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隔代教養家庭情境中,親職化子女的生活經歷,並釐 清對其成長歷程中,使其有正向發展的保護機制。以下就本研究之結果進 行研究結論,並提出研究建議。

壹、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關係

一、祖孫關係受中間世代影響

本研究參與者的隔代教養家庭中,三者為父母離異,僅有一個是母喪 所致,都是跟父系的祖父母有所互動。特別之處,是本研究中F2、F4 的父 親和祖父母屬於收養關係,雖然在隔代教養的過程中,她們的父親都屬於 消失的狀態,但祖孫關係並不單純因為「是否有血緣關係」而好或壞,而 是因著祖代與親代的關係、經濟條件而有著差異。

中間世代無論是什麼原因,無法參與在子女的成長歷程中,都是一件 讓人感到惋惜的事情,若因著中間世代自身狀況宛如不定時炸彈一般的不 穩定,又與子女維持著聯繫,不但會對已經成為照顧者的祖父母而言造成 壓力,對於子女來說,又加添了傷害的記號,甚至成為隔斷祖孫之間關係 的負面因子;而對於原先親子關係就不是太緊密的參與者來說,中間世代 的離家似乎沒有帶來直接的影響,端看祖父母的經濟能力以及家中是否有 其他照顧者協助。

二、家庭資源多寡影響祖父母的教養與經濟支持程度

家庭資源又可分為經濟支持以及同住家人兩者。在本研究所看到的隔 代教養家庭樣貌中,祖父母在承擔起親職任務時,除F3 的祖父母低於 2019

92

年調查結果平均年齡的 54.5 歲以外,其餘三位的祖父母皆以 70 歲以上,

自身經濟方面屬於部分被支持或完全被支持的情況為多,而負擔經濟所帶 來的影響則在與孫子女的互動與教養上可見,如負擔全部經濟責任的 M1 的祖父母,因務農的關係早出晚歸,在孫子女的教養層面似乎就較少涉足;

而F3、F4 的祖母則是在孫子女的青少年時期,就已屬於退休、被支持的狀 態,因此在教養層面上有較多參與,但也因祖孫世代之間對於一些議題的 價值觀有歧異,因而成為祖孫之間的教養難題。

貳、隔代教養家庭中親職化子女承擔任務的樣貌

即便隔代教養家庭有著相近的隔代成因,然而包含中間世代存在與否 與其狀態以及家庭自身的資源(經濟狀況、家中同住人口),都致使隔代教 養家庭有著不同的面貌,進而影響祖孫關係,也使得生長於其中的孫子女 在承擔不同親職化任務的同時,有著不一樣的處境與心境。

在篩選參與者使用的問卷中,只看得出來參與者承擔親職化任務的有 或無,而藉由質化的訪談,研究者進一步了解其生活情境以及任務承擔的 內涵為何。在訪談參與者後發現,即便是問卷上只填答了一項任務承擔責 任,參與者多少都承擔或者參與兩項以上的任務,除了在程度上有所差別 以外,訪談也發現了在問卷題項難以呈現的情感性親職化任務。

在任務承擔內涵與程度的方面,工具性親職化中的經濟協助較能夠為 參與者明確的敘述,當這件任務是參與者需要在家庭外的場域執行時,無 論是開始承擔的時間、頻率或是工作內容等,都比較容易被參與者自己分 辨,在承擔任務的同時,因著理解家庭經濟狀況而開始工讀,對參與者來 說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在看到家裡狀況卻無法幫上忙時,多少會生發愧 疚的心境,唯有當家人會向參與者索取金錢,但卻沒有在親職角色上發揮 作用時,會讓參與者產生不公平的感受。在本研究中,參與者最多就是需

93

要承擔自己的學費與生活費,進一步也只會管理到自己所賺取到的收入,

不需要規劃全家的財務。

接著是家務協助與個人化照顧兩個部分,若家中有同住家人或是其他 主責者能夠一同分擔,參與者在身為協助者的情況下,在執行任務時會因 為在被照顧者要求、自發性地看到家人需要以及出自感謝的動機上而去 做,同時也是他們對於分擔這些任務時給出的詮釋。而因為執行任務時是 協助者,或是提供個人化照顧本身不是持續、長久的任務,較難以用量化 的方式,如:一週負責多少時間來呈現。對參與者的影響則因其開始承擔 任務時的詮釋有關,如果是屬於因為被要求而需要去執行的動機,在沒有 感受到公平性的情況下,會讓參與者產生負向感受,進而帶來關係中的衝 突或是個人的壓力。

而在執行情感性親職化的任務中,參與者在傾聽與陪伴祖母的過程裡 面,也較難用量化的頻率或時間長度描繪這個歷程,可能是行為上伴其左 右的形式雖肉眼可見,但陪伴或關注具體上要有什麼作為,以及做到什麼 程度都是較難被定義清楚的,在執行任務的時間長度上也因而難以被計 算。因著在參與者與祖母的關係中,彼此會因為情境不同而在不同生命階 段與遭遇事件之中,給予對方陪伴與生活照顧,對雙方而言是互惠性的,

參與者從小接收到祖母對自己的照顧與關愛,因此在開始承擔祖母情緒的 詮釋上,會同時因為看到需要與內在生發的感謝而給予其協助,這件事情 本身並不對她造成過度負面的影響。

最後,若家中年長的手足已經承擔了親職化的任務,則會減低排行較 小的手足承擔任務的程度與壓力,本研究中唯一的男性參與者其同住的堂 姊即承擔了親職化的角色,成為祖父母與弟妹們溝通的橋樑,減緩了下面 弟妹們與祖父母的衝突與隔閡,也成為弟妹們生活與生涯建議的幫助,顯 示,在資源不足的家庭中,親職化子女的出現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94

參、隔代教養家庭中親職化子女的保護機制

在個人保護機制方面,正向的自我調節以及自我效能作用促使個體在 面對親職化任務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生活壓力時,能夠以較為正向的眼光看 待與面對,當發揮作用時,讓親職化子女將遇到的壓力轉化解讀,甚至,

當他們意識到自己更有能力以後,還會生發願意與他人分享以及幫助他人 的行動;而面對未來有較實際的態度,則讓個體在較為不利的家庭環境中 及早有獨立自主的能力,能夠不依賴家庭資源生活。

在家庭保護機制方面,包含家中的楷模榜樣以及家庭的支持與關懷。

對於承擔親職化任務的子女而言,家中的其他成員若能夠成為其與祖父母 之間溝通的橋樑,或是面對生涯困惑、生活層面需求時的支持,可以幫助 親職化子女分擔其承擔任務,或是成為其與祖父母之間產生衝突時的緩 衝,進而讓親職化子女的壓力減少。本研究發現,參與者即便是因著家人 無法給予或是被要求的情境下承擔親職化的任務,或是需要分擔照顧者的 負面情緒,但在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接收到來自照顧者或是其他家 人的正向互動或回饋,會使得處在青少年階段的參與者比較能夠轉化自己 的心境,用較為正向的態度來面對任務與家人。

在學校保護機制方面,分成學校老師的關心以及同儕的支持。當老師 能夠理解並提供親職化子女幫助時,無論是協助尋找經濟資源,或是成為 其傾訴家庭或人際壓力的傾聽者,都會讓承擔親職化任務的青少年感到在 家庭以外場域的被支持與理解,而實際給予的鼓勵與肯定,也會增進他們 的信心。而同儕對於親職化子女而言,會成為他們學習人際互動與溝通的 管道,特別是當家人無法提供好的溝通典範時,在與同儕發生衝突時,能 夠彼此表達感受與和解,而能夠理解、傾聽並真心給予建議的同儕,會成 為親職化子女在家庭以外的場域中,學習建立人際界限與安全感的來源。

95

肆、隔代教養家庭中親職化子女的復原歷程

一、風險機制

依照本研究的親職化子女所敘述的情境,大致上可分為個人、家庭與 學校三個層面所致的風險,個人層面如看到家中經濟或家人需要卻無法提 供支持的無力感、在家務分擔上感受到的不公平感,家庭層面如家庭自身 經濟條件不佳、父親家暴、祖孫價值觀差異引起衝突、祖孫互動中感受到 的負面情緒,學校層面則較主要來自於同儕關係中所致的壓力,程度較小 者為感受到同儕互動的疏離,程度較大者則是遇到同儕霸凌。這些風險機 制致使參與者在個人的生涯選擇、情緒調適上有較為負向的影響,在家人 關係上則造成緊張與衝突,而學校層面則是影響了學習效果與人際互動。

二、保護機制

在保護機制方面,個人、家庭與學校三個層面的保護機制,個人保護 機制使得親職化子女在面對風險機制時,有較好的調適與眼光,讓風險機 制的影響不將參與者們困住,藉由調適與自我效能重新解讀、以至於能夠 給他人幫助,在經濟層面也會較快由外在資源取得,而非仰賴家庭成員的 供給。家庭保護機制則是看見家庭成員支持或是成為親職化子女榜樣的力 量,讓參與者在生活中有個實際的情感資源與支持,或是有個理想的模範 能夠學習,無形中也形塑親職化子女的發展樣貌;最後則是學校保護機制,

在保護機制方面,個人、家庭與學校三個層面的保護機制,個人保護 機制使得親職化子女在面對風險機制時,有較好的調適與眼光,讓風險機 制的影響不將參與者們困住,藉由調適與自我效能重新解讀、以至於能夠 給他人幫助,在經濟層面也會較快由外在資源取得,而非仰賴家庭成員的 供給。家庭保護機制則是看見家庭成員支持或是成為親職化子女榜樣的力 量,讓參與者在生活中有個實際的情感資源與支持,或是有個理想的模範 能夠學習,無形中也形塑親職化子女的發展樣貌;最後則是學校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