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結果之信實度鑑定與研究倫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研究結果之信實度鑑定與研究倫理

建構主義論者認為質化研究乃一種自然情境的研究取向,應以更符合自然 典範的評估規準,來取代傳統實證主義之信效度等規準(潘慧玲,2003)。

Lincoln 與 Guba(1985)提出質化研究之「信實度」(trustworthiness)概念,

意圖呼應行之有年的傳統典範的歸準,後續有許多學者(胡幼慧、姚美,2008;

高淑清 2008a;Gay, Mills & Airasian, 2009; Guba & Lincoln, 1989)皆闡述了信實 度的四個內涵,乃包含確實性(credibility)、轉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

(dependability),與確證性(confirmability)。此後,Guba 與 Lincoln(1989)又 重 新 概念 化了 質化 研究 的評 估 標 準, 提出 蘊 含批判 理論觀點的 「 真實 性 」

(authenticity),以達成「行動、實踐、改變現狀」的研究目的與行動意義(胡 幼慧、姚美華 2008;潘慧玲,2003),並包含了研究倫理的意涵。「真實性」之 五個評估向度、與其研究倫理之內涵描述如下:

一、 公平性(fairness)

意指不同的建構及其背後價值,能被呈現、澄清、確認與受到公平的尊重。

於「知後同意」的倫理與公平性上,研究者事先向研究者說明研究與蒐集資料的 歷程,並徵得其同意(詳見附錄五「參與研究訓練與資料蒐集同意書」)。

於本研究中,研究者於整個研究的長時間歷程中,皆持續參與、投入,具 有與受訪者們的互信、對現場文化脈絡的瞭解,並致力於尊重傾聽、理解、及讓 每位受訪者的各種觀點能被公平地呈現。

在資料檢核上,研究者除了與指導教授和協同分析者一同研討對研究步驟

107

與方法、資料的理解與歸納、詮釋,於訓練方案的形成過程亦尋求專家意見;此 外,請每一位受訪者閱讀、填寫「研究參與者檢核回饋表」(詳見附錄六)、給予 其驗證、更正與回饋的充分時間。此外,研究者採用多元的資料蒐集方式與來源,

除了焦點團體訪談外,亦採行個人深度訪談、並蒐集個人作業作為文件資料,意 在進行三角檢證及多元納入每位受訪者的真實意見,致力於達成「公平性」。

對於「隱私與保密」之倫理上,研究者將研究資料予以匿名處理與呈現,

隱藏受訪者任職單位名稱等敏感性資料,並徵得受訪者檢視而無疑慮。此外,於 目前及預計於研究完成後,皆完善處理資料之保存或銷毀工作。

而對於受訪者提供經驗與訊息之「公平回報」的倫理上,除了前述致力於 公平性的做法外,本研究訓練及後續的督導服務,亦使受訪者獲得擔任督導員的 知能與心理能量、並於個別訪談時贈送禮品、提供受訪者分享觀點和感受之機 會,並預計與受訪者分享研究成果,力圖使受訪者於本研究中獲益,而非產生「被 剝奪感」(陳向明,2002)。

二、 本體的真實性(ontological authenticity)

意指個人的建構、對於情境與經驗的意識,能被擴大、提昇、詳盡。研究 者於論文撰寫上詳細交代、透明化資料蒐集與分析的結果和歷程;實際進行資料 分析時,詳細納入、分析各項研究資料並補述相關脈絡,並予受訪者檢視與回饋 的機會。由下頁表 3-7-1「受訪者資料檢核結果:受訓後訪談」與 3-7-2「受訪者 資料檢核結果:一學年後追蹤訪談」之受訪者回饋欄位中,可知藉由回顧受訪內 容,受訪者更能意識到自己的經驗與成長,而達成「本體的真實性」。

108

109

110

111

三、 教育的真實性(educative authenticity)

意指能增益對於他人建構之瞭解、賞識。於研究過程,包含於訓練、焦點 團體訪談、督導會議等過程中,受訪者皆有許多聆聽夥伴經驗並給予賞識、為彼 此及自我增能的經驗與時刻;於訓練和訪談中,訓練者、研究者亦致力於瞭解受 訪者的經驗、肯定受訪者的經驗,而產生「教育的真實性」。

此外,研究者自身亦於研究過程中,將自己接受督導的經驗加以省思、對 照,省察自己原有的預設與經驗影響,並更能體會他人於擔任督導員時的狀態、

人性與難能可貴之處。

四、 觸媒的真實性(catalytic authenticity)

意指能激發與催化出行動力。本研究以督導員訓練為基礎,要求受訪者必 須親身體驗與實踐督導。由第四章的研究結果可知,受訪者於受訓前、課程、課 程後以及受訓後一學年的實踐過程中,擔任督導員或進行相關實踐的先備行動、

實際行動等,皆持續被催化與實踐出來,產生「觸媒的真實性」。 五、 策略的真實性(tactical authenticity)

意指增加促進行動之權能。由本論文第四章「研究結果」可知,受訪者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