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之內涵,瞭解教師生涯承諾形成和轉變的歷 程、影響因素,並探討教師生涯承諾在教師生涯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本章中,首先敘 述研究背景與動機;其次再說明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題;最後再界定本研究中所使用到的 重要名詞,並提出解釋,以利後續之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教師是推動教育搖籃的手,缺乏教師認同與承諾的教育改革難見成效

教育,決定人才;人才,決定世界的未來。因此,教育是重要的;教師是推動教育搖 籃的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教師是重要的;張春興(1983)嘗言良 師三要素:「能教、會教、願教」,其中又以願教最為重要,能教、會教是指教師要精於 所授學科的知識內容與教育專業知能,而願教則指教師需具備教育專業態度,因此,教育 專業態度是重要的。Steen ( 1988 )的研究也發現,教師教學能力與學識的高低對教學成 效的影響,並不比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認同與投入來得重要。因此,生涯認同與工作投入等 職業態度的探討實屬教師專業態度研究之核心,而認同與投入更是生涯承諾最重要的內 涵。然而,教師生涯承諾的重要性為何?Morrow(1993)指出,生涯承諾之重要性,在於 承諾的缺少被認為是員工曠職、轉業、減少努力的付出、竊盜、工作不滿意及不情願被調 職的表示。林清江(1998)也曾說:任何教育改革,若得不到教師們的接受、認同和配合落 實,是難有成效的。因此,從教師生涯承諾的研究中,我們或許就可一窺教育的未來、孩 子的未來與世界的未來,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新舊價值並存、需求多元發展的「風險社會」中,教師卻不斷遭受大眾的

指責與批評

現代化與個人化的衝擊,造就了Beck(1986)所謂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社會中,個人生命情境勢將產生巨大的變化,原來為人們日常生活 經驗提供意義的傳統價值和社會規範逐漸退居幕後,不再是明確的參照架構,不足以作為 個人穩定的社會認同來源(吳慎慎,2003)。無可避免的,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亦遭逢 此一「風險社會」的浪潮,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改革不曾停歇,教育上的改革更是 鋪天蓋地一波接著一波。而國民小學教育是各級學校教育的基礎,其所面臨的挑戰更是首 當其衝。

就教育政策言,小班教學、九年一貫、友善校園……等改革政策紛至沓來,教師評鑑、

教師分級等制度亦在蘊釀與實驗之中。而這些課程與教學上的變革,與教師以往於師資培 育機構所接受的專業訓練相去甚遠,觀念上或作法上,皆超乎教師之經驗,驟然且深遠的 改變也就無可避免的引起教師的茫然(林生傳,1999;單文經,2000;歐用生,1999)。

再加上這一波的變革可說是在有限時間內創新需求,致使教師感到過度負荷與角色衝突,

陷於既有教學式態和創新改革間的兩難,衍生許多可能的壓力情境(林美玲,2001)。身 居第一線的教師更因此受到了責難,學者與大眾紛紛指陳教師在教改中的動能不足欠缺反 省。在此種精神與能力的雙重負擔下,國小基層教師是否仍能堅守崗位犧牲奉獻呢?這當 是所有關心教育者所必須共同深思的重要議題,此亦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叁、少子化、資訊化效應衝擊教師權威與教師角色,昔日人人稱羨的「鐵飯

碗」,已然生鏽。

就教育現場言,在少子化效應衝擊下,亦衍生了諸多的現象。其一,根據經建會「中 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資料顯示,未來學齡人口數將逐年遞減。至民

國105年,國小教師編制將減少三分之一、減少33,579人(徐明珠,2002)。若再加上城鄉 差距所造成的招生困難因素,教師超額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了。意即目前在教育現場中的教 師,不分良莠,不時皆得面臨學校減班、教師超額的憂慮-輕者調校,重者失業。年資較 淺的教師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安身立命、成家立業、致力教學、作育英才簡直成了奢求!

其二,現代家庭子女數少,家長個個將孩子視若珍寶,不捨打不捨罵;復因人本思想的誤 用與濫用,或是相關團體的偏差誤導,教師動輒得咎,致使教師士氣低迷,明哲保身之風 彌漫校園之中。

另外,林正彬(2004)的研究也指出,當前台灣小學教育面臨之現象有三:一為學生 態度不同於往,二為家庭與學校教育功能逐漸被取代,三為資訊、媒體與社會高度影響學 童心靈的現象。而楊洲松(1998)則根據Lyotard 和Giroux 的觀點,指出在後現代電腦資 訊愈形快速發展的時空下,學生學習未必一定要透過學校教師,在網路的世界中,教師地 位也受到很大考驗。這些衝擊無形中使得家庭與學校不再如以往是學童生活的全部。國小 學生自成其獨特的思考模式,對於所遭遇到的問題和處理的方式也與以往的情形不盡相同。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昔日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已然生鏽,在教師超額壓力下,

或者無心於教學、或者分心於第二專長的培養等現象並非不無可能,需及早因應。另外,

非常吊詭的是,當前學校對學生的約束力正直線下降中,但從研究者任教國民小學的經驗 中卻又發現,有時學校卻又必需負擔原本該屬於家庭的責任,例如學童營養早餐、課後托 育等措施,在包班制的小學校園中,此類情況總是屢見不鮮。

再者,或因家長教育水平提升、教育參與意識抬頭,也許功利主義盛行、社會價值轉 變,又或者是負面新聞的報導與渲染,教師聲望的漸次低落已成不爭的事實。無怪乎有人 戲稱教職是「責任越來越重,權力越來越輕;焦慮越來越高,聲望越來越低;家長越來越 大,學生越來越大,但老師卻越來越小。」。在此一思潮轉換、角色轉變的過程中,現代 教師如何調適自我、認同教職、建立專業、產生承諾,值得重視!此亦為本研究的研究動 機之三。

肆、從教師退休潮的湧現與教育人力資源流失的省思中,重新詮釋教師生涯承

諾的真義

在教育改革中,教師本應肩負作為與家長溝通橋樑的重責大任,然卻因為社會對教師 角色寄予多元且複雜的期待,造成教師在認知及角色定位上的衝突,而引發教師種種的反 應,甚至離職退休,形成一股退休潮(紀金山,2001;楊益風,2001)。往昔教師「天、

地、君、親、師」的光環似乎不再,但傳統社會賦予教師較高的道德規範與價值期望卻仍 像緊箍咒一樣,未曾稍減。於是,我們腦海裡浮現的畫面是一位三頭六臂、眼觀四面、耳 聽八方的全能教師兢兢業業的盡忠職守,但是在下班之後,卻是身心俱疲、勞累不堪(李 彥君,2002)。為何當初懷抱教育熱忱與信念投入教育行列的基層教師,卻會選擇在正當 壯年、教學經驗最為豐富之時出走?為何教育界留不住如此優秀人才?這其中所透露出的 訊息是令人深思的!

能教、會教是在師資培訓期的重點工作,而願教則是教師在伴隨真正教學情境之下的 態度,也是最為長期的精神表現(周新富,1991)。如何延續、或是提升教師教學的態度 與表現呢?如何善用這些寶貴的教育人力資源呢?如何釐清教師生涯需求,提升教師工作 適應與滿足,進而促進教師專業生涯的發展與對於教職的承諾呢?這一個個問題背後的意 義,或許正是教改盲點之所在,更是本研究肇始之初衷。

研究者期盼傾聽教師的聲音,從中瞭解教師生涯的承諾,感受其對於教職工作的知覺 與展望。當教育專家與決策單位努力勾勒教育改革的藍圖時,站在教育最前線之教師的專 業知能是否早已枕戈待旦?抑或措手不及、驚惶失措,被教育改革的巨浪一步步的催促著、

鞭策著?昔日以教師工作之安定與穩定為考量而從事教職者,面對此一重大變革,是否將 動搖其生涯承諾?抑或正揚帆待發、豪情萬丈地迎接教育改革的新紀元(廖淑珍,2002)?

誠如吳慎慎(2003)所言:在不確定的風險社會中,個人必須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社會

的承諾,負擔更多選擇生活方向的責任。從退休潮湧現、教育人力資源流失的現況中,我 們或許得以再次省思教師生涯與專業發展的意涵,重新找回「師道」精神與教師尊嚴,以 行動詮釋教師生涯承諾,此即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