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場域為一所完全中學,研究資料主要來自於訪談及文件,從中分析該校 因應課程改革之準備策略、作為及形成性結果,探討個人和組織變革準備度對於推 動課綱的交互影響,從而萃取本土化變革準備度的研究成果。就研究時間軸而言,

雖然有些訪談資料會回溯到轉型為完中的時期,但變革歷程主要集中新課綱實施 前三年至今(105學年至108學年)。實際進行研究時,有以下幾個限制:受訪人員多 為行政人員、未納入學校之外文化脈絡、研究者本身能力,茲分述如下:

壹、 受訪者多為教師兼行政人員

本研究以一所小型完全中學為個案研究對象,受訪師長含共七人,包含校長以 及來自國、高中部各三位教師;六位老師中,有兩位兼任主任、三位兼任組長,另 一位則是導師兼課程諮詢師。由此看來,受訪者中教師兼行政人員的人數遠多於一 般教師成為本研究的限制之一。不過,因為學校規模小,教師員額只有69人,不但 教師兼行政的比例高,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也普遍。這些兼任行政的教師除了負擔

行政業務,仍必須承擔教學工作,與第一線的教學教師一樣參與社群,發展課程。

此外,有些受訪者也曾擔任過導師,在訪談的過程中,會以帶班的經驗連結到面對 新課綱課程變革的準備。以上這兩點有助於研究者突破受訪者多為教師兼行政人 員的限制。

貳、 未納入學校之外的文化脈絡

本研究聚焦個案學校內部因應新課綱準備作為與歷程,從中萃取出影響個人和 組織變革準備度的因素,以及兩者之間交互作用對課程發展的影響。受限於研究時 間和範疇,在學校之外的文化脈絡主要從國家對於課程改革的政策切入,並未收集 社區和家長對於學校變革的想法或期許。不過,為了克服這個限制,在訪談的過程 中,儘量涵蓋這方面的題目,邀請受訪者表達外部環境對於學校發展課程和教學上 的助力及阻力,並從文字稿中整理出可供參考的脈絡,作為本研究的參考。

參、 研究者本身之限制

陳向明(2002)指出在質性取向之研究,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之一,其靈敏、

精確和嚴謹程度對研究的質量至關重要。本研究作者本身是教育實務工作者,曾任 導師、專任教師、主任,目前為學校領導人,難免以先入為主的觀點篩選蒐集到的 資料,將學校中所見所聞視為理所當然或只蒐集研究者主觀認定的資料,導致在取 捨資料時產生偏差,而影響本研究詮釋的方向,此亦為本研究之限制之一。突破這 個限制的方式遵守陳向明(2002)建議保持「局內人和局外人」雙重身任,善用同是 教育從業人員的「局內人」優勢,使用共同語言和同理心;還要以「局外人」的距 離和理性來幫助自己解讀個案學校的文化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