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眼中的寄養家庭與安置機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三節 青少年眼中的寄養家庭與安置機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第三節 青少年眼中的寄養家庭與安置機構

在家外安置類型裡,寄養家庭與安置機構不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照顧型式 而已,對安置在其中的青少年而言,更各自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模式與成長背景,

且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與信念。轉安置青少年在轉換的過程中,各自體驗了這 兩種不同的安置環境,而他們對這兩個環境的看法,將會影響轉安置後青少年的 適應情況。因此,本節嘗試從物質生活與規範層面、角色關係層面以及情緒層面 出發,探討轉安置青少年眼中寄養家庭與安置機構的樣貌,並歸納其差異。

壹、 物質生活與規範層面

物質生活與規範層面,指的是寄養家庭與安置機構的起居安排、規範與生 活作息模式等面向。轉安置青少年普遍認為安置機構在這個層面上,與寄養家庭 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以下從生活作息、規範、生活方式、活動以及照顧焦點等五 個面向進行探討與比較。

一、 生活作息上─寄養作息彈性 VS.機構生活規律

對轉安置青少年而言,規律的生活作息是他們普遍感覺寄養家庭與安置機 構差異最大的部分。在安置機構裡,每個時段都有排定的行程,舉凡食衣住行育 樂,青少年都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相對地,寄養家庭則較為彈性,可以根 據青少年與寄養家庭成員的時間適度進行調整,有些青少年在寄養庭中甚至沒有 固定的作息。

「就是因為我之前在那個寄養家庭的時候很晚才睡覺,後來去那邊都要很早睡覺;…差不 多九點的時候就睡覺了,…不習慣。」(A1,0704-0706;1527-1528)

「就生活作息不一樣吧。…像自習,七點半到九點,然後洗澡也不一樣。…就這裡(安置機 構)有規定時間,跟那裡(寄養家庭)沒有規定時間。」(A8,1117-1127)

「寄養媽媽就是沒有規定時間,看(電視)到幾點隨便妳。…這邊用電腦有規定時間,就是 妳要用幾小時就用幾小時,…這邊有規定幾點起床…」(A9,1019-1035)

「在這邊(安置機構)的話,…團體的時間跟那個時間上面比較規律性,…吃飯的時間是固 定的、晚自習的時間是固定的,…沒有辦法說彈性的今天那個晚飯煮的晚一點好了…就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個東西其實是沒有的。那尤其是像看電視,這個部份就差距很大…。」(SW4,0702-0709)

規律的作息除了指每日作息時間的安排外,還包含相同的活動設計。本研究 中的轉安置青少年認為機構在安排活動時,經常固定在某一種類型、內容或活動 地點,日復一日的結果,便讓青少年感覺機構生活一成不變,相當僵化。

「…因為他們常常做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固定常做。固定常做ㄧ件事情的時候,就覺得特 別無聊。…去第一次的時候會覺得很好玩,…然後好幾次之後就不會了。」(A3,2732-2738)

「然後在家園的生活…,ㄧ成不變的生活誰不會無聊啊。」(A4,1610-1611)

二、 規範上─寄養限制少 VS.機構規範多

每個家庭、團體或機構都有其各自的規範須要成員遵守,對安置機構來說,

一致性的規範是有助於青少年控制衝動,並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

(Crosson-Tower,2007)。然而,過多的規範以及規範的約束層面過於廣泛,包 含規定返家時間、交友狀況、休閒活動類型、零用錢的使用等,往往也是轉安置 青少年認為安置機構與寄養家庭最大的差別之一。

「到機構喔,就管的比較多。…就是他們會說:喔那個幾點回來阿、什麼不可以進網咖阿、

不可以去跟那個舊的朋友敘舊什麼東西的;…就是愛管然後什麼都沒有。」(A1,1439-1505;

1803-1803)

「哪一方面就是自由方面最不一樣,其他都一樣;在寄養家庭你要幾點睡就幾點睡,…你 犯錯他還是會給你錢,然後你還是可以自己出去買東西。…然後在○○(安置機構)的生活,

要怎麼講,每天都規定…」(A4,1720-1720;1609-1611)

「(在寄養家庭)每天放學回來的時候都可以跑出去玩…啊在這邊都不行,放學就必須要立 刻走回來。…而且(在寄養家庭)我不用被人家管,只要去管弟弟。」(A5,2313-2318)

「在這邊是在學校也要團體生活,在這邊也要團體生活,所以就是更困難啊。…然後限定 也很多。就可能看年紀限定…國中生規定比較多,…限制玩電腦的時間什麼的。」(A6,

2005-2022)

「她就說規定很多。…什麼要打掃啊、什麼自習要幾點到幾點、什麼假日要睡到幾點,就 管很多啊。…很煩ㄟ,我寧願自己主動去,才不要規定打掃;…寄養家庭很自由啊,我們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邊就一直管。」(A10,0720-0733;1738-1740)

「比如說他們(寄養家庭)會帶我出去玩,或者是零用錢隨便我花這類的,但在這裡(安置機 構)都不行。」(SW3,0339-03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三、 生活方式上─寄養可個別行動 VS.機構重團體生活

寄養家庭裡成員少,青少年在行動上較容易取得共識,有時甚至無須考慮 到其他成員的意向,因此擁有比較多的自主權。相對地,安置機構採行團體生活 的方式,個人的行動都受到團體的約束,因此轉安置青少年普遍會認為自己的自 主性受到限制。此外,團體行動另一項容易為人所詬病的就是效率。轉安置青少 年同時也認為在安置機構中,經常為了團體而花費許多時間在等待上。

「所以大概集體生活啊、自我的空間比較少;…那在寄養家庭大概我們要去哪裡,好要去 大家一起去,可是可能在機構裡面那個選擇性會有,但是ㄧ定還是有自己不願意的活動。」

(SW2,0426-0426;1232-1234)

「就是沒辦法做那個我想要做的事阿,就是以團隊來行動啊。…寄養家庭喔,以個人行動 為單位。然後機構喔,以團體行動為單位。…每次都是我第一個到,還要等別人,煩死了。」

(A1,1613-1617;2111-2115)

「就是譬如說飯阿,裝飯的時候,有規定啊。…就是自己的家要裝自己的啊,他有飯鍋然 後你自己裝。…很麻煩,因為裝完之後要等很久。」(A3,2822-2826)

四、 活動類型上─寄養活動有限 VS.機構活動多元

轉安置青少年認為安置機構與寄養家庭的差異還包含活動的多元化,比起寄 養家庭,安置機構普遍有較多外界的正式與非正式資源介入,提供青少年更多機 會從事多樣的活動。其次,安置機構存在的目的之一還包含協助青少年進行生涯 規劃,因此藉由多元活動的安排,也有助於青少年自我探索。

「可能就學了一些東西吧,…就是說跆拳阿,因為這邊可能會上一些就是技藝課程,對,

然後會讓我們去學習這樣。」(A2,3227-3128)

「就是有很多活動可以參加,…可以出去玩之類的,…有時候會全家ㄧ起出去買東西。」

(A3,2223-2235)

「這邊呢,我沒去過月牙灣、沒打過漆彈,然後沒有去過十八尖山、石頭山,…沒有去過 九族。然後跨年,以前都在家裡,…可是呢,我講的全部都去過了。…他會帶我去很多沒 去過的地方。」(A4,1525-1532)

「…有時候會有人捐那個演唱會的票,然後就叫我們去看,啊有時候會叫我們去看籃球比 賽,就很多活動。」(A10,1717-17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五、 照顧焦點上─寄養提供保護 VS.機構訓練獨立

寄養家庭著重於讓青少年有機會體驗常態的家庭式環境,因此寄養父母肩負 較多照顧與保護的責任。相對地,機構的安置對象普遍被認為是安置那些無法返 回原生家庭,成年後必須獨立生活的青少年。因此,在機構中也會著手培養青少 年許多未來自立生活必備的技能,包含理財、家事、獨立自主等能力。

「…只是那個有錢的時候,就是假如你這禮拜的零用錢還沒花完,然後你就可以自己帶在 身上,帶在身上就是你放學的時候,…然後我就會去買東西吃啊。」(A3,1531-1533)

「以前在寄養家庭就可以依靠阿,來到這裡都要自己做事情。…要自己曬衣服,…然後早 餐也要自己準備,這裡,然後阿姨都是幫我們準備早餐…。」(A10,2003-2012)

「她可能反而要學習很多是她自己洗衣服,…可能要學習配搭,然後ㄧ起去煮東西吃啊。…

我覺得有正向的東西是她們…某一些能力會可以被引導出來;這邊可能就會給零用金,…

要盯她們可能要儲蓄或者是她要怎麼花錢,…我會覺得來這邊有一些的契機是在這部份看 待她們的就真的是青少年的這個部份」(SW1,1032-1037;1101-1108)

貳、 角色關係層面

角色關係層面強調的是青少年如何看待安置環境中的成員,以及對他們彼 此互動情況的看法。根據安置環境成員的組成,我們又可從照顧者以及同住同儕 兩方面進行探討。前者在寄養家庭裡,指的是青少年與寄養父母,尤其是寄養媽 媽的關係,在安置機構裡,則較多是青少年與生輔員或機構社工的關係。而後者 在寄養家庭裡,指的是青少年與寄養家庭原生子女或同住寄養童的關係,以及在 安置機構中,與同住同儕的關係。

一、 照顧者方面─父母角色 VS.專業人員角色

家外安置強調要提供青少年另一個能穩定成長的環境,然而隨著寄養家庭 與安置機構兩種不同的安置環境的特質,青少年從中所得到的照顧也會有些許的 差異。統整本研究中十位受訪者的資料發現,在與青少年互動的過程中,整體而 言寄養父母仍扮演較多父母的角色,相對地機構人員則有較強的專業色彩。也因 此,轉安置青少年在看待自己與照顧者的互動關係時會有所差異,包含青少年普 遍認為寄養重照顧,機構重教導、寄養父母涉入較多個人情感,機構人員傾向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持專業判斷,以及寄養父母較常提供情緒支持,機構人員則善於提供解決策略。

(一) 寄養重照顧 VS.機構重教導

家外安置最基本的目的便是提供青少年替代性的照顧,本研究中多數的受 訪者都認為無論是寄養父母或機構人員,兩者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扮演照顧自 己日常生活起居的角色。

「一樣很像,就愛管。…就是愛管然後一樣照顧我們阿。」(A1,1801-1803)

「…我覺得照顧都差不多啦,只是那個...阿姨那個臉就是會看...真的很看不習慣你知道 嗎。」(A2,2229-2230)

「(寄養父母)像家人吧,就像姑姑這樣,就是他也算是你的家人,只是他是另外一種照顧

「(寄養父母)像家人吧,就像姑姑這樣,就是他也算是你的家人,只是他是另外一種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