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競爭力來自於健全的身心基礎,有身心均衡發展的現代公民,才能提升國家的競爭 力。運動有益於身心,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及態度更應從小開始,依據教育部99學年度 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統計指出,國小學生有74.5%喜歡上體育課,48.2%國小學生 在學期中的主要運動地點是學校,在學期中每週運動時間達 210 分鐘以上的比率有 70.4% (教育部,2010) ,足見學校提供了學童參與運動休閒的動機、時間及軟硬體設備,

並顯示七成國小學童在學期中有運動的習慣。

在學校的體育活動中分為體育教學、學校社團活動及運動代表隊的訓練。教育功能 強調以生活經驗為重心,透過各類活動的參與,促使學生適性發展、培養興趣與專長、

表現個人的特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教育部,2003) 。學校社團活動對學生而言符合 以上所述,因其能幫助學生發展個性、培養群性、滿足學生需求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 學習社會適應能力,同時社團活動在學生完全自由意願及心態下,進行學習活動,最能 發展學生潛能,滿足心理需求,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 (羅月鳳,1988) 。教育部於2007 年快活計畫中同時也推動各校學生參與社團,鼓勵輔導各級學校加強學生假日及寒暑假 的休閒活動,支援學生社團,並推廣運動種類,增加學生參與運動機會,擴展學生參與 運動人數。據調查顯示,99學年度國小學童參加學校運動社團百分比為24.5%,與98學 年度比較結果顯示,比率上升約2.6%,幾乎是每四位學童就有一位參與社團活動 (教育 部,2010) 。學生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建立新的人際互動關係及培養不同的嗜好,更能 夠擴展個人的生活領域,提供新的社會角色定位,得到充份的社會支持,使其更能產生 正向情緒,增加其幸福感 (李志恭,2012) 。學校設立運動社團,可拓展學童生活範圍,

有益身心發展,增加活動時間,亦培養學童對單項運動的興趣,提升特定項目的技能,

更是國家未來專業運動人才養成的搖籃。

在眾多社團活動中,舞蹈是兼具藝術和運動的體育項目,近年來在電視節目的宣傳 之下,運動舞蹈 (Dance Sport) 蔚為風潮,比賽賽事及演出活動讓民眾更加認識運動舞

蹈。運動舞蹈具有相當高的人際互動特性;透過肢體的操作,配合音樂而達身心愉悅,

給予欣賞及抒發情感 (林幼萍、黃孟立,2009) 。運動舞蹈亦是一項適合全民的運動,

結合生理、心理、社交、放鬆、教育、和美學六項效益的活動 (賴韋伶、畢璐鑾,2008) 。 學習運動舞蹈必須了解舞蹈方面的技巧,有柔軟的身段展現身體線條、有肌肉的爆發力 表現力度、和足夠的肌耐力持續舞蹈,並隨著不同音樂節奏呈現舞蹈,融入自我的情意 與人際方面的配合,再加上外在的服裝造型,內外兼具才能呈現出完美的成果。研究者 從事運動舞蹈教學工作多年,發現學童學習運動舞蹈,在音樂及藝術的薰陶下能增加美 感經驗,上課的過程中能習得舞蹈技巧、培養團隊精神,並透過各項比賽表演活動的參 與能增加生活經驗,擴大生活範圍,而目前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與國立體育 大學適應體育學系,皆能以運動舞蹈項目運動績優甄選甄試入學,持續學習甚至能幫助 升學,因此,研究者欲瞭解目前學校開設運動舞蹈社團及學童參與社團的現況,期能集 合各校或各區的力量進行運動舞蹈相關活動的推廣,並提供學童學習運動舞蹈之機會,

使運動舞蹈人才培育自小扎根,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美國心理學家Maslow (1970) 強調人類因需求產生動機,由不同性質需求組成,並 且因為動機產生行為。動機可說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能引起 並維持人的活動,將該活動導向一定目標,以滿足個體的念頭、願望或理想,亦是引起 學習者投入參與的力量。在運動層面而言,運動參與動機關係著參與者的興趣,更驅使 其持續參與的動力 (陳淑芬、章宏智,2010) 。運動參與的動機眾多,潘義祥 (1998)指 出,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有五大項,第一項為健康體適能因素,包括獲得身體健康、身 體的適應能力等;第二項為心理需求因素,包括滿足成就感、獲得快樂與經驗、冒險與 挑戰、了解自己、發揮想像與創造力等;第三項社會需求因素,包括增進朋友間情誼、

團體隸屬感等;第四項為刺激避免因素,包括有逃避生活中煩惱、忘掉緊張忙碌的生活 等;第五項知識需求因素,包括有獲得運動知識、運動技巧、運動禮儀、裁判法等。此 外,蔡佳和 (2009) 將運動參與動機分成健康適能、心理需求、成就需求、生理效益及 人際需求共五項類型。多數運動社團的參與動機不只一個,多項因素交互成參與動機,

而動機會隨著時間、環境而改變,也會因不同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有人為了健康來參 與運動,有人為了紓解壓力來參與運動,因此,了解學生的參與動機及需求,更能因應 其動機來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或是設計適合的課程以符合需求,也讓已參加團隊的學 員能持續學習。目前運動舞蹈參與動機研究偏向成人,而瞭解學童參與運動舞蹈動機,

針對動機進行團隊活動設計,更能使運動舞蹈在國小廣為推展,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鼓勵學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及提升體適能,須以多元方式來來推動,包含運用社 會支持,改善運動環境文化、培育師資及獎勵政策等 (方進隆、黃泰諭,2011) 。「社 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依附於社會網絡架構上所產生的功能,並影響個體參與運 動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支持的種類包含有形及無形的支持都是在協助運動員於運 動中遇到困難時給予關鍵的支持脈絡之一。社會支持與參與運動動機兩者的交集越大,

其影響力也跟著越大 (林呈樺,張俊一,2012) 。由以上研究得知,社會支持在參與運 動中為重要因素之一。個人能自社會獲得的支持有幾個層面,Cobb (1976) 指出,社會 支持分為:(一)情緒支持:讓個體覺得是被愛被關心;(二)尊重支持:讓個體覺得是受尊 重有價值的;(三)網絡支持:讓個體覺得是屬於一個溝通網路。能提供支持的對象是個 體所接觸到人或團體,在小學階段的學童,所接觸的人與團體是家長、同學、老師等,

而依據Bach (2002) 針對兒童參與運動的研究中,預估有70%青少年的運動參與行為是 受到父母親興趣的影響。顯然家長是否提供足夠的社會支持成了學童參與運動重要的因 素。在臺灣地區統計指出國小學生參與運動的最主要原因有33.7%是家長贊同 (教育部,

2010) 。此外,張仲豪與季力康 (2011) 研究亦指出,父母提供情感的支持和正向的運動 經驗給涉入運動兒童,提供兒童參與運動的機會、購買運動器材及書籍、陪伴兒童參與 運動或是擔任義工屬於正向運動經驗。另則,章宏智與李佩樺 (2007) 亦指出,同儕的 運動社會支持程度對學童的價值觀有相當的影響存在。顯然,兒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所 提供的社會支持深深影響兒童參與活動,無論提供物質上或是情感上的社會支持都會影 響兒童參與活動的意願與學習獲得的價值。因此,學童從事運動舞蹈社團活動,需要獲 得何種社會支持,以利動機的持續,亦是重要的研究課題,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近年來,越來越多小學開設運動舞蹈社團,亮麗的隊伍能在校園中展演或代表學校 參與校外賽事,已成為學生個人及學校發展特色。因此,如何鼓勵學生持續參與,培訓 出更多人才,是現階段重要挑戰。有鑑於此,本研究擬以大臺北地區參加運動舞蹈社團 之國小學童為對象,探討其參加運動舞蹈社團之動機,及其社會支持對於學童參與社團 的影響,並分析兩者間之關連性,進而鼓勵並幫助學童持續參與運動舞蹈,為運動舞蹈 領域培訓更多未來的人才。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問題背景、研究動機與相關文獻分析,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為主要研 究對象,旨在了解國小學童運動舞蹈社團之參與背景、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現況,比

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並探 討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其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列之問題背景與研究目的之論述,本研究之主要問題如下:

一、 暸解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之不同背景變項為何?

二、 暸解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舞蹈社團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現況為何?

三、 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其參與運動舞蹈社團在參與動機與社 會支持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 分析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舞蹈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關連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區分為主題範圍、對象範圍、和時間範圍,茲分述如下:

一、

主題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主題在於探討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在不同背景變 項下,其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因素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其兩者間之關連性。

二、

對象範圍

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101學年度經註冊在學,且參加運動舞蹈社團之中高 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並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蒐集。

三、

時間範圍

本研究為一年之研究期程,於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進行文獻收集、分析及資料 彙整,並提出研究計畫。於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間進行問卷預試修訂與正式施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