教學者針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可能的行動方 案進行改善,經由不斷的省思與修正,調整行動方案,讓現況能有所改善,因此 行動研究在於研究者即教學者的角色,針對行動的歷程加以記錄、省思與調整,

促使教學現場的問題能加以改善。

依據廖晨惠與黃忻怡(2010)提出讀者須具備「斷詞」能力以區辨詞彙所在。

洪敦明(2005)研究結果發現詞間空格有助於搜索語詞的位置,但卻無法幫助詞 意的處理。學生在進行詞意澄清過程前須先掌握詞彙所在,所以本研究先引導學 生斷詞學習,使其能掌握詞彙所在,再進而運用其他澄清策略引導學生詞意掌握 與澄清。

研究者針對學生斷詞問題與詞意澄清與掌握等問題,分成兩階段引導,第一 階段斷詞教學過程中,運用「每日一文」閱讀教材,引導學生能運用朗讀策略輔 助自己正確斷詞。第二階段詞意掌握與澄清學習的過程中,以課文本位進行,運 用分組提問方式,在同儕相互問答過程協助彼此覺察疑惑的詞彙,進而引導學生 運用澄清方式確認詞意,覺察詞彙與詞彙的關係、文句脈絡與詞彙的關係以及其 他訊息與詞彙的關係藉此推測詞意,運用相似詞與相反詞的補充拓展學生詞彙知 識與加強詞意理解,詞意辨別測驗設計以衝突性或一致性文句作為練習,讓學生 可以從中覺察到一個句子中詞彙與詞彙的關係以及詞意在情節脈絡中的關係。人 稱代名詞澄清部分運用「猜測詞意與套回驗證重讀」的方式判斷人稱代名詞的詞 意。以下就兩個階段加以說明:

(一)階段一:斷詞學習

本階段的行動目標為在朗讀中能覺知詞與斷詞,以朗讀活動練習,讓學生能 經朗讀熟悉斷詞停頓的節拍與覺知錯誤斷詞的影響,行動歷程加入鷹架輔助,包 括研究者朗讀示範、節拍引導、圖片講解,再以「聽讀找語詞」活動繼續練習,

讓學生能穩固斷詞停頓的節拍掌控以及利用標示(如括號或著色)斷詞,繼續加

40

入的鷹架輔助,包括空格呈現停頓處、適時利用實物講解、括號標示斷詞、分組 討論以及同儕導讀等輔助。最後,確認學生能掌握詞彙,研究者逐步退除鷹架,

由學生獨立朗讀斷詞。

(二)階段二:詞意掌握與澄清學習

老師先說明澄清的意思,接著引導學生如何有效運用澄清策略,以及了解澄 清的使用時機。在詞意澄清方面,歐素惠與王瓊珠(2004)彙整相關文獻提出不 能了解文章中的詞彙是造成閱讀困難的基本原因。因此,此階段重點研究者先規 畫協助學生能澄清詞意,以作為後續澄清文句前後關係的基礎。以下分成兩個部 分說明:

1.詞彙的澄清

國小二年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常遇到詞彙方面的問題,在這部分的澄清 主要採取歐素惠和王瓊珠(2004)所提的「文句脈絡教學法」,即以上下文脈絡 引導澄清詞意,和柯華葳(2009)提出可由上下文中找尋字義以及王瓊珠(2004)

依據前後文猜測字義的原則是相同的詞意澄清方式。這部分的教學活動以「小老 師與發問家」的活動單元進行,其教學流程為「圈出疑惑詞彙猜測詞意套回 原句驗證師生討論確認詞意由文中找相關詞彙或文句」。詞彙澄清包括詞意 澄清與關係澄清兩部分,先經由上述教學流程澄清詞意,進而引導學生就詞彙與 詞彙的關係以及詞彙在情節脈絡中的關係加以澄清。

詞彙澄清過程,學生對於詞意澄清後,研究者先以具衝突性內涵或一致性內 涵的句子引導學生覺察詞彙與詞彙間的關係是否合宜,例如「學校是治療病人的 地方」一句中,學生對於「學校」與「病人」兩個詞彙的關係判斷。再以有情節 脈絡的文句設計引導學生覺察詞彙在情節脈絡中的關係是否合宜,並進而尋找情 節脈絡中相關的文句支持該詞意的應用。

學生的問題分析中,對於成語或四字語詞等較艱深的特殊詞彙,考量學生的 先備知識或學習經驗尚不足以了解其源由,因此,本研究僅針對一般詞彙進行澄

41

清策略的教學引導,期許學生由一般詞彙的澄清,能熟練澄清的過程,建立澄清 的知能,在未來再加以運用至特殊詞彙。

2.人稱代名詞的澄清

人稱代名詞在文章中經常被運用,而且也在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習範疇內,學 生在這個階段對於代名詞已學到「你、我、他、她、它和牠」等人稱代名詞。代 名詞在文章中的功用,作為代替前面文句所提的名詞,可讓文本內容更簡潔、通 順,銜接上下文意。部分學生對於文中人物兩個以上時,有時會混淆,不了解所 指的人物是誰,例如有位學生喜愛看三國,但有時候會因為人物過多,搞不清楚 代名詞指的是誰。因此,在這部分的教學活動以「猜猜看,到底是誰呢?」活動 單元進行。教學流程為「放聲朗讀→老師講解澄清人稱代名詞的目的為何→圈出 人稱代名詞→從代名詞的先前文句,圈出角色名稱→學生猜測代名詞所指的角色

→將猜測的角色套回原句→師生共同重讀驗證」。其中提問的設計問句例如「這 個它是指誰呢?」、「這個代名詞是哪一個解釋的他呢?是男生的他、女生的她、

無生命的它,還是動物的牠呢?」。而其他的代名詞部分,例如祂,因考量學生 現階段已有的學習經驗尚未學習到,以及出現在文章中的頻率較低,故暫不納入 討論範圍中。

就上述的教學設計,整理如表 3-2,教學活動方案內容,如附錄一。除了教 學活動的規畫之外,在學習氛圍方面,研究者輔以營造溫興愉悅的學習氛圍,鼓 勵孩子能勇於提出自己的疑惑。研究以採用行動研究的模式,分為三個階段進 行,研究者在實施過程進行反思與評估後,再加以修正教學方向,當學生達到各 階段目標之一定程度後,才進入下一階段,探討學生的閱讀理解表現。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