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的嚴謹性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七節 研究的嚴謹性

質性研究非常重視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其實為確保質性研究品質,

Lincoln 和Guba(1985)提出了可信性(trustworthiness)的四個標準來取代量化研 究中的信度及效度,包括用可信賴性(credibility)來代表內在效度、用可轉換性 (transferability)來取代外在效度、用可靠性(dependability)來代表研究的內在信 度,並用可驗証性(confirmability)來取代客觀性。以下分別敘述此四點,並說明 本研究如何應用。

93

一、可信賴性

可信賴性相當於量化研究中的內在效度,亦指質性資料之真實程度,及研 究者能否觀察到所希望觀察的部分。研究者可以透過長期涉入、參與觀察、持 續探索、三角檢證、互為主體、個案分析和研究對象檢證等來達成。本研究的 研究對象為高中英文典範英文教師,同研究對象,研究者亦為高中英文教師,

在 12 年的教職生涯中,曾獲得南投縣優秀教職人員,歷經高中課程改革,因此 在與本研究的受訪者進行訪談時,較能掌握訪談的方向。

本研究採取 Lincoln 和 Guba(1985)所提出不同方法的三角驗證,以增加 內在效度。實施方式是藉由不同蒐集資料的方法,來檢驗研究的一致性。研究中 透過多樣化資料來源的收集(個人訪談、課室觀察、教學計畫、單元活動計畫、

學習單、研究者省思札記等相關文件等)、多位研究者(研究者、指導教授、博 士班同學)來檢視所獲得的文本,期待能夠到文本分析的嚴謹性及可信性。

此外,於訪談期間,運用開放、真誠、溫暖、接納等技巧與受訪者建立關 係,且在訪談過程中,使受訪者獲得舒適、安全的感覺,除了能讓受訪者暢所 欲言外,更能引領及協助受訪者進入其內在世界,營造出「互為主體」的誠信關 係。

研究過程中,為了增加在資料初步分析命題上的可信賴性,研究者透過與指 導教授討論及邀請幾位修過質性研究的博士班同學協同研究者,由指導教授及博 士班同學提供外部檢核,如此可幫助研究者自我省思,誠實地面對問題,並可檢 視研究資料所做之初步解釋,發展或修正研究設計。而透過指導教授的建議,除 了能幫助研究者減自身的偏見,還能協助研究者澄清概念、發現問題,避免研究 者過度的推論或不正確的替代性解釋。

本研究並採用研究參與者檢證(member check),於在訪談資料分析歸納 後,也會邀請研究參與者共同檢證訪談逐字稿記錄,檢核逐字稿資料是否正 確,修正彼此的互為主觀性,此已符合林佩璇(2000)所指,一旦發現共同主題

94

與其個人經驗在詮釋上有所出入時,即再一次修正主題,使主題的用語或用詞 達到最佳的詮釋性。

二、可轉換性

所謂可轉換性是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的轉換成文字 敘述並加以進行厚實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其意涵在於反思所有研究過程 中所涉及的步驟及資料的轉換程序,是否達到詳實過程的透明化,需要經過嚴 密的再三檢視(高淑清,2002)。首先,研究者在經過博士班質性課程的訓練 後,儘可能透過論文的寫作,讓研究歷程透明化。本研究採用逐字稿方式謄寫訪 談錄音檔內容,其中包含訪談過程中所有的訊息,包含受訪者的口語與非口語 訊息,將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忠實而有效的轉為文字陳述,以幫助讀 者對於本研究結果的自然類推。

另外,透過研究參與者學經歷背景、高中英文相關工作經歷、教學情境、得 獎記錄、報紙報導等相關資料,增加讀者對高中英文典範教師的了解,以提高本 研究結果類推到類似情境的程度。

三、可靠性

所謂可靠性是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能獲得研究對象的稽核並達 到互為主體的同意。本研究為提昇研究的可靠性,將會秉持一貫的堅持,尊重 參與者的主體意願,於訪談前先與受訪者做充分的溝通,立下訪談同意書,確 保其基本資料將無外洩之虞。此作為在於研究者與受訪者的誠信關建立,以利 於後續可靠資料的取得。本研究除了獲得研究參與者的同意接受訪談和課堂觀 察及錄影外,另外也讓接受課室觀察的學生填寫「家長及學生參與研究同意書」, 獲得學生及學生家長的同意後,進行課室觀察錄影,增加資料來源的可靠性。

95

四、可驗証性

可確認性乃指研究的客觀性、一致性與中立性,與可靠性指標息息相關。研 究者對於參與者所說內容,儘可能的排除個人的成見、評斷或過度詮釋;並在分 析資料時,經由研究團隊(包括研究者的指導教授、同儕、研究參與者)的共同 檢證。

第八節 研究倫理

陳向明(2002)指出研究論理議題通常是放在最後一部份進行討論,但實際 上這個問題在研究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中都存在。研究倫理主要包括自願和不 隱蔽原則、尊重個人隱私和保密原則、公正合理原則、公平回報原則等。潘淑 滿(2003)認為研究論理是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必須遵守社群對研究行為 的規範與要求,這些倫理規範說明了那些是合法或不合法的行為。研究論理議 題包括:告知後同意、欺騙和隱瞞、隱私與保密、潛在的傷害與風險及互惠關 係。研究者省思研究倫理的必要性,採行的途徑與方式如下:

一、研究初期,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接觸時,擬具同意書,清楚告知研究目 的、性質、參與時間、研究步驟及方式、保密處理、以及雙方之權利義務 等。在資料不外流,且不另做其他用途的保證下,尊重個案的意願自由決 定是否參與研究,並保證若因傷害可隨時中途退出的承諾。

二、尊重及保障個案教師的隱私,論文中涉及到學校、人員以及學生的部分,

均以匿名的方式敘述與呈現。

三、告知個案教師研究者受過的專業訓練,使個案教師對研究者產生良好的信 任關係。

四、研究者進入研究現場前,即表明是一位「觀察者」角色。因此,對個案教師 的教學觀察,在自然、不干擾教學的情境中進行,使影響達到最小。

96

五、與研究對象建立良好的公平、對等關係。研究者不會因本身為博士班學生 就與個案教師有學歷上的不平等關係;也不會因個案教師曾獲得POWER教 師獎而在教學技巧上有所差異。研究者帶著虛心求教的心情,與個案教師 建立公正和理關係。

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建立互惠、共融及中立關係。在進行訪談前,會先禮貌 性帶著禮物進行個案教師的拜訪,拿出和個案教師進行研究的誠意,並為 個案教師的奉獻與參與,表達個人感激與謝意。研究者面對研究對象時,

是以一種尊重、接納的態度,重視研究對象的知識、經驗、方法和感受,

讓研究對象相信研究者對其經驗陳述不具威協性,而且樂意分享其經驗。在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對其內容保持中立,不表現贊成或反對;在資料的分析 和詮釋上,也應保持中立的立場,以學術研究的角度,忠實陳述研究結果,

不加以價值性褒貶的判斷。

七、研究後期,初步的結果和分析能與個案討論,並將研究最後的結論告知個 案,一同分享研究的知識及喜悅。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