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節根據研究發現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首先說明事前準備工作對青少年的重 要性;其次探討青少年轉安置的成因並與相關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與比較;第三討 論轉安置原因與青少年轉安置後的生活適應情形之相關性;第四,說明非正式支 持對青少年因應轉換困擾的重要性;第五則是討論營造人性化安置機構對轉安置 青少年的重要性。最後,針對研究過程中發現現行安置機構類型對青少年之影響 進行討論。

壹、 事前準備工作對青少年是重要的

轉安置對青少年而言是再次經歷分離的體驗,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失落感、

被拒絕或否定的感受,都連帶影響青少年轉換後的生活適應。因此,如何協助青 少年能穩定的走過轉換,一直是家外安置工作人員努力的目標。本研究中受訪的 機構社工均表示在青少年轉安置前,機構皆會藉由參觀機構及面談的方式,一方 面協助青少年了解未來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也藉機釐清青少年對機構的期待。

然而,從本研究結果中卻發現,即便青少年在轉安置前已參訪過機構,但仍有一 半的青少年表示對於轉換感到有些措手不及,而這種突兀的感受反應在青少年的 情緒上,便是對轉安置感到不滿、對未來生活充滿好奇與擔憂。待青少年進入安 置機構後,往往更直接對日常生活起居、人際關係以及情感依附造成困擾。

Palmer(1996)認為,當青少年在轉安置時沒有太多事前準備,亦或社工沒有清楚 向青少年解釋轉安置的原因與過程時,都可能促使青少年在轉安置時會顯現出不 安與困惑。從本研究中受訪者的經驗分析發現,除了因為青少年在得知轉安置訊 息到真正轉安置之間的時間太倉促,青少年尚未做好心理準備外,研究中另發現 社工人員替青少年轉安置準備的事前工作其實並不充分,且也未能滿足青少年需 求。根據受訪社工所述,機構在安排青少年參訪機構時,大多著重於環境介紹、

說明生活作息,以及強調規範,而從青少年在轉安置前的擔憂中卻發現,最令他 們感到困擾的卻是學習如何與機構這一個大團體生活。因此,當青少年轉安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決定已不可避免時,或許我們可以思考事前準備除了機構參觀與說明外,如何讓 青少年明確瞭解轉安置的真正原因、探究他們對轉安置的想法,以及針對轉安置 的擔憂進行討論,對青少年而言都將是重要且必要的。

貳、 影響青少年轉安置因素與過往文獻的討論

本研究運用生態系統理論架構分析青少年轉安置原因,結果發現微視、外 部與鉅視三個系統是促使受訪者轉安置最主要的因素。然而,對比國外相關研究 結果,可以發現當中有些許的異同。首先,在微視系統上,本研究受訪者轉安置 原因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個人偏差行為,以及寄養家庭照顧品質此兩個因素上,此 點與多數國外研究結果一致,顯現出青少年個人的行為問題,以及寄養照顧者的 品質,是影響青少年轉安置與否的關鍵因素(Sinclair & Wilson,2003;

Oosterman,2007)。然而,部分國外研究指出,在微視系統裡的原生家庭父母照 顧能力,以及青少年個人家外安置經驗也是影響青少年轉安置的原因。探究此差 異,一方面可能來自於本研究資料蒐集主要以青少年為對象,較難就原生家庭父 母及整體家外安置所造成的影響進行說明。另一方面,也可能突顯出國內實務工 作上,家庭重聚服務的缺失。目前國內將家外安置青少年服務與家庭重聚服務交 由不同單位協助,然而各單位似乎有出現各自埋頭苦幹的情況,鮮少真正以家庭 重聚為目標,而將青少年與原生父母納入一同工作。

其次,就中介系統而言,國外研究發現,有許多青少年轉安置原因是來自 於寄養家庭與原生家庭互動失敗所致。然而,在本研究中並沒有類似的發現。相 反地,對本研究的受訪者來說,中介系統對他們的影響大多著重在轉安置後的生 活適應上。探究其原因,或許也可以從國內家庭重聚服務方式著手說明。根據家 扶基金會最初引進的寄養服務形式,強調的是原生家庭、寄養家庭與家外安置社 工員三者共同的合作。然而,引進至國內後,為了配合相關法令與服務上的限制,

禁止寄養家庭與原生父母擅自聯繫,此舉也壓縮了寄養家庭在家庭重聚服務上可 以提供的協助。故在本研究中,較少見到中介系統對青少年轉安置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第三,在外部系統上,對比國外相關研究可以發現本研究中受訪者因寄養 家庭床位不足,亦或因寄養年限規範此兩因素而進行轉安置的比例偏高。由此可 以看出國內家外安置面臨的困境。亦即家外安置青少年普遍有長期流盪在寄養家 庭之情況,其原因一方面來自於原生家庭重聚服務成效不彰,另一方面也可從社 工在擬定青少年處遇計畫應思考週全著手。

最後,在鉅視系統上可發現青少年為了接受獨立生活而轉安置的比例逐漸上 升,此凸顯出獨立生活方案之重要性。因此,當青少年轉安置後,機構如何根據 青少年需求安排適切的課程與訓練,以充實青少年未來獨立生活之能力將是目前 安置機構可努力方向(Pardeck,1984;Palmer,1996;Newton 等人,2000;Sallnäs 等人,2004;Eggertsen,2008;Ward,2009;Christiansen 等人,2010)。

參、 轉安置原因將影響青少年轉安置後的適應情形

本研究試圖從轉安置原因出發,探討其與轉安置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之關 聯性。研究發現,青少年個人偏差行為及社會價值觀認同青少年必須進行獨立生 活準備此兩個層面的影響,是青少年轉安置的兩大主因,而反映在對青少年轉安 置後的影響上,可以發現前者的青少年因為習慣將轉安置歸因於自己的過失,所 以對轉換較能接受,有些甚至表示對轉換後的生活充滿期待,然而深入剖析此類 青少年的內在情緒部分,可以發現他們會有較多的自責情緒。相對地,後者因為 將轉安置的原因進行外在歸因,所以對轉換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憤怒、難以理解與 接受,有些甚至勾起再度被拋棄的感受。因此,反映在心理層面上,這類的青少 年會有較多的分離焦慮反應,包含失去安全感,或出現情緒疏離的情況。然而,

Penzerro(1995)在一份針對曾經歷過轉安置的青少年研究中發現,對於具有嚴重 偏差行為青少年而言,當他們經歷轉安置時,他們反而會藉由攻擊性與破壞性行 為,表現出他們不穩定的依附型態,而這些行為使他們與其他人更加疏離,且更 增強了原本自身認為受到遺棄的信念與型態。探究近年來國內外對於轉安置的研 究,可以發現多數研究仍聚焦於促使青少年轉安置的原因,以及整體而言轉安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對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影響上,少有研究進一步分析不同轉安置原因對青少年後續 生活適應的影響。統整本研究與 Penzerro(1995)的研究,儘管對於不同轉安置 原因如何影響青少年生活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經歷過轉安置的青少 年其內在情緒普遍都是較為負向的,對自己的看法也多是貶抑和欠缺自信的。然 而,此特點往往也被他們顯著的外顯行為所遮掩,不容易為人所查覺。故當家外 安置社會工作實務者在面對這群轉安置的青少年時,應更加提高敏銳度且更加包 容,以利探討轉安置對原因對青少年自身的影響,並能研擬出適切的處遇方法。

肆、 非正式支持有助於青少年因應轉安置困境

根據國外對轉安置青少年的因應策略之研究發現,轉安置青少年在經歷危 機時,很少尋求朋友的協助,且較常使用自我責備與獨處的方式因應困境。國內 針對青少年壓力因應方式的研究也認為當青少年面對壓力時,普遍都會以逃避的 消極方式因應,且不善於尋求外界的協助(江承曉,1991;楊馥榮,2000;紀怡 如,2002;Browne,2002)。本研究統整轉安置青少年與機構社工的經驗發現,

逃避與忽視等消極的因應策略固然是青少年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然而仍有半數 以上的青少年會透過尋求協助等方式因應困境。更進一步探究發現,影響青少年 採取因應策略的因素除了青少年性別外,更重要的還包含青少年面臨的困擾類型 以及周遭資源的有無。首先,就青少年面臨的困境類型來看,無論在面對人際衝 突、分離焦慮或不適應機構生活等面向上,可以發現求助重要他人都是青少年最 常採用的策略之一,其中尤以機構人員與寄養家庭是主要的支持系統。前者主要 提供工具上的支持,包含具體的問題解決方式,後者則較多具較在情緒上的支持。

其次,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周遭資源的有無,也是影響他們採行不同因應策 略的原因之一。以本研究中受訪者在轉安置前後的課業成就表現來看,某些青少 年在轉安置後,其學業成績反而有所提升,深究原因發現當安置機構願意挹注更 多資源協助青少年學習時,將有助於青少年克服因轉安置而在學習上造成的阻 礙。Moos & Schaefer(1993)亦指出,在面對困境時,當個人擁有較多家庭與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友的資源時,較易採行積極面對的因應方式。本研究中也發現對於轉安置後仍與

友的資源時,較易採行積極面對的因應方式。本研究中也發現對於轉安置後仍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