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反思與 反思與 反思與建議 反思與 建議 建議 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反思與 反思與 反思與建議 反思與 建議 建議 建議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反思與 反思與 反思與建議 反思與 建議 建議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反思,提出下列各項建議,以供現職體育教師、師 資培育單位及後續研究者進行相關研究。為此,本研究嘗試提出以下 建議:

一一

一一、、、、 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實施教學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實施教學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實施教學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實施教學

針對教學的初始,盡量勿直接告訴學習者該如何有效操作,抑或 是「對」與「錯」的下定論,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先行「體驗」動作,

也就是透過經驗與反思的連結,產生了對動作的體驗結果,如此,方 能讓學習者進一步反省或修正缺失,且能讓學習者透過他人的協助、

經驗的分享,一同建立有效之行動規則,因而得以提升體操的專業能 力。然而,針對學習者無法第一時間釐清動作概念時,教學者應適時 地介入給予協助,但最主要的學習主體,還是回歸到學習者本身,讓 學習者能主動地發現問題,以及主動地解決問題。

二 二 二

二、、、、 可嘗試較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學習可嘗試較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學習可嘗試較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學習可嘗試較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學習

在透過分析前空翻反思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看來,此一學習方式,

確實是可以幫助學習者對動作學習的過程,有了主動思考、深層理解 的情形產生,且學習成效皆有上升的趨勢。因此,研究者建議可在未 來的課程教學中,透過此一反思學習的方式,嘗試較高難度的體操動 作學習。

三三

三三、、、、 培養學習者成為反思的行動培養學習者成為反思的行動培養學習者成為反思的行動培養學習者成為反思的行動者者者者

培養學習者成為反思的行動者,目的是為了消弭人力資源的限制 而無法有效地進行反思學習,例如研究者與研究助理在反思活動進行 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論是反思活動的策劃者,或是反思活動的教學 者。因此,透過培養學習者成為反思的行動者,讓學習者能夠在每次 課程的進行,主動將攝影機架設完成、影片播放、反思進行、擔任小 組論辯的主持人等,引導同儕間的互助幫忙,或許可改善因教學者人 力不足而產生的限制情形,抑或是讓學習者主動進行反思學習的歷 程,此部分不僅能提供學習者多種策略的學習引導,以致達到反思學 習的進行,且亦能培養學習者的反思能力,以便日後的反思運用,進 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效。

引用文獻引用文獻 引用文獻引用文獻 一

一 一

一、、、、中文部分中文部分中文部分中文部分

王妙里(2002)。反思教學中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反思教學中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反思教學中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反思教學中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昆廷(2006)。高層次提問與同儕互評對網路學習者反思之影響高層次提問與同儕互評對網路學習者反思之影響高層次提問與同儕互評對網路學習者反思之影響。高層次提問與同儕互評對網路學習者反思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 傑(2006)。淺談管理理論的淺談管理理論的淺談管理理論的淺談管理理論的「「「反思性學習「反思性學習反思性學習」反思性學習」」」方法方法方法方法。中國:澳門。

吳秋慧(2003)。國小教師體育教學反省國小教師體育教學反省國小教師體育教學反省、國小教師體育教學反省、、、反省信念與有效體育教學反省信念與有效體育教學反省信念與有效體育教學反省信念與有效體育教學 之個案研究

之個案研究之個案研究

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林玫君(2000)。實習教師之教學省思研究初探。台南師院學報台南師院學報台南師院學報台南師院學報,,,33, 期,頁 347-365。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多元智能統整多元智能統整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合作合作合作-反省思考反省思考反省思考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寫作教學對國小學寫作教學對國小學寫作教學對國小學 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

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

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屏東市。

高巧汶(2008)。概念圖式學習評量系統之設計建置概念圖式學習評量系統之設計建置概念圖式學習評量系統之設計建置。未出版碩士論概念圖式學習評量系統之設計建置 文,私立銘傳大學,台北市。

張惠津(2004)。一個國小班級師生反省教學之行動研究一個國小班級師生反省教學之行動研究一個國小班級師生反省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數學科一個國小班級師生反省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數學科以數學科以數學科 為例

為例為例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玉枝(2002)。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麗慧(2001)。數學解題數學解題數學解題反思教學數學解題反思教學反思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解題能力反思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解題能力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解題能力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解題能力 之影響

之影響之影響

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健將(譯)(2008)。反思教學導論反思教學導論反思教學導論。反思教學導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Zeichner, K. M., & Liston, Daniel. P., 1996)。

掌慶維(2006)。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學習之研究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學習之研究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學習之研究 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藍億(2003)。概念構圖策略結合英概念構圖策略結合英概念構圖策略結合英文閱讀理解之初探性研究概念構圖策略結合英文閱讀理解之初探性研究文閱讀理解之初探性研究文閱讀理解之初探性研究。91 年度大學英文教學理論與課程實施研討會。日期:2003 年 6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ed-reform.tcu.edu.tw/talk/talk_index.htm

楊美伶(2004)。輔導國小數學教師發展教學反思能力之研究輔導國小數學教師發展教學反思能力之研究輔導國小數學教師發展教學反思能力之研究。未出輔導國小數學教師發展教學反思能力之研究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鄭勝吉(2005)。台東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反省之研台東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反省之研台東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反省之研台東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反省之研 究究究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蔡岳璟(2003)。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未出版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甫佩(2002)。運用反思的學習策略促進電磁概念學習遷移之研究運用反思的學習策略促進電磁概念學習遷移之研究運用反思的學習策略促進電磁概念學習遷移之研究運用反思的學習策略促進電磁概念學習遷移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晟峰、陳秀涵(2005)。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私立輔仁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專題。

二二

二二、、、、外文部分外文部分外文部分外文部分

Barnes, D. (1992).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s frames for teaching. In H.

Munby & T. Russell (Eds.), Teachers and teaching: From classroom to reflection (pp. 9-32).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Binkley, N., & Brandes, G. M. (1995). Reflection: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Curriculum Inquiry, 25(2), 207-212.

Brown, R. B., & McCartney, S. (1999). Multiple mirrors: 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 In D. O'Reilly, L. Cunningham & S. Lester (Eds.), Developing the capable practitioner (pp.16-32). London: Kogan Page.

Byra, M. (1996). Postlesson conferencing strategies and preservice teachers’ reflective practic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6, 48-65.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Chicago: Henry Regnery.

Green, M. (1986). Reflection and passion in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2(1), 68-81.

Glasersfeld, E. (1989). Knowing without metaphysics: Aspects of radical constructivism. Micro Film: ED 304344.

Harvey, L., & Knight, P. (1996).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Korthagen, A. J., & Wubbels, T. (1991).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Towards an operation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fle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334183.) Korthagen, F. A. J. (1999). Linking Reflection and Technical Competence:

The logbook as an instru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2(2-3), 191-207.

Kemmis, S. (1985). Action Research. In J. P. Keeves (Ed.),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pp. 139-146).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Mayo, P., Donnelly, M. B., Nash, P. P., & Schwartz, R. W. (1993).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utor Effectiveness in problem based surgery clerkship.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 5(4), 227-233.

Noor, K. K. (1994). A constructivist/ reflective paradigm: A model for the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t Tuskegge University. (ERIC

ED370888.)

Joseph, D. Novak, & Gowin, D. Bo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Cambridge.

Tsangaridou, N., & O’Sullivan, M. (1994). Using pedagogical reflective strategies to enhance reflection among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4, 13-33.

Rovegno, I., Nevett, M., & Barbariaz, M. (2001a).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vasion-game tactics in 4th grade: Introduction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 341-351.

Ross, E. W., & Hannay, L. M. (1986). Toward a critical theory of reflective inquir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7, 9-15.

Ryan, G. (1997). Ensuring that students develop an adequate and

well-structured knowledge base. In D. Boud & G. Feletti (Eds.), The challeng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p.125-136). London:

Kogan Page.

Schö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ön, D.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s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bren, A. (1995). Pre-service teacher’s reflection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a field-base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methods cours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4, 262-283.

Taggart, G. L., & Wilson, A. P. (1998). Promoting reflective thinking: 44 action strategie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附錄一 附錄一 附錄一

附錄一 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 96 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

附錄一 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 96 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