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評阿珍老師的生命故事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原住民老師的生命故事與經驗,旨在 瞭解原住民教師生命歷程中,家長態度、師生互動、與同儕的關係、升學加 分優待政策、社團活動及師院課程等是如何與其族群文化、角色、性別交織 出個人獨特的經驗,以及對本身教學工作的影響與期許。從研究發現與分析,

歸納出結論,繼而針對研究發現及相關問題,提出建議。本研究結論歸納出 以下幾點:

壹、教師鼓勵與支持是促成生命歷程前進的最大影響力

教師態度對本研究對象而言在人生歷程中的各個階段對皆具有很大的意 涵及影響,排灣族教師國中、國小老師,皆是其生命中的貴人,引導與鼓勵 乃推動排灣族教師向上的力量。教師的鼓勵與支持使其得到成長、學習、指 引以及思想上的交流,當面臨生命的挫折困境時,教師是重要支持她繼續下 去的動力來源,更重要的是對自我的堅持、對自我角色認同、以及對生命的 態度與信念帶來的影響力,在求學路上不論是小學時期的師生互動記憶或是 國中時期、高中的教師扶持,是影響她自我實現的最關鍵因素及最大助力。

而正向的教師評價與度期待,也塑造出其正向的自我概念,影響後期的發展。

若沒有教師的引導、扶持與期待,可能無法有今日的工作成就。

貳、父母教育的態度是支持其積極求學及生涯選擇之根本因素

排灣族教師的父母對其教育較為重視及支持,因此其求學階段較為順 遂。而且不論父母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高低,對於子女教育上的態度其實都 屬於較為開明的類型,只要子女有能力、有意願繼續升學,父母都抱持鼓勵 態度,但實際上父母對子女並無太多指導課業或提供諮詢的行動。在相關研 究也發現,原住民家庭與漢人家庭對子女教育態度上的支持態度並無不同,

只是原住民家庭的父母較無積極參與行動(王齡慶,1992),從本研究中也 可以發現到這個現象。

雖然父母無法在課業上對她有所幫助及指導,但在求學當中因看見家長 的辛勞與無怨付出及支持鼓勵,卻讓排灣族教師有更大的向上動力。而原住 民父母家長對於子女及個人的職業態度與看法,存在著對於不同階層職業的 價值觀與理解,例如對教師、公務人員、警察⋯等這些職業是比較敬重的,多 數原住民的父母親大多希望子女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種原住民父母 的價值觀,以及教育期望對子女在日後的學習與生涯選擇產生影響,對本研 究對象也不例外。

參、肯定加分政策但期望族語認證與文化常識認證並行

對於加分優待政策,排灣族教師肯定加分優待政策對原住民族的實質幫 助,以整體而言,受高等教育的原住民仍是少數,所以加分優待或多或少能 幫助一些原住民繼續升學。但對目前之升學加分優待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即 是原住民學生除了須學習自己的語言之外,也須顧及文化上的認同,對那些 藉由加分而升學的原住民學生,如此加分才有意義,否則只是會考試的原住 民罷了。

肆、參與社團與教師鼓勵對族群意識及文化認同具有相當影響力

排灣族教師是到了大學階段,尤其是參與原住民社團之後,才對整個原 住民族群有了更多的認識。無論是透過社團所安排之正式活動的參與,或是 透過部落學校服務,都更讓她加深了對自己族群的認同,也因社團參與經驗,

以及族群動員之各類活動的參與,才使她漸漸覺知到身為原住民知識份子可 以引發的一些作為與行動,並於之後能對於自身族群做出明確的承諾。更促 使自己去思考未來的教師生涯對原住民孩子的影響力。

此外,因排灣族教師在求學歷程中是屬於原住民學生中的佼佼者,而受 到教師的鼓勵與較高的期望,尤其是以原住民之名鼓舞她奮發向上,賦予她 對原住民的使命感,激勵她努力用功讀書,將來好為原住民族貢獻心力,這 些鼓舞對她日後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從她的經驗中也可發現,教師在她族 群認同的過程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伍、為擺脫原住民之刻板印象,努力求取成就以建立自信。

關於排灣族教師族群歧視經驗,從小學到高中之求學的過程中或多或少 都曾經歷過族群的歧視,且不但要面對漢人教師的族群偏見態度,還會遭到 漢人同儕的嘲諷,尤其是男性同儕的輕蔑稱呼,像是「番仔」、「黑人」等,

這與孫家秀(1998)及Hamilton的研究結果吻合,弱勢族群女性多招致優勢 族群男性的族群歧視態度。凸顯父權社會體制賦予優勢族群男性行使支配者 的權力,以壓抑他者。然而誠如黑人女性主義者所述:壓迫的所在亦是抵抗 的空間(hooks,1990)。但即使她面臨這些處境時,她不是沈默的、不是逆 來順受的,可以看出她積極抵抗的勇氣與自信,靠著在學業上的成就,使同 儕及老師對她另眼相待,也擺脫一直以來原住民學升學業成就低落的污名。

第二節 建議

壹、對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一、教師應多給孩子正向的鼓勵

  本研究發現阿珍老師,在國小、國中、高中時期的老師,對於她都大多 抱持正向鼓勵及引導,也寄予她很大的期望,對她的生涯發展的正面影響,

形成了她正向的自我認同。由此可知,教師的角色是非常重要,要常常在言 語上及行動上有正面的鼓勵及回饋,給所有孩子機會。且無論是在都市或是 原住民學校的教師,皆要關心原住民學生,對原住民學生抱持較高的教育期 望,如此一來,可提高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

二、教師培養自身的多元文化素養、發展學生多元智能

教師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對多元族群的包容態度,皆會對學生產生極 大的效果,所以教師們不論身處在與自己同文化或異文化、同族群或異族群 的學校任教,都要在多元文化的知識及能力有所增進,使學生也能在如此的 氛圍學習到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並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在師資培育的過程 中,也應加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相關課程,深化多元文化教育的觀念,讓其成 為普遍的常識與價值觀。

學校是另一個個人社會化的機構。幼兒、小學教育乃是教育的基礎與根 本,如果能夠從小就培養孩子們多元文化尊重異已的觀念,這樣的價值觀與 信念也會深植乃至日後。

三、在傳統文化學習及主流學習要取得平衡

  原住民學校在校園各處角落可營造本身族群的特色,並教授有關傳統文 化的課程,使原住民孩童對自己的文化有較完整的認識,瞭解自身文化的優 點,並培養其族群認同感。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原住民學校不能因為學生 要參加傳統歌舞比賽、體育校隊訓練,而剝奪學生在主流課程上的學習時間,

畢竟要在這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主流課程教育還是重要的。

貳、對原住民行政機構的建議

一、升學加分優待宜母語認證與原住民文化基本能力測驗並重

由過去許多研究及本研究結果可看出,越來越多原住民子弟不諳自身族 群的文化或語言,包含本研究對象亦是,隨著世代交替,原住民文化已經產 生嚴重之斷層現象。而原住民族群人口數本就較其他族群為少,又分布在台 灣各地,尤其是近年移往都市,與本身語言及文化瞭解更顯不足,因此原住 民相關行政單位應該建置一套文化能力測驗,未來需要享受原住民各項優惠 或升學優待者,除了通過語言認證外,還必須有文化基本能力之證明,作為 鼓勵原住民家長教導其子女文化與語言的動機,也期望對原住民的文化傳承 將更有實質效果。

參、對個人的建議

一、培養積極正向的人生觀

從研究對象身上發現她有一股對生命的熱情,面對挫折有不服輸的精 神,面對社會生活的刺激及挑戰時,反而更能激發她向上的動力。也因其對

自己的信心,使她面對困難時不會因一時挫敗而怨天尤人,她自信自己能突 破這一切,總是積極的去面對每件事,以致她常多比別人多一點機會,在生 涯發展上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培養積極正向的人生觀,是有很大的助益。

二、對自我角色、自我族群認同

  研究對象在與漢人接觸上有一些挫敗感,造成對自己身份的不認同感,

雖然這反而造成她生涯發展的動力。但因在原住民學校任教以後,對自己身 份產生了正向的族群認同,對自己族群有了強烈的使命感,使得她在各領域 表現更積極努力,她相信教育是改變現在原住民族群生活環境最大的因素,

期許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也極力提升原住民學校的教育品質,回饋自己的 族群。因此對自己族群、對自己角色的認同感對未來生涯發展有更大的助力。

肆、對未來研究的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取訪談方式進行研究,主要以研究對象本身生命經驗的主觀認 知,還未從其他重要家人或身邊同事處蒐集資料,瞭解他人如何看待研究對 象的生命歷程,建議後續的研究可以多蒐集其他重要相關人之口述資料,使 資料來源多元性,讓研究更具廣度及深度。

二、針對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作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對象在早期成長階段中,家庭及家人並未對其生涯產生重大影響,

反倒是身邊其他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造成極大的生涯發展影響,本研究中 並未多著墨,期望在日後的研究能多作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Michael Quinn Patton(1995)。意識型態與課程(王麗雲譯)。台北:桂冠。

V.G.Zunker(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吳芝儀譯)。台北:揚智文化。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發行。

王天佑(1999)。原漢族群之間地位取得過程之比較。社會文化學報,9:35-66。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性本質。思 與言,第34卷,第3期。頁147-184。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J. H. McMillan & S. Schumacher 著。質 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明心譯(Jane Vella 著)(1998)。從對話中學習:提昇成人學習的有效互動與 改變。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王明心譯(Jane Vella 著)(1998)。從對話中學習:提昇成人學習的有效互動與 改變。台北:洪建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