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育系一年級體操課之反思學習歷程探討—以前空翻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體育系一年級體操課之反思學習歷程探討—以前空翻為例"

Copied!
2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體育系一年級體操課之反思學習歷程探討 —以前空翻為例. 研 究 生:胡心瑜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掌慶維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二月 中華民國台北市.

(2) 體育系一年級 體育系一年級體操課之反思學習歷程探討 一年級體操課之反思學習歷程探討—以前空翻為例 體操課之反思學習歷程探討 以前空翻為例 日期:98 年 2 月 研 究 生:胡心瑜 指導教授:掌慶維.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體育系一年級體操課之學生,透過前空翻動作反思學習歷 程,來瞭解學習者在其歷程中,動作表現如何、發現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 題,以及如何發展出行動規則。研究參與對象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一百級 之選修女生體操課學生,共計 20 位,將全班分成四組,每組 5 人,實施 13 週共 9 次、每組每次 20 分鐘(總時數 180 分鐘)之前空翻動作反思學習。本研究透過參 與觀察、內容分析以及言談分析等量化與質性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在量 化方面,採用內容分析法將影片內容的動作表現部分,進行全班地板前空翻動作 之前測、後測成績分析; ;在質性方面,即針對第三小組每次練習之小組論辯部分, 進行言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在反思學習後,學習者的前空翻動作表現 有明顯的進步。 (二)透過小組論辯活動的進行,已分析並整理出五大類目共 25 項問題發現。(三)在問題解決部分,學習者利用小組論辯的方式尋找與協助個 人及組員之動作問題。 (四)經由第一階段先操作之問題發現與討論後,學習者 亦透過第二階段再次操作之行動驗證,得以建立前空翻動作之 33 項行動規則, 並藉此作為往後練習之操作方針。. 關鍵詞:體操課、反思學習、前空翻、小組論辯、行動規則. I.

(3) A study of reflective learning process in gymnastics class: The case of forward somersault Date: February 2009. Summar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forward somersault movement within a reflective learning approach. Four main objectives focused on (1) movement performance, (2) finding questions, (3) solving these questions, and (4) developing action rules.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were the twenty 100th grade students selected in gymnastics class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which each group consists of five people on average,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implements nine times in thirteen weeks. Each group made twenty-minute reflective learning per time (one hundred and eighty minutes in total) by somersaulting forward. The main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content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In order to obtain empirical data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lective learning and the action rules, we conduct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uch as pre/post test scores and debate of idea.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ve learning and action rules in forward somersault learning process, as following:(1) after getting a critical reflective learning, the participants’ forward somersault performance ha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2) through debate of ideas, we analyzed and listed every constructive way in five categories of approaching problem research, (3) about overcoming the barrier, the learners carefully analyzed and settled the movement problems in all theirs bearing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taff, (4) after performing the first stage of research, which studied and discussed movement problems, the participants also proved the second stage with practical operation to establish the standard of the thirty-three action rules, applied the finding of the thirty-three action rules to forward somersault learning process and guided the movement clues of the thirty-three action rul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gymnastics class, reflective learning, forward somersault, debate of idea, action rules II.

(4) 謝誌 在研究所短短的兩年半期間裡,我所擁有的,除了知識與自身能 力的增長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到如何看待事物本身的價值,這都要感 謝我的指導教授掌慶維老師。多麼幸運能成為掌老師的開門大弟子, 老師對心瑜的指導與關懷,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愛與溫暖,這也奠定了 自己對學術研究領域的信心與喜愛。掌老師的用心指導,讓我明白最 重要的事情,不是論文的完成品,而是在這過程中自己及參與研究的 伙伴們學到了什麼 學到了什麼!此外,老師的耐心指教,也讓心瑜體驗身為學生 學到了什麼 的莫大幸福。對老師的感恩之情,永遠銘記在心,掌老師,謝謝您。 接下來,要感謝口試委員程瑞福教授與陳玉枝教授。口試委員們 的論文指導與細心叮嚀,得以讓此研究順利進行並完成論文,您們對 心瑜的諄諄教誨,我永遠心存感激,感謝您們。 再者,要感謝俞智贏老師與台灣師大體育系 100 級選修體操課的 所有女學生,您們的支持與配合,才得以讓此研究順利完成,心瑜萬 分的感激,我也願意與您們一同共享此研究的成果饗宴。 此外,要感謝同為掌門人大弟子-文嘉的一路陪伴與支持,這學 術研究的路上若沒有你,一定會萬般的恐慌與無助,謝謝你為我所做 的一切。亦要感謝郁婷、小茜,謝謝郁婷的全力協助,沒有你這位研 究助理與心靈上的伙伴,我的研究生涯不會如此順利、完滿,也謝謝 小茜的鼎力相助,沒有你這位電腦救火員與提供溫暖的家讓我們進行 資料分析,我的研究生涯亦不會如此順暢、美滿。 當然少不了要感謝的是 221 室友們,謝謝淑玲學姐的學術指導與 關心,以及玫秀、嘉宜、馥蘭的心事分享與平日照顧,多麼開心能認. III.

(5) 識你們,我永遠會懷念那一同運動、減肥、煮火鍋、大笑大鬧的日子, 祝福你們順利畢業唷! 感謝所有掌門人的學弟妹們,以及台灣師大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的 所有師長與室友們,謝謝你們在這兩年半來對心瑜的支持與指導,能 成為你們的一份子,讓我覺得好驕傲。 感謝高中好友小乖寶、煦文、穎慧等 4ever 的成員,這一路上謝 謝你們對心瑜的肯定與關愛,因為有你們,讓我更有自信,希望我們 的友誼長長久久喔!感謝之鞠總是在緊要關頭的拔刀相助,幫我校正 與修改英文報告,心地善良的你總是把我的事情擺第一,對我不離不 棄,謝謝你。 尚要感謝台灣師大體操隊所有成員、台灣大學體操社所有成員、 台灣師大史學研究室的師長與學長姊們、凌雲國中所有支持與關心我 的前輩、同事與學生們,謝謝你們讓我感受到人間處處有溫情,從未 覺得孤單與寂寞,我真的很愛你們大家。 最重要的,是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你們的支持及給予無條件的 愛,即便丫丫在這求學過程中常脾氣暴躁、很少回家,你們一樣給予 無條件的包容與體諒,謝謝你們讓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我永遠愛你 們。 最後,我願意將此論文成果獻給所有曾幫助過我、關心過我的您 們,並致上最深的謝意與祝福。. 胡心瑜 謹誌 2009 年 02 月 14 日. IV.

(6) 體育系一年級 體育系一年級體操課之 一年級體操課之反思 體操課之反思學習歷程探討 反思學習歷程探討 —以前空翻為例 目次 中文摘要.………………………………………………………………………Ⅰ Ⅰ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 Ⅱ 謝誌.……………………………………………………………………………Ⅲ 謝誌 Ⅲ 目次.……………………………………………………………………………Ⅴ 目次 Ⅴ 表次.……………………………………………………………………………Ⅶ Ⅶ 表次 圖次…………………………………………………………………………….Ⅷ 圖次 Ⅷ. 第一章 緒論…………….……….…………………………………….1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1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名詞界定………………..….………………………...…………5 名詞界定 研究的重要性……………………………………..……………9 研究的重要性. 第五節. 研究範圍………….………………………....…….…………..10 研究範圍.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反思教學………………………...…………….………………12 反思教學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 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19 反思在教 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29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 本章小結……………………………..………….…….………37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38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39 設計 研究參與者 參與者….…………………………..………..……………42 研究 參與者 研究方法 方法….……………………………..…………..…………42 研究 方法 研究工具….……………………………..…………..…………44 研究工具 實施過程….……………………………..…………..…………55 實施過程. 第六節. 資料處理….……………………………..……………..………59 資料處理. V.

(7) 目次( 目次(續)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3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三 節. 反思學習前空翻之動作表現結果…………………………….64 反思學習前空翻之動作表現結果 反思學習前空翻之動作問題與解決方式……………………102 反思學習前空翻之動作問題與解決方式 反思學習前空翻動作所發展之行動規則……………………126 反思學習前空翻動作所發展之行動規則. 第四節. 綜合討論…………………………………...……………….…148 綜合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7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結論...….……………………..…....……………………..157 研究結論 研究反思與建議...….……………………..…....……………..159 研究反思與建議. 引用文獻 引用文獻...….………….…....……………………….….…….……...161 文獻 一、中文部份………………………………………………….….………161 中文部份 文部份……………………………………………………………..164 二、外文部份. 附. 錄...….………….…....……………………….….…….……...167. 附錄一 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 體育系一年級女生體操課96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 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167 學年度第二學期授課大綱 附錄二 詳細學習活動時間流程……………………………………………168 詳細學習活動時間流程 反思學習之教學行為檢核表 之教學行為檢核表………………………………………171 附錄三 反思學習 之教學行為檢核表 全班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 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172 附錄四 全班 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 附錄五 個人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173 個人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 第三組個人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 個人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174 附錄六 第三組 個人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 附錄七 小組意見論 小組意見論辯彙編 辯彙編…………………………………………………184 辯彙編 、13、 、14、 、15之前空翻動作表現得分結果 之前空翻動作表現得分結果………213 附錄八 受試者11、 受試者 、12、 之前空翻動作表現得分結果. VI.

(8) 表次 表2-2-1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19 摘要表 表2-3-1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29 摘要表 評分表……………………………………………………….…….46 表3-4-1 N-G評分表 評分表 全班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範例………………………….50 表3-4-2 全班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範例 個人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 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範例 範例……………………….53 表3-4-3 11個人前空翻動作 個人前空翻動作 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 範例 反思學習之教學行為檢核表 之教學行為檢核表………………………………………….54 表3-4-4 反思學習 之教學行為檢核表 表4-1-1 表4-1-2 表4-1-3 表4-1-4. 全班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68 全班前空翻動作技能主觀評分計分表 技巧使用類目之描述統計表………………………………………….69 技巧使用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對三次測量的技巧使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0 對三次測量的技巧使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技巧使用之事後比較表……………………………………………….72 技巧使用之事後比較表. 表4-1-5 表4-1-6 表4-1-7 表4-1-8. 翻轉速度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翻轉速度類目之描述統計表………………………………………….72 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對三次測量的翻轉速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3 對三次測量的翻轉速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翻轉速度之事後比較表……………………………………………….74 翻轉速度之事後比較表 空中位置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類目之描述統計表………………………………………….74 空中位置 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表4-1-9 表4-1-10 表4-1-11 表4-1-12. 對三次測量的空中位置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5 對三次測量的空中位置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空中位置之事後比較表……………………………………………….76 空中位置之事後比較表 動作協調與流暢性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類目之描述統計表……………………………….77 動作協調與流暢性 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對三次測量的動作協調與流暢性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8 對三次測量的動作協調與流暢性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1-13 表4-1-14 表4-1-15 表4-1-16. 動作協調與流暢性之事後比較表…………………………………….79 動作協調與流暢性之事後比較表 動作完成度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類目之描述統計表……………………………………….79 動作完成度 類目之描述統計表 對三次測量的動作完成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對三次測量的動作完成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動作完成度之事後比較表…………………………………………….81 動作完成度之事後比較表. 表4-1-17 表4-1-18 表4-1-19 表4-1-20. 第一組前測 評分成績 第一組前測N-G評分 前測 評分成績表 成績表…………………………………………..83 第一組後測N-G評分 評分成績 成績表 第一組後測 評分 成績 表…………………………………………..84 第一組前、 第一組前、後測概念構圖質性分析………………………………….85 後測概念構圖質性分析 第二組前測N-G評分 評分成績 成績表 第二組前測 評分 成績 表…………………………………………..88. 表4-1-21 表4-1-22 表4-1-23 表4-1-24. 第二組後測N-G評分 評分成績 第二組後測 評分成績表 成績表…………………………………………..88 第二組前、 後測概念構圖質性分析表……………………………….89 第二組前 、後測概念構圖質性分析表 第三組前測N-G評分 評分成績 成績表 第三組前測 評分 成績 表…………………………………………..92 第三組後測N-G評分 評分成績 成績表 第三組後測 評分 成績 表…………………………………………..92. 表4-1-25 表4-1-26 表4-1-27 表4-1-28. 第三組前、 第三組前、後測概念構圖質性分析表……………………………….94 後測概念構圖質性分析表 第四組前測N-G評分 評分成績 成績表 第四組前測 評分 成績 表…………………………………………..98 第四組後測N-G評分 評分成績 成績表 第四組後測 評分 成績 表…………………………………………..98 第四組前、 後測概念構圖質性分析表………………………………100 第四組前 、後測概念構圖質性分析表. 表4-2-1 學習者問題發現總表 學習者問題發現總表…………………………………………………102 表4-3-1 發展行動規則總 發展行動規則總表……………………………………………………147 VII.

(9) 圖次 圖1-5-1 圖3-1-1 圖3-5-1 圖3-5-2 圖4-1-1. 研究實施路線圖……………………………………………………….11 研究實施路線圖 本研究架構 架構圖 本研究 架構 圖………………………………………………………….41 研究流程圖…………………………………………………………….55 研究流程圖 學習活動流程概念圖………………………………………………….57 學習活動流程概念圖 技巧使用效果圖…………………………………………………….…71 技巧使用效果圖. 圖4-1-2 圖4-1-3 圖4-1-4 圖4-1-5. 翻轉速度效果圖……………………………………………………….73 翻轉速度效果圖 空中位置效果圖 效果圖……………………………………………………….76 空中位置 效果圖 動作協調與流暢性效果圖…………………………………………….78 動作協調與流暢性效果圖 動作完成度效果圖…………………………………………………….81 動作完成度效果圖. 圖4-1-6 圖4-1-7 圖4-1-8 圖4-1-9. 第一組前測 第一組前測概念構圖 前測概念構圖…………………………………………….……82 概念構圖 第一組後測 第一組後測概念構圖 後測概念構圖………………………………………………….83 概念構圖 第二組前測 前測概念構圖 概念構圖………………………………………………….87 第二組 前測 概念構圖 第二組後測 後測概念構圖 概念構圖………………………………………………….87 第二組 後測 概念構圖. 圖4-1-10 圖4-1-11 圖4-1-12 圖4-1-13. 第三組前測 第三組前測概念構圖 前測概念構圖………………………………………………….91 概念構圖 第三組後測 後測概念構圖 概念構圖………………………………………………….91 第三組 後測 概念構圖 第四組前測 前測概念構圖 概念構圖…………………………………………….……97 第四組 前測 概念構圖 第四組後測 後測概念構圖 概念構圖…………………………………………….……97 第四組 後測 概念構圖.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問題的形成,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研究 問題、名詞界定、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範圍等。.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應只將學生當作為需被填滿的空船,我們所要 關注的,除了知識上的傳授外,更應重視學生高層次的學習,亦即是 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由於知識的獲取,其來源、使用方法、獲 取過程與反映結果,是影響學習者學習的關鍵因素,因此,提供學習 者多元的學習機會,將容易提升學習成效之外,更是符合高等教育的 目的。可見,若大專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專業培育過程中,以較為深 入的方式進行學習,將可促進學習的轉化(transformation),產生較 高層次的學習結果,進而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歷程(Harvey & Knight, 1996)。 體操在大學的體育專業課程中,大部分皆為大學一年級的必修術 科課程,因此算是重要的術科項目之一。然而,從過去的大一體操學 習經驗來看,大部分的體操學習方式,主要以技術的習得為重點,係 經由教師的指導與示範,然後學生經由模仿或透過身體反覆的操作, 1.

(11) 進而得到技術的熟練。而且,在學習的層面上,教師與學生往往將注 意的焦點,關注於動作實施的結果,反而對於如何習得技術的過程卻 少有瞭解。換言之,也就是學習者對於自己是如何學會動作,與如何 學不會動作的過程並不清楚。於是,學習者較無法在課程中或課程結 束後,得以將自己所學的經驗、技巧、感想與他人分享,或是傳達給 他人。因此,當體育教師在指導體操教學時,較容易產生能夠示範動 作,但卻難以解釋如何做好動作之原則與過程。有鑑於此,關於 Schön (1987)所提出的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概念,認為反思實 踐活動會影響到我們在於學習上的應用。所以,此應用可促進學習者 的批判與反思實踐,以及個人對於自己所從事探索的經驗,再從經驗 中做反省。 由於體操的獨特性與困難度,不同於一般運動項目,因此,在學 習過程中若能運用反思學習的策略,透過對自己所從事的動作經驗, 從動作經驗中反思,則得以施行反思的實踐,進行有別於以往的學習 方式,產生反思學習成效,同時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進而讓學生於 身體操作的過程中,培養從發現問題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身 體的實踐論證,使學習者理解其技術學習的歷程。 由於反思學習過去在體操教學的應用上較為匱乏,而相關文獻的 探討也付之闕如。為此,研究者認為有關反思學習在體操教學之應用 2.

(12) 是有其研究之必要性。希望藉此因應國際高等教育培育目標的趨勢, 同時補充現今體操教學的方式,進而提供未來體操教學的參考。 綜合以上,本研究即針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一年級女生, 以「反思學習」應用於體操課程教學中,探討學生的體操動作學習歷 程。本研究是運用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方式進行教學,具體而言,先讓 學生從「操作」的當中,經由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個人「反思」與 個人在小組「反思」的過程,以及反思之後的動作再操作,終而獲得 從體操實踐過程中所得來的實踐知識。此方式的學習理念,係透過反 思實踐的結果,解決體操學習上的問題,幫助學習者學習概念由表淺 認知到深層理解的轉化,達到較高層次的學習,以提升體操技術能力 的表現。.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透過反思策略介入大學體育系一年級女生的前空翻動作 學習,旨在瞭解學生在反思學習的過程中,其前空翻動作的學習歷程 如何進行。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在反思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前空翻動作表現為何? 動作表現如何進展?動作概念如何? (二) 在反思學習過程中,學生發現哪些前空翻的動作問題? (三) 在反思學習過程中,學生如何學習解決上述前空翻的動作問 題? (四) 在反思學習過程中,學生如何發展體操前空翻的行動規則?. 4.

(1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為確定本研究的概念與範圍,茲將重要的研究名詞界定如下: 一、反思 反思學習 反思學習 反思(reflection)是一種在學習前、學習中和學習後的檢思歷程, 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或重新建構知識,從反思的回饋與檢 討,達成改進學習品質的目標,進而促進學習表現。 本研究所指「反思學習」,係透過上述之「反思」意涵,而以策 略性的方式應用在體操課的學習中。在具體實施上,主要可分為以下 四個部分: (一) 動作操作:課堂中,先行採取讓學生進行動作的經驗,並在動 作的過程中,透過攝影來紀錄其動作操作與學習過程。 (二) 動作觀察:從動作過程中的攝影記錄,小組間透過紀錄影片相 互觀察,並且試圖找出小組人員間於前空翻動作操作過程之問 題。 (三) 小組論辯:小組針對造成動作結果的問題與成因有哪些可能因 素進行論辯。學生針對小組提出或自我觀察到之問題,進行反 思,並且試圖解決其造成動作結果的原因。 (四) 動作再操作:個人經由反思的結果,提出動作操作的改善計 畫,並透過身體實行動作計畫,以驗證計畫之效果為可行或否。 5.

(15) 二、 反思學習歷程 反思學習歷程 「反思學習歷程」在本研究意指學生在體操課之前空翻動作反 思 學 習 中 , 從 第 一 次 研 究 開 始 ( 2008/3/26 ) 至 最 後 研 究 結 束 (2008/6/18) ,學生在前空翻之動作表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 行動規則等四個部分,並採質性與量化資料並用的方式,整理出本 研究學習者之前空翻動作學習歷程。 三、大學體操課 「大學體操課」係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之一年級體操術 科專業課程,分為男、女生班級授課。本研究乃針對女生班級為探究 對象。女生體操授課項目有地板、彈簧床、跳箱、單槓等,每項目均 有一系列指定動作,學生經由平時練習,並於期末由老師安排考試驗 收。本研究礙於研究時程與人力,故以地板項目之前空翻動作為紀錄 分析的主要焦點。本研究全班前空翻動作表現共以三階段作為表現結 果的分析: (一) 前測:為 2008/3/26 第一次上課之個人先操作前空翻練習成績。 (二) 立即測驗:為 2008/3/26 第一次上課之小組論辯後再操作前空 翻練習成績。 (三) 後測:為 2008/6/18 期末測驗成績。. 6.

(16) 而本研究針對第三小組前空翻動作表現共以三階段作為表現結 果的分析: (一) 第一階段(個人先操作)為學習者在每次開始練習前空翻動 作的表現階段。 (二) 第二階段(小組論辯後再操作)為學習者經由觀看第一階段 影片,且與小組人員共同論辯後之再操作前空翻動作的表現階 段。 (三) 第三階段為期末測驗的成績。 四、小組論辯 「小組論辯」 (debate of idea)是一種可讓學習者根據個人的行動 體驗,對它做語言表達(口語與非口語),以利學習者對學習的過程 與結果,與他人溝通和交換的情境(掌慶維,2006)。在本研究中, 學習者首先實際操作動作 5 分鐘(攝影記錄) ,之後緊接著進行五人 小組論辯 5 分鐘(攝影記錄),論辯過程中,小組人員藉由記錄影片 進行討論。由於不同學習者對一些情境的主觀經驗可能不同,因而知 覺到與所詮釋的問題事件及解決方案可能亦不同,則產生不同觀點的 論辯。學習者在小組論辯的談話內容,即為小組言談(discours) 。關 於陳述內容之有效、無效,則待留學習者再透過實際操作,用以驗證 言談內容之有效性與否。 7.

(17) 五、行動規則 「行動規則」 (action rules)意指在體操課程學習中,學生經由意 見討論所確定動作完成必須考慮的行動條件,以及為了產生有效行動 所需要考量的要素(掌慶維,2006) 。. 8.

(18)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的重要性分為下列兩點說明: 一、反思學習在體育學習 反思學習在體育學習的應用目前尚缺乏 學習在體育學習的應用目前尚缺乏 檢視體育師資培育環境,目前尚缺乏「反思學習」方式於體育課 程與教學方面的相關基礎研究。因此,在提供學習者多元學習機會, 藉以提昇學習成效,此一學習方式將是未來教學上的新契機。此外, 研究的資料與結果,亦可分享給相關研究學者,以作為提昇體育成效 策略之參考依據。 二、反思 反思學習 反思學習的學習效用 學習的學習效用 本研究是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來實施教學目標,讓學生先從 「操作」的當中,經由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個人「反思」與個人在 小組「反思」的過程,以及反思之後再操作,進而得到體操的實踐知 識。此方式的學習理念係透過反思實踐的結果,解決體操學習上的問 題,進而幫助學生學習的概念,由表淺認知到深層理解的轉化,達到 較高層次的學習,得以提升體操的專業能力。再者,透過反思學習, 讓我們瞭解學生在學習當中,反思的內容及反思的過程如何,做一系 列的探討與整理,以提供相關師資培育人員作為教學的策略。. 9.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部分: 研究對象部分: 本研究所稱「師範大學體育系一年級女生」為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體育系 100 級修習體操課之女學生,除外則不在本研究範圍。 二、研究內容部分: 研究內容部分: 本研究因人力與資源分配問題,以及衡量項目間的學習困難度與 反思學習施行項目之配合度等問題,因此,本研究僅選取地板項目之 前空翻動作為主要觀察動作,藉由探討此一動作的反思學習歷程,進 而窺探學生經由先操作—觀察—小組論辯—再操作的學習歷程如 何。而在整研究之過程分析,亦是考量人力與時程限制,則僅選取第 三組別為質性分析對象,原因為第三組別成員之課程出席率、學習投 入程度與學習成效皆高,且具代表性,故選之,其分析內容則包含小 組論辯、動作問題發現、動作問題解決過程、建立行動規則等部分。 三、研究場域部分: 研究場域部分: 本研究場域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館之體操房。下圖 1-5-1 為 本研究場域位置分配圖。. 10.

(20) 白 板. 1. 動作操作: 動作操作:學習者在前空翻練習場域練習 5 分鐘。 分鐘。 2. 小組論辯: 小組論辯:學習者於小組論辯場域觀看 1.影片並討論 1.影片並討論 5 分鐘。 分鐘。 3. 動作再操作: 動作再操作:學習者在前空翻練習場域練習 10 分鐘。 分鐘。. 小組論辯場域. 前空翻練習場域 彈性地板 地板. 海綿池. 圖 1-5 -1 研究實施路線圖. 四、研究期間部分: 研究期間部分: 研究期間為 2008 年 3 月 26 日至 2008 年 6 月 18 日,總計 13 週 共 9 次上課、每組每次 20 分鐘(總時數 180 分鐘)的地板前空翻動作 反思學習。研究者每次對研究對象實施參與觀察和攝影記錄,時間為 每週三下午 2 點至 4 點。. 11.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反思教學之相關文獻,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反思 學習;第二節為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反思在體 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最後第四節為本章小結。. 第一節 反思學習 反思學習 過去十年當中,全球許多教師、師資培育工作及教育研究者都高 喊著反思教學的口號(Zeichner & Liston, 2008) ,反思意味著有關學 習新知的產生,將學習者視為反思實踐者,係假設學習者對其學習方 式中,可兼具提問及解決問題的角色,且學習者會努力地解決在課程 中所產生的問題。 針對反思教與學的相關文獻探討,本節將先闡述反思之意涵;接 著結合高等教育之目的,探討將反思活動帶入學習過程中,讓學習者 轉化學習的概念,及其知識傳達的學習成效。 一、反思意涵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反思(reflection)一詞在歐陸、美國、英 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地,越來越受重視並加以引用,且很快地影響 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國教育界和科學研究界。現已成為國際學術研. 12.

(22) 究領域廣泛流行的時代性用語。因此, 「反思學習」 、 「反思教學」 、 「反 思實踐」和「反思型研究學者」等,可說儼然成為國際科學研究領域 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吳傑,2006) 。 反思(reflection)的定義,乃是針對一個經驗、一個問題、或是 既有的知識,進行主動思考,進而加以組織或是重建的過程。反思亦 為一種心理運思的歷程,其中包含了體認過去與現在前後不一的矛盾 經驗,乃至批判性的分析因果關係,並依分析結果得到未來行事的依 歸。它也是對於過去與現在的事件進行主動思考,進而重建、再建構 其經驗、問題與知識,由此導引未來行事之依歸(林玫君,2000;陳 玉枝,2002;Korthagen, 1999)。然而,反思不僅是一種自我慎思的 過程,同時也涉及到過去經驗的蒐集,得以思考現況實務中問題的解 決。除了知識的再建構,亦以修正、充實或維持個體的信念與行動, 來達成更好的行動結果,並能建構個人行動的知識與意義架構(陳聖 謨,1999;Binkley & Brandes, 1995;Korthagen & Wubbles, 1991) 。 美國哲學家 John Dewey(1933)指出,反思是對任何信念或假定 的知識形式,根據支援它的基礎和它趨於達到的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積 極的、堅持不懈與謹慎的思考,而反思與一般所謂的想法(thought)不 同,反思包括了一種有意識和自願的努力 有意識和自願的努力,即在證據和理性的真實基 有意識和自願的努力 礎上建立信念。Dewey 特別強調反思是一種思維活動,它具有對象 13.

(23) 性、自覺性和技巧性。Dewey 還把反思活動分為如下兩個階段︰ (一)一種得以產生思維活動的懷疑、猶豫、困惑、心靈困難的狀態。 (二)一種為了發現解決這種懷疑,消除和清除這種困惑的情形而進 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為。 就第一點而言,關鍵是「不確定」,由於不確定,懷疑、猶豫、 困惑等隨之產生。就第二點而言,關鍵是「探究」 ,有了懷疑和困惑, 則使人探究,而探究可以釋疑或激起疑惑。Dewey 同樣認為反思的實 質在於對「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的「考慮」,是一種心理活動。 他強調了反思出現的情境狀態、問題引起的困惑和「不確定」,因此 「探究性」是反思的基本特徵之一。也就是說,反思不僅是「回憶」 或「回顧」已有的「心理活動」,並且還要找出其中的問題與答案。 然而,Dewey 認為整個反思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則是解決困惑的 行動。 除了 Dewey 對反思的概念有深入的探討之外,Kemmis(1985) 也指出,反思是種後設思考(meta-thinking),是在特殊脈絡下考慮想 法與行動之間的關係。我們會反思是因為某些情況下,需要在行動前 先停下來思考,如何採取行動的方式是具有重要的意義。Schön(1983) 說明,一般人或專業人士都經常會思考他們所做的事,他們會回顧自 己的行動並思考其中蘊含的意義。他們也許會自問:「當我注意到這 14.

(24) 件事時,我注意的是什麼特徵?」 , 「我作這個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 「當我做這件事時,我設定的程序是什麼?」 , 「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 我是如何架構問題的?」 ,然而,有了這些疑惑出現,即表示反思的行 動已經開始了。 針對反思行動的意涵,可在 Dewey 其《我們如何思考》 (How We Think) 著作中一窺究竟(Dewey, 1933) ,在 Dewey 的書中,對 於例行行動及反思行動做了重要的區別。根據 Dewey 的說法,例行 行動通常係以一時的念頭、傳統以及權威為主導方式,而此現象對於 沒有進行反思的人,通常會將每天的例行公事照單全收,並自集體規 約中找尋最有效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且會忽略對於事實的洞察力, 並將每天的生活視為宇宙中所有可行方式中的唯一方式。他們對於自 己的目的與想要達到的成果通常一知半解,自然地就形成了代言者的 角色,卻遺忘了架構問題方式不只一種。而 Dewey 將反思行動定義 為,依據所持的理由及其將導致的後果,對所有信念或實踐行為用積 極、持續以及謹慎的態度予以考量。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遇到問題 和回應問題的方式,以及學習當教師的一種方式。同樣地,反思行動, 不僅是一種包含邏輯與理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包含了直覺、情緒以 及熱情,它並非只是可以輕易整理而供教師使用的技巧而已(Green, 1986) 。對於 Dewey 而言,若無法對於所接受的事實抱持著質疑的態 15.

(25) 度,就是所謂的盲目,但若無時無刻都質疑所有的事情,就會變成傲 慢了。 二、高等教育之反思教 學意涵 高等教育之反思教/學意涵 Harvey 與 Knight(1996)指出,反思的教與學在高等教育的意 涵裡,在於大專生所受高等教育培養能力,從高層次的方式進行學 習,能促進學習的轉化(transformation),進而產生高層次的學習結 果,即為能夠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歷程。他們也同時指出,開創學 習條件,可產生兩點功效,一為使學生轉化學習的概念;另一則為知 識表達的學習。基於此,吾人認為開創反思學習的條件,其所產生兩 點功效,內涵應為:. (一)使學習者轉化學習的概念 學生經由高層次方式進行學習,明瞭學習目標,認知到學習不再 只是教師的講授,學生採取被動的吸收;而是自我進行對未知的主動 探索,找尋解答,並且融會貫通,即是從表淺的認知轉化為深層的理 解。對於經驗所學知識、內心所想的知識(迷思的概念、意義)、視 為理所當然的態度、看待事情的方式,透過概念化的方式進行解構與 再重建,進而轉化學生的學習概念。. 16.

(26) (二)知識表達的學習 學習者不僅學習到「知識」,更能針對所擁有的知識做出表達的 行為。也就是說,學生既能瞭解,亦能表達給他人,且能從知識表達 的過程中,反思「經驗」,進行知識的再建構,根據除了對於自身的 經驗之外,我們也應採用其他人的知識與觀點,透過觀察別人的行 為、傾聽以及與他們的交談、觀賞影片等,都可潛在地促成我們的實 踐理論,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能理解由其他人所傳達的觀點。 在所謂的轉化與反思的學習,是相當關鍵的連結。Brown 與 McCartney(1999)學者定義,對於在學習的脈絡下所談的反思為: 個人在參與活動,能夠經由反思而指引出新的理解與評價,而此反思 可以是個人進行反思,亦可以與他人共同進行反思。Schön(1987) 指出,反思的實踐,會影響學習者於學習上的應用,此應用可促進學 習者批判與反思的實踐,以及個人對於自己所從事探索的經驗,再從 之反省。基於上述理念,吾人認為對於經驗的反省,係為重要的過程, 沒有反思的經驗,即不會產生高層次的學習。例如,概念的理解或戰 術的利用等。沒有高層次的反思行為,僅有經驗並不絕對表示學習會 產生,可以讓單純的經驗轉化為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則為反思的過程 (Ryan, 1997) 。也就是說,沒有反思的學習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 只能成為表淺的知識,而不是深入的瞭解。如果學習者僅滿足於獲得 17.

(27) 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則其認知及動作發展將大受限制, 甚至會產生困惑或消退現象。 而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考察自己行動及情境的能力, 使用這種能力之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習者努力思考,並以專業知識, 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衝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之令人信服的行動。所 以,反思行為的實踐,不僅增添了一種新興的學習模式,同時也將產 生不同於習慣、傳統或衝動的簡單作用之下的學習效果。. 18.

(28) 第二節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 反思在教 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 本節希望透過有關反思運用在教/學的相關研究,進一步瞭解目 前主要的研究趨勢和結果。茲將 2001 至 2006 年間,相關的實證研究 文獻,綜合整理,並摘述如表 2-2-1:. 表 2-2-1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數學解題反思教學對提昇數 學解題能力沒有立即效果,亦 即兩組學生於實驗課程結束 後一週內,在「立即後測用數. 陳麗慧 (2001). 數學解題 反思教學 對國小五 國小五年 年級學童 級學生, 數 學 解 題 共 64 名 能力之影 響. 學解題能力測驗」之「解題的 合理與正確」 、 「解題方法的創 意」的表現上並未有顯著差 異。. 依班級分 派為實驗 組和控制 2. 數學解題反思教學對提昇數 組,採獨 學解題能力具有延宕效果,亦 立樣本單 即兩組學生於實驗課程結束 因子實驗 後第五週,在「延宕後測用數 設計 學解題能力測驗」之「解題的 合理與正確」 、 「解題方法的創 意」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3. 數學解題反思教學對於學生 的數學解題學習有正面的影 響。. 19.

(29) 表 2-2-1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發現學生數學知識建構歷程 因其價值觀、以往學習經驗與 最直接的純真想法有關。 2. 學生反省內容最主要包括對 自己數學知識理解情形以及 國小五年 與同學間的關心。 級之 39 位 一個國小 3. 對教師(即研究者)而言,研 學童 班級師生 究者在數學科的反省焦點著 (男生 21 行動研究 張惠津 反 省 教 學 重於澄清教學理念、掌握教學 人,女生 法 (2002) 之 行 動 研 目標與佈題方式等,且數學教 18 人) 究—以數 學知識仍有待加強。 學科為例 4. 在師生反省教學交織互動歷 程方面:師生共同建構之教學 歷程是一連串反省的展現,不 斷的提問有助於學生在課堂 學習中的反省,而課後的數學 日記在師生共同反省上具有 重要意義。. 20.

(30) 表 2-2-1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多元智能統整活動讓學童在 遊戲中學習作文,引起學習動 機,消除心中對作文的害怕與 反感。 2. 漸進的引導寫作方式,培養學 童思考與表達的能力,逐步產 生寫作的價值感與勝任感。 3. 實驗課程以讚美、鼓勵以及小 組或個人競賽的方式來進 行,較能引起學童的學習動 機,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意 願,願意接受寫作的挑戰。 4. 師生與同儕合作學習有助於. 「多元智 能統整-合 作-反省思 國 小 四 年 考」寫作 級學生,. 實驗研究 周文君 激發與改善學童的學習動機 教學對國 共 兩 班 法 (2002) 與合作能力。 小學童寫 (每班各 5. 寫作歷程多種策略的引導,提 作 態 度 與 37 人) 供較多反省思考的練習機 寫作表現 會,有助於學童反省思考能力 之影響 的培養。 6. 多元材料與活動激發學童的 寫作空間,幫助內容思想的表 現。 7. 透過師生相互提問、小組討 論、自評與互評,幫助寫作組 織結構與通則規範的表現。 8. 配合單元活動的內容,四種修 辭法的教導,有助於寫作通則 規範的表現。. 21.

(31) 表 2-2-1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教師檢視過去經歷,有助其發 現影響目前教學的一些因 素,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回饋訊 息,促進自我內省能力。 2. 教師進行反思教學時,在其內 省的過程中,發現到其具備的 一些人格特質與教學信念影 響其內省智慧的表現。 3. 在反思教學的進行過程中,教 師內心經歷種種複雜情緒與 想法的轉折,更能觸動教師做 反思教學 一位國小 深入訪談 深層的內省活動。 王妙里 中 教 師 內 六 年 級 男 法 、 參 與 4. 反思教學有別於一般教學,教 (2002) 省 智 慧 的 性 級 任 導 觀察法 師能夠更具體的瞭解教學觀 師 探索 念與行為的偏差。 5. 反思教學是一長期的嘗試與 修正歷程,需要教師積極主動 的進行反思活動,以確保反思 的品質。 6. 教師在教學上應更重視情意 方面的教育,以關懷學生為出 發點,運用信任的師生關係推 動情意教育。 7. 學生與家長為教師進行反思 教學時可多加運用的資源。. 22.

(32) 表 2-2-1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電磁概念 水平遷移的表現無顯著差異 (p>.05) ,但,實驗組在垂直 遷移的表現優於對照組 (p<.05) 。 2. 經過實驗處理後,實驗組在反 省思考的表現比對照組好 (p<.05) ,雖然,實驗組在反 省思考分量表上的分數與前 測時差不多(p>.05) ,但從學 生的反省思考日誌以及教學 運用反思 學習策略 謝甫佩 促 進 電 磁 (2002) 概 念 學 習. 影帶中,可以發現實驗組學生 在反省思考上的改變。然而, 對照組在後測時的表現則沒 有前測時好(p<.05) 。. 國小五年. 級之兩班 學生(實 準實驗研 驗 組 : 35 究設計 3. 經過實驗處理後,實驗組在自 遷移之研 人、對照 然科學習策略的表現比對照 組 34 人) 究 組好(p<.05) ,尤其在「能力 目標導向」分量表的表現優於. 對照組(p<.05) 。 4. 90.3%的學生認為研究者所 安排的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習 「電磁鐵」單元的主要概念, 而有 86%的學生肯定反省思 考的學習策略對於學習上的 幫助。 5. 研究者經由教學推理與行動 過程,建立「培養學童運用反 思的學習策略」的教學模式。. 23.

(33) 表 2-2-1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研究發現參與教師期待輔導 者能多說明數學教學知識。 2. 整體運作環境中安全的討論 環境與氣氛促進教師勇於提 問與思考。 3. 跨年級的教材研討增進教師 瞭解各學年間縱向教材的發 展。 4. 輔導者鼓勵教師教學思考、提 問刺激思考、說明相關數學教 學知識等行動策略及團體成 員對教學的回饋意見等增進 教師教學反思能力。 5. 數學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的 反思內涵最多,教學反思的時. 輔導國小 台北市有 數學教師 興趣探討 合作行動 楊美伶 發展教學 數學科教 機多數為教學後。 研究法 (2004) 材 教 法 教 6. 團體引發反思,教學反思的層 反思能力 師七名。 次以實務性反思層次居多,兩 之研究 位個案教師在增進教學反思. 能力的發展上有明顯的提昇。 7. 教師參加數學成長團體的教 學研討後改變了教學思考的 方式、開始讓學生問問題瞭解 學生的想法、掌握教學要點理 解概念建立的重要性、理解活 動對概念建立的意義時促使 觀察學生的反應、比較會去思 考布題的安排、開放討論引發 學生的興趣、認知到教具使用 的重要性以及對數學的概念 比較清楚。. 24.

(34) 表 2-2-1 反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思在教學實踐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有給予學習者高層次提問與 有給予高品質觀摩皆可以有. 吳昆廷. 高層次提 問與同儕 互評對網. (2006) 路 學 習 者 反思之影 響. 效增進反思層次。 2. 此外,如果僅給予高品質觀 受試者利 摩,即使在無給予高層次提問 用研究所 157 位 大 的輔助下,學習者反思層次也 設計之系 學生 可以達到和僅給予高層次提 統進行反 問而無搭配高品質觀摩相同 思 的水準。 3. 而 在 給 予 正 向 回 饋 的 情 況 下,則能夠提升學習者的反思 態度與反思意圖。. 綜合分析以上的相關文獻,依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 研究結果,歸納分析如下: 在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方面:主要探討反思教學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如 研究目的 張惠津(2002)、周文君(2002)、謝甫佩(2002),以及反思教學對 學生在數學科數學解題能力上的影響情形,如陳麗慧(2001);另外 也有研究高層次的提問與同儕互評對大學生網路學習者反思之影 響,如吳昆廷(2006);以及瞭解國小在職教師輔導發展反思能力之 情形,如楊美伶(2004);最後亦有國小教師與學生反省教學之行動 研究,如張惠津(2002)。 25.

(35) 在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方面:主要以國小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包含國小四年 研究對象 級到國小六年級生,以及大學生、在職教師皆有。 在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多以實驗設計為主,其中亦包含行動研 研究方法 究、深入訪談、參與觀察,以及研究者利用研究所設計之系統,對研 究對象進行反思。 在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方面:從文獻的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周文君 研究結果 (2002)指出,在學生的反思情形部分,說明了提供反省思考的練習 機會,是有助於學童反省思考能力的培養;以及張惠津(2002)研究 結果顯示,不斷的提問,是有助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反省情形,而 學生反省內容最主要包括對自己數學知識理解情形以及與同學間的 關心。 在高層次學習部分,吳昆廷(2006)研究結果顯示,有給予學習 者高層次提問與有給予高品質觀摩皆可以有效增進反思層次。此外, 如果僅給予高品質觀摩,即使在無給予高層次提問的輔助下,學習者 反思層次也可以達到和僅給予高層次提問而無搭配高品質觀摩相同 的水準。 在教師教學部分,楊美伶(2004)的研究當中,探討如何輔導國 小數學教師增進教學反思能力。由楊美伶擔任成長團體的輔導者,其 研究目的為探究增進數學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策略、數學教師教學反 26.

(36) 思能力的發展情形以及增進數學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因素。在他的研 究運作過程中,參與教師被賦予進行教學前、中、後的反思,並將反 思內容與相關問題帶到成長團體討論。其中,研究發現整體運作環境 中安全的討論環境與氣氛,促進教師勇於提問與思考;輔導者鼓勵教 師教學思考、提問刺激思考、說明相關數學教學知識等行動策略以及 團體成員對教學的回饋意見等增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而教師參加數 學成長團體的教學研討後改變了教學思考的方式,開始讓學生提問瞭 解學生的想法,並且掌握教學要點得以理解概念建立的重要性。 Schön ( 1983 ) 提 到 , 一 個 人 如 果 要 提 高 其 自 身 專 業 的 表 現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 則 須 透 過 行 動 中 反 思 (reflection in action)。而王妙里(2002)其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研究中顯示,在反 思教學的進行過程中,教師內心經歷種種複雜情緒與想法的轉折,更 能觸動教師做深層的內省活動。此內省活動的運作,可以使教師檢視 過去經歷,有助其發現影響目前教學的一些因素,從中獲得有價值的 回饋訊息,促進自我內省能力,進而改善教學品質與教學成效。 一個高度價值的反思,可以幫助個人工作專業的學習,以及改善 其反覆實踐情形。教師進行反思教學時,有別於一般教學,教師能夠 更具體的瞭解教學觀念與行為的偏差(王妙里,2002),之後再從中 做修正,所得到之教學啟示,對於往後教學相當受用。 27.

(37) 在學生學習方面,多種策略的引導,提供較多反省思考的練習機 會,則是有助於學童反省思考能力的培養(周文君,2002) 。Ross 和 Hannay (1986)指出,反省思考則是在各種機會情境下做決定、統整問 題、追求滿意的答案。Schön 則認為反省思考是由感官觸發的,決定 是來自個人對整體情境與結果的瞭解,或經過探索後發現的新意義 (Taggart & Wilson, 1988)。因此,如能培養學生反省思考的能力,將 有助於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並且學習如何作出正確的決定,以 及更深入理解整體情境之運作。. 28.

(38) 第三節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 本節希望透過有關反思在體育教學中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用以 瞭解目前主要的研究趨勢和結果。為能瞭解國內外有關反思在體育教 學的相關研究趨勢與結果,茲將 1994 至 2005 年間,國內外相關的實 證研究文獻,綜合整理,並摘述如表 2-3-1:. 表 2-3-1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Tsangaridou 使用反省 & 教學策略 O’Sullivan (1994). 6 位實習 訪談法 提高職前 教師 教師的反 思性能力. 29. 研究結果提出反思學習的基準 框架於體育教學的反思層級,主 要可分為:描述、論證、批判等 三方面。且反省教學策略對 6 位 實習教師的反省能力,具有其正 面影響。.

(39) 表 2-3-1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反省層次以「實際行動層次」 為主。實習前期以「描述層次」 為主,實習後其以「實際行動 層次為主」。反省札記能提升 反省層次。 2. 反省類型以「行動後反省」為 主。反省類型會因應問題的急. 台東師範 國 小 實 習 大學 91 級 陳玉枝 教 師 體 育 體 育 學 系 (2002) 教 學 反 省 畢業之 40 位實習教 之研究 師. 緩而異。 3. 反省態度以「專心」為多。實 習前期多為「虛心」,後期轉 問卷調查 為「專心」。運動績優保送入 法、內容 學的實習教師反省態度高於 分析法、 聯考入學的實習教師。 參 與 觀 4. 反省內容以「本身」和「班級 察、訪談 經營」為主。實習前期關注「本 法、刺激 身」為多,後期轉為「學生」, 回憶法 此轉變印證了關注理論。 5. 反省歷程有所成長,由實習前 期的「遇到問題→分析問 題」,到後期「遇到問題→分 析問題→假設→驗證→結 論」 。 6. 實習學校最常使用的輔導方 式是「教學後輔導教師給予回 饋」,而「實習輔導教師」是 最具影響力的重要影響者。. 30.

(40) 表 2-3-1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 學反省現況屬中上水準。 2. 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教學 反省層次、類型、態度、內容 彼此之間成正相關。. 台北市國. 台 北 市 問 卷 調 民中學體 136 位 國 3. 不同背景包括教學年資、師資 蔡岳璟 查、文獻 育教師教 中體育教 (2003) 培育機構、學歷、任教年級、 分析 學反省之 師 性別、公自費別、有無兼任行 研究 政、學校類型、班級數、班級 學生數之台北市國民中學體 育教師教學反省表現呈顯著 相關。 一、體育教學反省札記方面: 1. 國小教師體育教學反省的反 省內容取向,以對「學生」和 「教學」的反省最多。 2. 國小教師體育教學反省的反 省層次,以「描述反省」層次 最多。 3. 國小教師體育教學反省的反 省態度以「虛心」為最多。. 高雄市公 國小教師 立國小擔 體育教學 任四年級 反省、反 二、體育教學反省期間有效體育 健體領域 內容分析 吳秋慧 省信念與 教學方面: 課 程 教 法 (2003) 有效體育 1. 國 小 教 師 體 育 教 學 反 省 期 師,及其 教學之個 間,教師的管理時間總量隨反 任教班級 案研究 省次數的增多而呈現減少的 學生 33 名 趨勢,體育教學反省對教師管 理效率有正面的影響。 2. 國 小 教 師 體 育 教 學 反 省 期. 間,學生的「學習參與」時間 隨反省次數的增加呈現增加 的趨勢,「等候期間」則隨反 省次數的增加而呈現減少的 31.

(41) 表 2-3-1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趨勢,體育教學反省對學生學 習參與大部分有正面的影響。 3. 國 小 教 師 體 育 教 學 反 省 期 間,教師的口語和非口語行為 隨反省的次數增加而減少,師 生互動的正向回饋行為多於 負向回饋行為,體育教學反省 對師生互動行為有正面影響。 4. 國 小 教 師 體 育 教 學 反 省 期 間,在課程與教學、課室管 理、及教師個人方面,呈現多 樣性與專業性有效教學行為。 三、生活履歷、反省信念與專業 成長方面: 1. 國小教師求學過程中遇到很 多好老師,奠定了從事教職的 意願,教學風格和教學思考, 則深受實習輔導教師的影響。 2. 國小教師認為有效體育教學 的要素包含,課前準備、良好 設備、教學技巧、管理效率、 學生參與時間、師生互動和成 效評量。 3. 國小教師認為做教學反省必 要,反省可修正自我教學提升 教學成效。 4. 國小教師認為阻礙教師體育 教學反省的因素先後是,個人 因素、時間生因素、學生因 素、教學環境因素、學校體制 因素和政策因素。 5. 體育教學反省促進了國小教 師的專業成長。. 32.

(42) 表 2-3-1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1. 反省層次:台東縣國小教師健 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反省 層次大部分屬於「實際行動層 次」 ,其次為「批判層次」 。 2. 反省類型:台東縣國小教師健 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反省 類型大部分屬於「爲行動而反 省」 ,其次為「兩者並用」 。在 「族群背景」、「任教科目」、 「學生人數」變項中教學反省 類型排序不一致,顯示有差異 存在。 3. 反省態度:台東縣國小教師擔 任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 學反省態度的情形普遍良. 台 東 縣 國 141 位 台 小教師健 東縣擔任 鄭勝吉 康 與 體 育 健 康 與 體 問 卷 調 查 好,主要在「學校班級數」有 (2005) 學 習 領 域 育 學 習 領 法 差異。 教學反省 域教學之 4. 反省內容:台東縣擔任健康與 國小教師 之研究 體育教學之教師教學反省內 容在「班級管理」 、 「本身」及 「學生」的表現最佳。「公自 費別」 、 「教學年資」 、 「進入大 學方式」和「級科任」變項在. 教學反省內容有差異。 5. 教學反省變項之關係:台東縣 擔任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 學之國小教師,在教學反省層 次、類型、態度、內容變項, 除「描述層次」與其它變項成 低度負相關,其餘變項間皆成 不同程度正相關。. 33.

(43) 表 2-3-1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反思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Cizeron & GalPetitfaux (2005). 觀察體育專家教師如何在體操 教學的實踐場域,發展體操的教. 現職體育. 教師在體 參 與 觀 學內容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操教學上 8 位體育 察、刺激 knowledge, PCK) ,且此知識亦成 學科教學 教師 回憶訪談 為其體操教學的內容與觀察重 知識發展 點。 之研究. 綜合分析以上的相關文獻,依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 研究結果,歸納分析如下: 在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方面: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教學反省」的議題,探討 研究目的 現職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情形,包含 Cizeron&Gal-Petitfaux(2005)、 鄭勝吉(2005)、蔡岳璟(2003)、吳秋慧(2003);以及研究實習教 師體育教學反省之情形,如陳玉枝(2002),以及 Tsangaridou 與 O’Sullivan(1994)使用反思教學策略提高實習教師的反思性能力之 研究;另外,亦有一篇包含在職教師與學生之個案研究體育教師教學 反省、反思信念與有效體育教學之情形(吳秋慧,2003)。 在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方面:主要以國小在職體育教師為主,亦有國小實習 研究對象 教師、國中在職教師。 在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多以問卷調查、內容分析、訪談等研究方 研究方法 34.

(44) 法居多,此外,亦有文獻分析、參與觀察、刺激回憶等研究方法。 在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方面:從文獻的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透過體 研究結果 操的教學內容知識發展(Cizeron & Gal-Petitfaux, 2005) ,提供了教師 在專業教學上得以觀察的內容與重點,且結合一般的學科知識,把教 學的內容(學科知識)轉化為可以教的知識(教學內容知識),並且 透過比喻的方式,將教學的重點,切換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部分, 例如「想像自我身體變成一根木頭」的感覺,又或想像把球「打爆」 的體驗,進而使學生瞭解與轉化其學習的重點除了基本的學科知識 外,還有融合的學科內容知識。 其次,有關教師教學的相關研究,則著重於教師教學的反省情 形、教學反省各層面關係,以及探討教學反省層次、類型、內容、態 度、歷程影響及教學反省的因素。其中包含鄭勝吉(2005)與陳玉枝 (2002)兩人分別針對國小體育教師、國小體育實習教師之體育教學 反省部分做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分為反省層次、反省類型、反省態度、 反省內容,以及教學反省變項之關係等部分做說明,而蔡岳璟(2003) 也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教學反省層次、類型、態 度、內容彼此之間成正相關。 此外,在吳秋慧(2003)的研究結果方面,主要分為體育教學反 省札記方面、體育教學反省期間有效體育教學方面、生活履歷與反省 35.

(45) 信念與專業成長方面做主要呈現,而大部分結果皆呈現正面的影響。 最後,在 Tsangaridou 和 O’Sullivan(1994)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反 思學習的基準框架在體育教學的反思層級,主要可分為描述、論證、 批判等三方面。在描述的部分,則是對執行動作做出單純的述說;在 論證的部分,則是提供有關教學行動的關係或邏輯,說明行動中的方 法或原則;而在批判的部分,則是提供各種教學行動的解釋與評價, 評論動作質感的好壞或效果的源由。 從上述分析可見,反思應用在體育教學中之相關研究,目前主要 集中在教師的「教學反省」部分,對於反思應用於學習的部分,目前 仍缺乏相關的探索。因此,這也說明了目前反思在體育學習研究方向 上的需求。. 36.

(46) 第四節 本章小結 本節主要探討反思教學之相關研究,分別依研究目的、對象、方 法與結果,綜合分析。相關研究顯示,反思應用在教學上、學習上之 成效,具有正向關係,不論是現職教師、實習教師,抑或是學生,皆 有其正面的影響。 而反思是一種能力,需經由不斷地學習、累積經驗,並從反思過 程中提升個人自我的反思能力。針對學習者而言,在反思教學中,學 生學習的歷程,是一不間斷的連續過程,反思的應用能延續到課後, 且亦能運用於其他事件中,因此,反思的學習與應用,是有其必要性。 然而,開創學生的學習條件,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將能夠擴展學生 在於學習層面的深度與廣度,一方面迎合新世紀的多元教條,另一方 面則能達到當代教育之目的與意涵。.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perceived value and loyalty between each dimension and is

Thus,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in MIMO 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and can result in significant quality an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low stress,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 for IN 600 during hot deformation satisfied the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In the processing following action recogn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human behavior description model to describe events occurring to human and exerts as decision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