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茲將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進行之地區係指臺灣北部區域(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 縣、新竹縣、新竹市、宜蘭縣)之公立國民小學。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為公立國民小學現任合格教師,不包含私立國民小學教師。

而所謂教師係包括「級任教師」、「科任教師」、「教師兼組長」及「教師 兼主任」等,研究對象中並不包括校長在內。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競值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研 究所探討之重點如下:1.校長競值領導之理論內涵;2.教師組織承諾之理論 內涵;3.校長競值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之關聯性。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兼採理論探究及實徵調查,雖在研究架構上力求完整,但基於主 客觀因素,仍有所限制,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變項方面

影響教師組織承諾的因素眾多,例如:組織結構、組織氣候、組織文化、

組織溝通、教師內外控信念等。本研究傴將校長領導行為納入研究架構中,

其他變項則未加以考量。因此,在分析變項之關聯性時,係在未考慮其他變 項下所作的解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係採取調查研究法從事問卷調查,受詴者在填答問卷時,可能會 受其認知、情緒或主觀判斷等因素(如社會期望)之影響,而出現不符實際 之填答。故所得到的資料雖然廣泛普遍,但分析與解釋仍會產生偏差。

三、研究推論方面

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區域(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

新竹市、宜蘭縣)之公立國民小學為範圍,並未擴及全國各縣市地區,所以 研究結果在解釋和推論上傴止於臺灣北部區域等七縣市,且不包括私立國民 小學部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理論與實證性研究,以作為建構研究假設 之參考。內容共計三節,第一節探討「校長競值領導行為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探討「教師組織承諾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陳述「校長競值領 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競值領導行為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競值領導(competing values leadership)係以「競值架構」(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為理論基礎的領導架構,也是一種全方位兼容並蓄

(janusian)的思考模式(Quinn, 1988)。在對競值領導做探析之前,本節擬 先說明競值架構的基本概念,然後分析校長競值領導行為的意涵,最後再探 討校長競值領導行為的相關研究。

壹、競值架構的基本概念

以下即針對競值架構的源起、意涵、基礎與特性等,分別說明競值架構 的基本概念,以為競值領導之先備知識。

一、競值架構的源起

競值架構源自於整合組織效能指標的研究(Cameron & Quinn, 1999, 2006)。在競值架構提出之前,組織效能模式十分繁雜且欠缺一個整合的模 式(鄭彩鳯,2007)。基於組織效能指標的歧異,Quinn 與 Rohrbaugh(1983)

整合組織理論學家及研究者對效能指標的看法,並以「多面向量尺」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技術分析資料。根據分析的結果,歸納出 組織理論學家與研究者所隱含的一套理論架構,並依據三個價值面向來歸類 組織效能規準。其一是關於「組織焦點」部分,從強調內部微觀到外部宏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二是關於「組織架構」部分,從強調控制到彈性;其三是關於「組織手段 與目的」部分,從強調過程到結果。由這三組競爭價值所整合而成的架構更 可用以識別四種基本的組織效能模式─理性目標模式、開放系統模式、人群 關係模式及內部過程模式。三組價值與效能規準關係如圖 2-1-1 所示。此模 式正闡明學者所使用之組織效能的構念具有複雜及弔詭的性質(吳勁甫,

2008;鄭彩鳯,2007;Quinn & Rohrbaugh, 1983)。

競值架構的基本論點提出之後,Quinn(1984)、Quinn 與 Rohrbaugh(1985)

於此架構分別加入了領導與文化的內涵。次年,Cameron(1986)進行競值 架構下的組織效能研究,豐富了競值架構的理論內涵與研究取向。其後,競 值架構更陸續被應用在許多組織行為的研究上,例如:組織溝通、組織創新、

組織轉型……等。

圖 2-1-1 價值與效能規準關係圖

資料來源:出自 Quinn & Rohrbaugh(1983:369)

人群關係模式 開放系統模式

內部過程模式 理性目標模式

手段:凝聚力;士氣 目的:人力資源發展

手段:彈性;敏捷度 目的:成長;資源獲取

手段:資訊管理;溝通 目的:穩定;控制

手段:計畫;目標設定 目的:生產力;效率 彈性

內部 外部

控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競值架構的意涵

競值架構是一種後設理論,經由許多實證研究與理論抽繹、融合而成

(Quinn & McGrath, 1985)。競值架構的原型結構(archetype),係依「資訊 處理過程的結構」、「人類資訊處理的型態」以及「人類的認知基礎」三者所 構成。以下茲尌三者逐一說明(江屇欽,1993,1994;吳勁甫,2008;鄭彩 鳯,2007;Quinn & McGrath, 1985)。

(一)資訊處理過程的結構

人類在掃描所處的環境時,其認知體系會將掃描過程中所得到的資訊、

資料或線索根據兩個基準進行劃分歸類,其一是可辨識的程度、可預測性及 瞭解的程度,其二是需要採取回應行動的迫切程度。易言之,當人類接收到 資訊,並根據這兩個基準作判斷與劃分歸類之後,即會採取適切之策略加以 因應。而根據兩個基準所形成之四種資訊處理的情境與策略如圖2-1-2所示,

分別說明如下:

1. 線索確定性較高,需要立即行動時

因無暇從長計議,所以人類較會根據過去經驗,採取過去奏效的策略。

在這種情境之下,人類採取的策略多半具有目的取向與任務取向。

2. 線索確定性較低,需要立即行動時

因無前例可循,時間又迫在眉睫,所以只好憑恃直覺行事,選擇一個自 認最適當的策略。通常在這種情境之下,人類會體認到改變的必要性,因此 會敞開胸懷做更進一步的學習,並且在獲得更新更有用的資訊時,進行逐步 調適工作。這種情境具有學習成長的特性。

3. 線索確定性較低,無需立即行動時

因時間並不緊迫,所以人類往往希望能在與其他成員互動的過程中找尋 解決方案。這種情境具有歸屬感與相互依存的性質。

4. 線索確定性較高,無需立即行動時

最佳的策略為靜觀其變,繼續監控週遭環境,暫時維持原來的行為模式,

無需進行任何改變。這種情境具有可預測性與安全感。

線索,他們相當依賴先驗邏輯(priori logic),具有強烈的成尌取向與目標取

圖 2-1-2 資訊處理的策略與情境

資料來源:出自 Quinn & McGrath(1985:318)

使用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向。在決策時相當快速,通常一個決策只針對一個焦點,而且一旦作成決定 即為最終決定。

2. 發展式的資訊處理型態

此型態接近圖 2-1-2 中的第一象限。這類型的人偏好短程與低確定性的 線索,他們相當依賴本身內在所創發的構想、直覺與靈感,並且具有較長遠 眼光,通常會從動態與縱面的觀點來分析所接收到的線索、資訊與問題,然 後快速作成決策,且決策往往不會只針對一個焦點,而是同時針對數個焦點。

此外,在決策執行的過程中,還會持續不斷地蒐集更多的資料,以便隨時修 正決策的方向。

3. 共識性的資訊處理型態

此型態接近圖 2-1-2 中的第二象限。這類型的人偏好長程與低確定性的 線索,他們相當需要歸屬感並重視感情,認為唯有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才能瞭解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意義。在決策制定上通常一個決策會同時針對數 個焦點,而且他們習於投入很多時間來網羅蒐集各種不同的意見,以便找出 一個能夠整合各方看法與立場的決策。

4. 層級式的資訊處理型態

此型態接近圖 2-1-2 中的第三象限。這類型的人偏好長程與高確定性的 線索,他們十分需要安全感,希望一切都在預測與控制之中,並且採取「眼 見為信」的態度面對一切,在面對所接受到的線索、資訊與問題時,通常會 從靜態與橫斷的觀點予以分析。在決策制定上,大都針對一個焦點,且由於 時間並不緊迫,他們會花很長的時間來對事實做有系統又科學的分析,期望 能藉此客觀地找出一個最佳的答案或解決方法。

上述四種資訊處理型態之重點,摘要如表 2-1-1 所示。

資料來源:出自江屇欽(1993:53)

(三)人類的認知基礎

由於人類各有不同的資訊處理型態,因此會根據弖中的偏見來組合其認 知。Jones(1961)將人們弖中的偏見稱為「偏見之軸」(axes of bias)。Quinn 與 McGrath(1985)將各種不同的偏見之軸予以排比並列,使之成為一個整 合的架構,如圖 2-1-3 所示。

資料來源:出自 Quinn & McGrath(1985:3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形成策略較有幫助。而競值架構假定人們在詮釋社會行動時會普遍使用圖 2-1-3 中的各種偏見之軸(Quinn & McGrath, 1985)。

三、競值架構的基礎

前述圖 2-1-2(資訊處理的策略與情境)與圖 2-1-3(偏見、形上學的取 向以及資訊的使用)的互證與結合即構成了競值架構的基礎,分成四種不同 的模式層面(江屇欽,1993;鄭彩鳯,2007;Quinn & McGrath, 1985),如 圖 2-1-4 所示。「理性目標模式」(rational goal model)位於右下象限,強調 目標的設定、計劃、生產力與效率;「開放系統模式」(open system model)

位於右上象限,強調機動性、成長、資源的獲取與外部的支持;「人群關係 模式」(human relation model)位於左上象限,強調凝聚力、士氣與人力資 源的發展;「內部過程模式」(internal process model)位於左下象限,強調穩 定、控制、資訊的管理與溝通。

每個模式皆有與其互斥的一方,例如:人群關係模式與理性目標模式互 斥,前者著眼於彈性,以組織內部為焦點,後者側重控制,以組織外部為焦 點;此外,開放系統模式與內部過程模式亦彼此相反,前者強調彈性,以組 織外部為焦點,後者著重控制,以組織內部為焦點。至於相鄰而立者則有互

每個模式皆有與其互斥的一方,例如:人群關係模式與理性目標模式互 斥,前者著眼於彈性,以組織內部為焦點,後者側重控制,以組織外部為焦 點;此外,開放系統模式與內部過程模式亦彼此相反,前者強調彈性,以組 織外部為焦點,後者著重控制,以組織內部為焦點。至於相鄰而立者則有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