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角色與背景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五節 研究者角色與背景

壹、研究者的角色

本研究是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在盡量不干擾研究參與者的原則下,與研究參與者進

行溝通與互動,藉以蒐集研究資料的一種研究方式。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即是訪談 員,也是逐字稿整理者及資料分析者;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所以在深入訪談中,研 究者是研究是否能成功的重要關鍵,研究者的能力、態度和技巧,深深的影響著研究的進 行。因此,研究者的角色應該是:1.支持關係的建立者;2.同理且積極的傾聽者;3.敏銳 的觀察者;4.意義的詮釋者;5.有效能的溝通者(高淑清,2000;蔡美玉, 2001)。

另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係於同一所學校服務,因而此一同事關係勢將影響研究的歷 程與結果。因此,如何在保持適當研究距離的原則下,一方面要兼顧公平互惠研究倫理卻 不干擾研究參與者,另一方面又要去除前見共融同理,以成為真正的「局內人」?此一角 色衝突對研究者而言,實是一大挑戰。對此,首先研究者在進入現場前再三提醒自己要「放 空」前見、保持中性。其次在互惠行為部份,例如在輔導個案班級行為偏差學生上,研究 者雖然主動輔導學生,但卻不能過度越俎代庖-事事包辦。畢竟孩子多數時間都在個案教 師的看顧與責任之中,孩子終究還是要回歸班級、返回常態,教師才有機會可以善盡人師 之責,研究者也才能獲得最自然的資料蒐集。因此除非緊急迫切或教師無力管教,對身為 學校輔導體系二級預防角色的研究者而言,在有限的時間之中,也只能「救急不救窮-適 時伸出援手,也適時放手」。此為研究者切換「局內人」角色與「局外人」角色的心路歷 程之一。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過程所做的實地筆記與省思札記也是研究者保持中性、去除前 見、共融同理的有利工具之一。透過上述種種作為與角色踐行的過程,研究者希望能將研 究角色本身的「工具本質」發揮到極致,但卻又不失之偏頗。此舉雖然困難,但研究者仍 將全力以赴。

貳、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的背景部分,可分為「知識與實務經驗」與「方法論的訓練」二方面加以來說 明:

一、知識與實務經驗的背景

首先,針對研究主題之內涵,研究者參閱國內外論文及理論專書,蒐集有關教師生涯 承諾的相關論述。研究者在大學與研究所期間,曾修習過與本研究有關之課程,包括:「健 康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輔導與諮商的理論與實務」、「輔導行政」「國民教育研 究」、「班級經營」、「教育社會學研究」、「教學社會學研究」、「教育改革研究」、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知心理學研究」、「教育哲學研究」等相關課程,此皆有利於 研究者充實與本研究相關之背景知識。

然而綜觀上述研究者所修習之課程可以發現,教師專業與教師生涯發展等相關課程幾 乎付之闕如,其因乃礙於選修此類課程者稀(本所同學幾乎都選行政組課程,教師組則乏 人問津),教師領域課程年年倒課,故研究者因而未能進一步修習教師專業與教師生涯發 展等相關課程。對此缺憾,研究者瞭然於心,於是自研一開始,研究者即刻意在文獻的蒐 集、閱讀與思考上更加用心,期能彌補教師與生涯領域課程之不足。

另外,研究者本身為現職國小教師並兼辦輔導室業務(輔導組長),所以在日常工作 上與教師、學生、家長接觸的機會非常多;與本研究個案小靜老師又在同一所學校服務,

故對於蒐集資料的脈絡頗為清楚。在實地的研究場域中親身實踐體驗,與研究個案互為主 體,訪談後的資料可與研究者的舊經驗互相參照。另外,研究者在師範學院又曾修習輔導 諮商等等課程,習得許多溝通、傾聽、互動的技巧,有助於質性研究時深度訪談之進行。

二、方法論的訓練

研究者在研究所曾修習「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等研究方法之課程,在課程中 閱讀一些有關質性研究專書或文獻,包括理論基礎與實務方法。在正式研究進行前,亦曾 閱讀國內採用質性研究為研究法之學術論文數十本,藉此充實質性研究的能力及訪談的技 巧等。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最大的相異點,在於質性研究的歷程並非直線式 的,而是一循環的歷程,且在研究期間,會不停回溯與重疊,並無一定的研究流程,例如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並非一漸進的過程,而是不停重複檢證的歷程(施富薇,2004)。

研究者認為重複檢證的歷程中有兩個部份是如影隨形且不可或缺的:一為相關文獻的探 討,二為研究者的覺察省思。缺了文獻形同作文,少了省思如同剪貼,研究結果的信效度 與價值可就大打折扣了。文獻探討與覺察省思的作用在本研究的進程中是持續的,從最初 研究主題的選擇到最後研究報告的撰寫,都需要相關文獻的檢驗澄清及研究者省思的整體 通觀,方能對於研究方向有更明確的思考與啟發。圖3-6-1 即為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圖,研究 者進一步將其說明如下:

壹、選擇研究主題

研究者透過相關文獻的閱讀與探討,再配合研究者個人教育實踐的經驗的省思及研究 的興趣,選擇了教師生涯承諾的研究主題。選定教師生涯承諾的研究主題之後,研究者又 回頭重新審視文獻,擬訂研究之目的,並從生涯承諾的豐富內涵中,進一步選取部份核心 主題(教師生涯認同)預備進行試探性研究。

貳、選取試探性研究對象並著手進行試探性研究

試探性研究對質性研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其目的在於幫助研究者從發展試探性 研究的過程中,持續考量研究的適切性,包含資料內容、實施程序或其他影響研究的相關 因素。

叁、反省試探性研究之啟示與缺失

研究者透過試探性研究,企圖達到研究問題的確定、研究方向的釐清、研究方法的改 進、訪談大綱的修正以及訪談技巧的磨練,以作為正式研究時的準備(試探性研究內容詳 見附錄五)。

肆、決定研究主題,選取研究對象

考量試探性研究之啟示與缺失、新舊文獻的再次對話、研究者的覺察反思以及論文指 導教授的點撥提醒,研究者對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進行局部修改,確認研究題目,並進一 步依研究目的、資料厚實與參與意願等原則選取研究對象(研究同意書如附錄一)。

伍、進行正式研究與撰寫報告

研究者適時適情進入研究現場,熟悉情境脈絡,建立共融關係。在資料蒐集上,不指 導、不批判、不干擾,誠實以對、保持覺知、逐步淡出;在分析編碼上,兼顧文獻、札記 省思、現場筆記;在意義詮釋上,掌握主題、避免偏見、還原真相;在文本呈現上,客觀 呈現、立論有據、尊重隱私、確保倫理。

圖3-6-1 研究實施流程圖

選擇研究主題

選取試探性研究對象 並實施試探性研究

反省試探性研究之 啟示與缺失

決定研究主題 選取研究對象

正式研究

撰寫研究報告

獻 閱 讀 與 探 討

資料 蒐集

資料 編碼

資料 分析

資料 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