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整理、分析與詮釋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資料整理、分析與詮釋

教師的實務知識形成,受到多項因素影響,例如過去經驗、當前教育情境 及認知等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為了進一步瞭解研究對象的背景、經歷以及教學 設計實施,依研究目的之需求,本研究蒐集青青老師個人資料及教學相關文 件,內容包括了履歷表、自傳、教學講義資料、學習單、POWER 教師申請資 料、師鐸獎申請資料、青青老師碩士論文、社團評鑑及各項學校補助計畫申請資 料。以上這些文件有助於提供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教學理念、活動 設計、觀點取向以及信念與實踐更加清晰明確的瞭解與檢證。

第六節 資料整理、分析與詮釋

在質的研究過程中,資料蒐集、整理和分析同時地進行。經過一學期的資料 蒐集,所呈現的是龐大紛亂的資料,如何釐清資料的脈絡和意義,並從中確定主 題或概念,使之能進行分析與歸納成為研究的重點。本研究資料整理是先將訪 談錄音資料轉錄為逐字稿資料之後,經過系統整理再深入的分析;此外,

文件資料亦需編號。本節首先說明研究資料整理,接著說明資料分析及詮釋。

一、資料整理

對質性研究者而言,為了要使研究資料之保管與分析能達到最有效整合,研 究者必須在資料收集之前,就擬定好資料管理的原則,才能對研究資料做有系統 的建檔與管理。研究者在現場進行觀察、訪談、蒐集文件、和其他探究方式時,

87

即持續地閱讀現場觀察紀錄、訪談紀錄、和其他文件資料,追蹤資料中呈現的 主題,逐漸確定研究興趣的焦點和範圍(黃瑞琴,1995,張英陣,2000)。本研 究資料獲取方式主要透過課室觀察、訪談及研究對象所提供相關文件。透過訪談 所獲取的錄音檔資料均由研究者親自在觀察當天或於三日之內進行電腦文書處 理,轉錄成逐字稿,並進行編碼,研究者俾能熟悉所有資料,並隨時調整觀察焦 點及訪談方向。文書處理時,根據一般質性研究之資料處理方式,將所蒐集之資 料依照下列原則,分別進行編碼與整理:

(一) 訪談資料:在每次訪談後,研究者立即將研究對象的訪談內容轉譯 成逐字稿之文本資料,編碼依「訪談對象」、「西元年」、「月日」、

「頁碼」、「行」等編列序號(見表 3-8)。

(二) 課室觀察省思札記:透過青青老師課室觀察所獲得的資料主要有錄 音與錄影部份及省思札記,研究者於觀課後及觀看完錄影影片 後,著手進行觀課省思札記撰寫,並分類編碼,以提供資料分析 之用。觀察省思札記依據「西元年」、「月日」等編列序號(見表 3-8)。

(三) 相關文件:本研究所收集的相關文件包括青青老師上課講義、學習 單、POWER 教師、師鐸獎申請資料、碩士論文、社團相關資料 及各項學校補助計畫申請資料等編碼文件序號。

表 3-8

資料編碼與符號意義表

類別 編碼與符號 編碼與符號意義說明 研究對象 青 表示青青老師

研究對象 孔 表示孔老師 研究對象 徐 表示徐老師

研究對象 S1 表示編號學生 1 號

訪談 訪青-20140715-8-22 表示青青老師訪談,2014 年 7 月 15 日,第 8 頁,第 22 行。

88

課室省思 札記

觀省-20140923 表示青青老師觀課省思札記,

2014 年 9 月 23 日。

課室觀察 記錄

觀課-20140923 表示青青老師課室觀察記錄,

2014 年 9 月 23 日。

文件分析 文件 1,1-2。 表示編號一號文件,第 1-2 頁。

二、資料分析與詮釋

質性研究的重點不在於求證假設,而是在於探索事件中的意義與現象(胡幼 慧,1996)。Patton(2002/2008)也指出質性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從大量的資 料中找出對研究事物有意義的內容,並為資料所呈現的實質內容建立出架構。

在質性分析的過程中,研究者須從研究對象所蒐集之資料進行整理,之後方 能進行資料分析、闡釋其意義。

本研究資料分析步驟採取張芬芬(2010)所提出的質性資料分析五階段進行 資料分析與詮釋。第一階段為資料整理;階段二至階段五為資料分析。資料分析 過程中,研究者必須誠實面對資料、詮釋資料、對資料進行推理,以便了解資料 背後的原因及不同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其五階段如下:

(一) 文字化

文字化是將本研究透課室觀察、訪談及文件等所蒐集到軟資料進行資料處理 工作,例如將訪談錄音檔轉錄成逐字稿、課室觀察錄影帶轉寫成觀課札記及將所 獲得文件進行編號。

本研究之逐字稿建立在「詳盡確實」原則下,以錄音、錄影設備作一輔助,

進行受訪者的經驗訪談、課室觀察之文字化工作。逐字稿格式於各行資料左邊加 上行號,右邊依序分別為逐字稿內容欄位、代碼及省思。代碼及省思提供後序「概 念化」之用(見附錄九)。

(二) 概念化

概念化是將某個「概念」或「代碼」賦予給某段文字資料,即 Strass 與 Corbin

89

(1990/1997,1998/2001)所稱之開放性代碼(open coding)。主要是對資料的檢 閱形成初步的資料類別(categories)。研究者首先藉由閱讀、再閱讀整個文本內 容,包括逐字稿、觀課札記、各類文件等文本,拋下先前具備的知識背景,完全 進入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中,對研究對象整體生活經驗有宏觀了解,並能從整個 文本中截取重要的訊息及事件,接著利用 Mircosoft 的電腦文書處理軟體 Word 及 Excel 資料庫軟體功能,進行資料處理。研究者於文本中重要事件寫下「代碼」

課程 一門戲劇課,它是實作的,就是最後你要到台上做出 一個作品,所以影響蠻大就是那個點,但大學四年對 我有很大的影響。到後來接觸戲劇這門課,讓我覺得 這種課很有趣。除了戲劇在我心中埋下一個種子外。

家教、補習班 青-1-10 大學期間,大部人都會去打工,印象最深的打工經驗 就是家教。透過家教這個經驗,發現未來我想當老 師。大學時間是它奠定我未來的職向。

修教程 青-1-11 我是教育學程的第一屆,而且我是大三才開始第一 屆,然後它規定要三年還是幾年才能畢業,那時為了 要修教育學分,我還留到大五。

表 3-10

初步代碼類別與層級

代碼類別 概念代碼 編號

高中學習經驗

高中英文老師 青-1-3 高中擔任英文小老師 青-1-4 高中舉辦許多英文相關活動 青-1-5 高中英文老師嚴格 青-1-6 大學學習經驗

大學接觸戲劇課程 青-1-9

家教補習班 青-1-10

修教程 青-1-11

在建立初步代碼系統後,接下來要從初步代碼系統中找出更抽象的代碼。進 行主旨代碼的尋找,即 Strauss 與 Corbin(1990/1997,1998/2001)所稱之主軸編 碼(axial coding)。主旨代碼主要為了要將初步代碼中被分割的資料再以加類聚 起來,以建立更統整的代碼系統(見表 3-11)。從表 3-11 可得知,「高中學習經 驗」及「大學學習經驗」都是屬於「正式教育」的一環,因此,此二種學習經驗 可以形成「正式教育的學習經驗」的主旨代碼。

91

表 3-11 形成主旨代碼

主旨代碼/主軸編碼 代碼類別 概念代碼 編號

正式教育的學習經驗

高中學習經驗

高中英文老師 青-1-3 高中擔任英文小老師 青-1-4 高中舉辦許多英文相關活動 青-1-5 高中英文老師嚴格 青-1-6 大學學習經驗

大學接觸戲劇課程 青-1-9 家教、補習班經驗 青-1-10 修教育學程 青-1-11

(三) 命題化

此階段主要要找出整個資料中的主旨與趨勢,用命題的形式呈現此主旨或趨 勢。張芬芬(2010)強調,命題可以透過邏輯推理或整體直觀二種方式產生。從 表 3-11 所獲得的主旨代碼初步可以和研究待答問題─「影響高中英文典範教師 實務知識發展因素」產生邏輯推理關係,亦即「正式教育的學習經驗」是影響教 師實務知識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此可以將表 3-11 命題成:「正式教育的學習經 驗是影響教師實務知識的因素之一」。

(四) 圖表化

圖表化是經過整理的一種具有條理的東西,它可以讓研究者仔細比對,找出 相同與相異處。此階段中,本研究藉由圖表來檢核前一步驟找到的概念代碼是否 吻合從表 3-11 所推理而來的命題。如果命題適用於概念代碼,則標示「+」;如 果命題不適合概念代碼則標示「-」(見表 3-12)。從表 3-12 可知,家教及擔任 補習班老師經驗不屬於正式教育經驗的一環,因此須將其歸類其它。

92

表 3-12 圖表化實例

命題:正式教育的學習經驗是影響教 師實務知識的因素之一

是否符合 說明

高中英文老師 +

高中擔任英文小老師 + 高中舉辦許多英文相關活動 +

高中英文老師嚴格 +

大學接觸戲劇課程 +

家教、補習班經驗

非正式教育

修教育學程 +

(五) 理論化

理論化是指對一套事實或規律所做的系統化解釋。研究者在這步驟中主要的 工作就是勾勒出一個深層的解釋架構,而此一架構能夠將研究者所獲取的田野資 料統整起來,放入此構中做解釋。而且理論建立後,研究者則能夠撰寫分析結論,

並從中記錄研究者本身在進行研究的思考歷程與反省情況,避免研究者個人主觀 意識的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