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專家問卷之形式選擇研究對象,以專精於教育評鑑、校長評鑑、校 長學領導之專家學者與教育行政人員,以及具有豐富實務經驗或曾參與校長評鑑 相關研究之現任或曾任國民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指標系統並分析其權重,透過文獻探討 校長評鑑之理論、國內實施校長評鑑之現況、國內校長評鑑之相關研究,綜合歸 納出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指標系統,共六大領域,十二個向度,三十八項指標。

三、研究方法

(一)模糊德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

模糊德菲法係將模糊理論與德菲法結合的研究方法。德菲法係在 20 世紀 40 年代由 Helmer 和 Gordon 首創,1946 年由美國蘭德公司運用於預測後而被廣泛 採用的團體決策法。傳統德菲法需進行至少三輪以上的專家問卷調查與修訂,過 程複雜耗時,此外因為使用中位數,即以專家中 50%的資料分布綜合各專家意 見,採用不是 0 就是 1 的二值邏輯分析方式,容易造成忽略其他 50%的重要資訊,

因此學者結合模糊理論發展出模糊德菲法,藉由其中隸屬度函數的觀念整合專家 意見,較能處理人類思維的模糊性部分,亦不致損失部分重要意見,即利用每位 專家的偏好判斷,建構每位參與決策者的模糊偏好關係,進而求得團體的偏好關 係,並以此進行最佳方案選擇(吳政達,1999)。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AHP)

層級分析法(AHP)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的 Saaty 教授於 1980 年發展而出,

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以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層級分析法能 夠將複雜的問題系統化,將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劃分為簡明有序的階層,再根據 專家的量化判斷,給每一個階層的全部因素一相對重要性的權重值,以提供決策 參考。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之限制

本研究採模糊德菲法與層級分析法進行問卷調查,在選取研究對象方面,採 取立意取樣,僅以具代表性的專家學者、教育行政人員、具有豐富實務經驗或曾 參與校長評鑑相關研究之現任或曾任國民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並未包含國民 中小學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家長、學生,另爰於研究時間之限制,亦未包含所 有縣市國民中小學校長。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採用郵寄問卷方式,填答者可能因本身認知、情緒、主觀判斷或填答 情境之影響等,產生不符實際之填答,使資料分析結果產生某些程度之誤差。此 外本研究第三階段採取層級分析法,請填答者進行成對比較,理想上成對比較結 果應滿足遞移性,然主觀判斷構成之成對比較矩陣,不容易完全遵照遞移性,容 易產生偏好程度不一之情形,因此本研究在設計問卷時,將特別提醒填答者進行 成對比較時須符合遞移性。

三、研究推論之限制

本研究旨在建立全國性之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指標系統,未包含對私立中小 學以及高級中學校長之評鑑,且國民中小學歸屬於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管理,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各縣市有其重點的教育政策方向,各校亦有其地方文化風俗,對於校長之要求可 能因此有所不同,因此若將本研究結果應用至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時,須 視各縣市需求再加以修正。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文獻探討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校長評鑑之理論分析,以了解校長 評鑑之意義、相關概念、目的與程序;第二節探討國內校長評鑑之實施現況;第 三節探討國內校長評鑑之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校長評鑑指標系統之建構。

第一節 校長評鑑之理論分析

Nevo(1983)提出教育評鑑概念化的分析架構由 10 個要素所組成:(1)評 鑑的定義。(2)評鑑的功能。(3)評鑑的對象。(4)評鑑應該調查的資訊。(5)評鑑 的標準。(6)評鑑服務的對象。(7)評鑑的過程。(8)評鑑的方法。(9)進行評鑑的 人員的特點。(10)後設評鑑的標準。上述要素可簡化統整為評鑑的定義、目的、

對象(包含評鑑者、受評者與使用評鑑結果者)、內容標準、實施程序以及後設 評鑑。為理解校長評鑑,本節探討校長評鑑的意義、相關概念、目的與實施程序。

校長評鑑的受評者即為校長,後設評鑑為後續之探討,故本節不加以探討校長評 鑑之對象與後設評鑑。

壹、校長評鑑的意義

本研究針對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進行研究,從字面上觀之,國民中小學校長 評鑑由國民中小學、校長與評鑑三個名詞組成:國民中小學表示情境層面,宜考 量國民中小學的發展需求、利害關係人觀點以及趨勢等因素;校長表示職位與角 色層面,須思考擔任校長應有的特質與角色;評鑑表示事件與物件層面,應檢視 有關評鑑的意義與內容等因素(葉連祺,2012)。以下探討評鑑的意義、校長評 鑑的意義以及校長評鑑相關概念,藉以對校長評鑑有一釐清。

一、評鑑的意義

要了解校長評鑑的意義,首先須先了解評鑑的意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面向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於評鑑有不同的闡釋,大體而言評鑑是一個系統化的價值判斷歷程。教育評鑑 之父 Tyler 認為教育評鑑是確定目標是否如期達成的過程。Boulmetis 和 Dutwin

(2000)主張評鑑是一個蒐集與分析資訊的系統化過程,以決定目標是否達成或 目標達成的程度。Stufflebeam(2003)認為評鑑是某一對象之目標、設計、執行 和成果的優點、價值的描述性、判斷性資訊的陳述、獲得、提供和應用的歷程,

以作為改進決策之指引,提供績效責任報告,制度化通報和傳布決定,以更瞭解 所參與的現象。秦夢群(2011)認為教育評鑑是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收集、

組織、分析資料,加以描述與判斷價值的歷程。而謝文全(2003)認為評鑑是對 事項加以審慎的評析,以量定其得失之原因,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或革新計劃的過 程。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於評鑑之定義,茲將評鑑的定義如下:「經由收集、統整、

分析資料等系統化、客觀的過程,對事項的表現、成果或發展加以描述,與預設 目標互相比較,並進行價值判斷的歷程。」

二、校長評鑑的意義

校長評鑑的對象是校長,屬於人員評鑑,教育人員評鑑係指依某一專業角色 與某些特定的機構目標,對個人的表現或資格進行有系統的評鑑,含有強調教育 人員表現之意味。而各國外組織對校長評鑑亦有不同的定義,例如:美國中小學 校長協會認為校長評鑑是反映校長學複雜性的制度,並對校長領導能力、敏銳洞 察力與經驗進行判斷(National Association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NASSP] &

National Associatio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NAESP], 2012)。美國南卡羅來 納州的校長評鑑藉由以評鑑標準為基礎的校長專業發展計畫、學校經營計畫,以 改善校長的表現(Sou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DE], 2012)。美國密 蘇里州中小學教育部則將校長評鑑定義為促進校長在學校實務方面的成長,以增 進學生表現的系統(Missouri 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MODESE], 2012)。大致上皆重視校長之表現,藉以改善校長實務與成

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長。

國內許多學者也對校長評鑑進行探討,其中,張德銳(1999)認為校長評鑑 是對校長表現作價值判斷和決定的歷程,其步驟為根據校長表現的規準,蒐集一 切有關訊息,以瞭解校長表現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以協助校長改進其服務品質 或作為行政決定的依據。吳清山(2001)將校長評鑑定義為對於校長的表現進行 判斷,以了解校長表現的優劣和提供校長改進缺失的過程。郭昭佑與郭工賓

(2002)主張校長評鑑係蒐集校長相關表現資訊,並使用各種研究方法與審慎的 態度訂定評鑑指標,以描述及判斷校長各方面表現的活動。王冬雅(2004)認為 校長評鑑是運用系統性的程序與方法,訂定校長評鑑規準與評鑑表,以有效的蒐 集校長個人表現與辦學成效等相關資訊,作價值判斷與決定,以達成改進校長辦 學績效的歷程。陳忠本(2005)認為校長評鑑是對於校長的表現、校長資格的取得 等目的所進行系統化的評鑑歷程。張榮輝、周仁尹與李文旗(2012)指出校長評 鑑是以適當的評鑑工具評估校長的辦學績效,依校長的角色與學校發展目標,考 量環境因素,設定評價的標準,運用科學技術,正確的蒐集與分析資料,以客觀 的判斷校長學校經營展現的價值與績效的歷程。上述學者對於校長評鑑的意義皆 著重於校長表現與績效的價值判斷,以作為服務品質之改進以及行政決定之依 據。

而胡英楗(2002)再加入專業成長概念,並將校長評鑑的意義分為廣義與狹 義,廣義的校長評鑑指依據審慎訂定的規準,對校長之績效表現,進行價值判斷 作為行政決定依據之外,並據以協助校長在專業成長上予以再強化、再增能、再 評估的循環過程,亦即除了評估校長辦學績效之外,透過評鑑、促使校長在教學 領導、行政組織領導之效率與效能及自我專業道德涵養等都有所成長。蔡金柱

(2004)將校長評鑑定義為針對校長的相關表現所進行的系統化價值判斷歷程,

藉由專家學者與相關人員對蒐集而來的資料作一價值判斷,其評鑑結果,應有助 於校長的專業成長、提昇績效與行政決定之用。宋宏明(2007)認為校長評鑑是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各種量化或質性的評鑑方式,及透過形成性或總結性的評鑑過程,對於校長各 種表現進行評量,以瞭解其表現的優缺點,以作為校長個人專業發展或行政決定 的參考。林文展(2009)對校長評鑑進行更詳細的界定,強調以校長的表現為對 象,考量學校所處環境背景,依校長的專業角色與學校目標,運用系統性的程序

以各種量化或質性的評鑑方式,及透過形成性或總結性的評鑑過程,對於校長各 種表現進行評量,以瞭解其表現的優缺點,以作為校長個人專業發展或行政決定 的參考。林文展(2009)對校長評鑑進行更詳細的界定,強調以校長的表現為對 象,考量學校所處環境背景,依校長的專業角色與學校目標,運用系統性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