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篇論文提出了兩個研究問題,首先是探究高中生在學習平面向量線性組 合時呈現什麼樣的認知特徵與學習困難?其次高中生在平面向量線性組合時的 認知結構為何?針對第一個問題,筆者會做出關於質性與一些量化的描述,第 二個問題則依後測表現摘要說明,並提出建議。

一、高中生在發展平面向量線性組合的過程中所呈現的認知特徵與學 習困難

見圖 5-1 與圖 5-2,第一階段的全部題目採計共 52 題,每位學生的平均學 習時間為 4 小時 43 分鐘,自主學習完成率是 77%。其中,「向量的基本意義」

共有十七題,每位學生的平均學習時間為 1 小時,自主學習完成率是 82%。再 來,「向量的基本運算」共有二十二題,每位學生的平均學習時間為 2 小 13 分 鐘,自主學習完成率是 75%。最後,「向量的線性組合」共有十三題,每位學生 的平均學習時間為 1 小時 30 分鐘,自主學習完成率是 74%。另外,各組在學習 時間的差異不明顯。

若比較三組狀況,各組在第一階段的平均學習時間為:頂標組 4 小時 14 分 鐘 <精熟組 4 小時 48 分鐘) <基礎組 5 小時 6 分鐘。其中,頂標組 S1 學習時 間不到 3 小時,明顯比其他人快很多; S2、S4、S5 的學習時間都超過 5 小時,

他們恰好拉長各組的時間。因此從組間差異程度來看,最後各組的時間差異並 不明顯。另外,各組的自主學習完成率分別為:頂標組 87% >精熟組 82%>基礎 組 63%。其中,精熟組 S3 的 90%勝過頂標組 S2 的 82%,他提高了所在組別的 完成率; 而基礎組 S5 的 55%大輸頂標組 S1 的 91%,他降低了所在組別的完成 率。因此從組間差異程度來看,基礎組的程度反應與其它兩組比起來明顯較 弱。

116

4070 3745 4275 4060

3140 4910

9770

6385

9000 9930

8005

3230

6270 5500 5740 6855

4820

117

118 加法中,一開始半數學生就以合力或位移的角度來思考(S1、S2、S3),S5 則 是只關注長度,有點不相信𝐴𝐵⃑⃑⃑⃑⃑ + 𝐵𝐶⃑⃑⃑⃑⃑ = 𝐴𝐶⃑⃑⃑⃑⃑ 。半數學生(S2、S4、S5)剛開始會 S1、S2、S3 需要介入。最後在比較向量關係與長度關係的題目中,四位學生認 為 3|𝑎 + 𝑏⃑ | = 3|𝑎 | + 3|𝑏⃑ |這樣的式子是合理的,他們可能對於向量加減法物件

119

有些錯誤概念,或者無法自行去膠囊化以比較差異。此外,學生最後在學習向 量合成時,有半數學生需由老師再次提醒才回想起兩種向量幾何加法細節

(S2、S4、S5)。

(三)「向量的線性組合」的學習時間中等且自主學習完成率較低:

「合成」的學習時間為 44 分鐘,自主學習完成率是 73%。「拆解」的學習 時間為 45 分鐘,自主學習完成率是 75%。兩者的學習時間和自主學習效果幾乎 沒什麼差別,所花費的時間在坐標與幾何角度來看也沒有明顯差異。若比較三 組的特別狀況,在「向量的線性組合」裡的自主學習效果更動為:頂標組 86%

>精熟組 82% >基礎組 53%。筆者發現程度較差的學生在這個項目的自主學習效 果非常不良,而且他們與前兩組學生的差異是明顯的。

1.「合成」的學習時間中等且自主學習完成率普通:整體而言,學生線性組合 合成過程還算順暢;學生皆需介入才能膠囊化線性組合合成物件。

學生大多能合成向量坐標加減法和係數積的運算,但 S6 可能因四則運算不 熟練而導致錯誤。頂標組和精熟組能將線性組合後的向量視為靜態物件,當給 定兩向量係數區間時,大多學生在引導下能畫出線性組合終點形成之圖形,但 由於背後隱含實數區間與向量終點圖形的對應關係,理解且記憶、保留解題過 程所需概念並不容易,學生在後測時,多記得答案為平行四邊形,包含頂標組 僅半數學生能夠以平移或掃過的區域解釋。

2.「拆解」的學習時間中等且自主學習完成率普通:向量拆解成線性組合的學 習過程中,多數學生需介入;幾何表示的主要困難在於無法由「對角線和兩鄰 邊的一部分」還原平行四邊形;坐標表示困難主要來自二元一次方程式,尤其 是錯誤詮釋解的意義;給定任意幾何圖形,學生很難將圖中一向量去膠囊化,

改寫成其它兩不平行向量的線性組合。

六位學生都具備平行線截等比例線段的先備知識,學生在判斷一向量能否 拆成另外兩個向量之線性組合時,半數(S1、S2、S3)在坐標形式下能假設方 程式並順利寫出向量之線性組合,另外半數學生(S4、S5、S6)對於解的情形 記憶錯誤或不會假設方程式,無法順利拆成線性組合;在幾何形式下,僅 S1、

S3 能立即判別,其他學生在 GGB 圖形提示下能說明向量間之關係,總結性測 驗顯示頂標組會先考慮較快速的幾何表徵再考慮坐標表徵,基礎組則較善於操 作坐標表徵。最後,在幾何圖形中將一向量拆解成其它向量的線性組合時,僅 S1 能自行拆解,其他學生即使能以加減法或係數積改寫向量,大多時候也無法 自行分析圖形間各向量之關係,顯示要建立學生向量基本運算基模間的連結需 要更多的介入與幫助。

120

二、高中生在平面向量線性組合的認知結構

S1 整體認知結構緊密且完整, S2 在前測坐標拆解需介入,後測時他可獨立完 成,並顯示其具備坐標過程,S3 對於線性組合的代數拆解較需介入,S4 則具備 線性組合合成物件,但幾何過程仍未建立穩健,S5 具備零碎之線性組合過程與 物件,尤其是幾何表徵仍在動作與過程間往返,S6 的物件相較於過程較不穩 健。總結六位個案學生後測情形可發現:

1. 學生在係數積表徵轉換較不熟悉:S2、S4、S5 將代數與坐標表徵轉為幾何 時思考不完備,S6 則是無法自行處理。

2. 部分學生尚未內化穩固的加法幾何過程:S2、S5 在解題過程中有時會錯誤 操作向量幾何加法。

3. 學生在向量幾何減法傾向以合成「加法」和「反向量」來處理:幾乎所有學 生都將減法改成「加上反向量」來處理。

4. 形成線性組合物件較為困難:除了 S1,其它學生或多或少不穩健,筆者猜 測學生可能未能連結基本運算基模,導致以線性組合拆改向量出現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