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際網路對近代人類世界產生龐大的衝擊,除了在各專業領域中皆有相當多 的應用結合外,也徹底的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沒有網路的世界反而是難以 想像的,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皆會造成許多不便,如表1-1 所示,全世界網路使用 人口近年來突飛猛進,尤其先進國家更為明顯。

表1-1 網路使用近況

國家 網路使用人口 普及成長率 資料來源

美國 網路使用人口為 2 億 430 萬 (人)

人口普及率為74.9% 美 國 尼 爾 森 網 路 調 查 公 司 (2009)

日本 網 路 使 用 人 口 為 9091 萬 人 (人)

人口普及率為75.3% 日本總務省 (2009)

中國 網路使用人口為 2.98 億 (人) 2008 年相較於 2007 年成長率為41.9%

中國互聯網訊息中心 (2008)

台灣 網路使用人口為 1500 萬 (人) 人口普及率約70%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2008)

從表1-1 網路人口數據資料顯示,較先進國家網路使用人口幾乎占了總人口 一半以上,但其驚人的普及程度,並不只歸功於科技與基礎建設的健全,整體網 路世界思維上的轉變更是重要推手。西元2000 年的網路泡沫化即是不暸解網路 本質所產生的災難,但正所謂欲破而後立,泡沫化也促進了網路世界的成長,科 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使用者逐漸成為網路世界的主角,也就是現今網路世界中蔚 為風潮的“Web 2.0”思維。

而 Web 2.0 意涵為何?能讓崩盤的網路世界再次活躍起來? Web2.0 創始人 O’Reilly (2006)定義為「Web 2.0 是由一系列經濟、社會、技術趨勢所共同形成的

次世代網路的基礎,是一個更成熟且特殊的媒介,其特徵為使用者的參與、開放 以及網絡效應」,正如美國時代雜誌 (2006)封面所寫“Yes, you. You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Age. Welcome to your world.”,年度風雲人物就是「你 (You)」,反 應出使用者地位不斷的上升,任何企業都須正視使用者的力量。根據統計西元 2006 年第一代 Web 1.0 網站約只剩 10% (經濟部技術處,2006),逐漸被 Web 2.0 網站所取代,且使用者習慣上也明顯開始改變,在擁有2 億 430 萬網路人口的美 國,有35%的網路人口會在如 YouTube、MySpace 與 Facebook 之類的影音、照 片分享或社群網絡等具備Web 2.0 概念之網站上,創造具有個人風格的網路內容 (資策會,2007);高達 18%的企業會使用 Blogs、32%會使用 Wiki、23%會使用 RSS feeds (Jason, 2008)。

從上述調查數據能得知,Web 2.0 的概念已普遍被社會大眾與企業接受且實 際上去使用,且在各種相關應用上皆有傑出的表現,而表1-2 列出知名的 Web 2.0 相關企業,Facebook 主打熟人網路經營,將實體的社會網路轉移到網站中,使 用者在其中分享生活與交流情感以經營人際關係;MySpace 主打拓展新交友圈,

由使用者在其中建立具備個人風格之網誌,吸引網友瀏覽與發表自己意見,多以 分享音樂、照片與影音為主;Google 主打網路搜尋引擎與廣告服務,收集使用 者在搜尋網頁時的點擊資料,改善其搜尋結果的精準度,而Google Adwords 與 Google Adsense 則是透過使用者點選網頁中廣告,積少成多轉換為巨大的網路廣 告收入;eBay 主打線上拍賣市集,本身並不販售產品,而是透過使用者自發性 的在網站中販售商品,抽取佣金作為收入來源;Amazon 主打客製化的網路書店,

透過使用者對於書籍的評論、推薦與偏好,客製化出符合個人需求的書籍購買指 引。根據美國的企業規模分類標準,此五間Web 2.0 企業市值皆以超過 35 億美 元,達到所謂大型企業之規模,並且年資皆未達15 年,展現了傳統實體企業難 以想像的超高成長速度。

表1-2 Web 2.0 代表性網站 Views)為 11 億次 (Compete.com, 2009)。

貢獻文章、照片與 (Compete.com, 2009)。

貢獻文章、照片與 容 (Horrigan, 2006);Facebook 在 2007 年每天有 850 萬張照片上傳;Wiki 百科 到2009 年 6 月為止,使用者已自行產生 1200 萬條條目;YouTube 在 2009 年 5 月為止,已經有 45 億則的視頻短片 (Wiki, 2009)。如前述這些數量龐大的使用 者貢獻內容,造就了Web 2.0 網站獨特的經營模式,因此網站經營者需專注在提 供足夠的分享動機給使用者,促使其在網站中貢獻一己之力,而這樣使用者自行

強調由使用者貢獻出實質內容來提升Web 2.0 服務的整體價值 (Schauer, 2005),

網站只提供平台與服務,而實際網站資訊內容是透過Web 2.0 核心思維—使用者 參與、互動且分享,以共同作者模式 (Collaborative Authoring Models)或協作內 容模式 (Collaborative Content Models)所產生 (經濟部技術處,2006)。

為何使用者共獻價值對 Web 2.0 網站而言如此重要?因使用者貢獻的價值多 屬於資訊或知識範疇,從知識分享的角度來看,知識與一般的產品有所不同,並 不會越分享或使用而減損其價值,反而能經過越多人分享後發揮綜效,使得價值 呈現指數成長 (Quinn, 1996),也就是當網站使用者產生有價值的資訊內容後,

就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為了資訊內容而參與網站,而這些使用者如果又貢獻其 力量,淬煉這些資訊內容,將如同滾雪球般越分享其價值就越高,進而產生正 回饋效應,造就了過去Web 1.0 網站無法比擬的力量。但使用者貢獻網站內容,

也是需耗費時間與心力的,因此網站需提供足夠的動機與誘因,促使網站成員願 意分享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