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 Web 2.0 三大關鍵成功要素—社群、內容與網站系統為基礎,跨許 多領域找尋相關變數,以學術理論模型驗證其因果關係,並進一步將網站分類 為內容導向與溝通導向,進行交叉比對。

一、學術貢獻

1. 將社會心理學領域、電腦中介傳播領域、知識分享領域與資訊管理領域做 結合:本研究以Web 2.0 的核心概念與關鍵特徵為基礎,跨越不同領域找尋 Web 2.0 網站的關鍵影響變數,如社群意識屬於社會心理學領域、認知有用 與易用屬於資訊管理領域、網站互動性與資訊可存取性屬於電腦中介傳播 領域、認知資訊價值與認知來源可信度屬於知識分享領域。提供未來 Web 2.0 網站或社群研究之先例,除了可參考本研究所引用各領域變數外,也能 更加廣泛的思考是否有其他領域與Web 2.0 概念也有所呼應。

2. 研究模型以使用者認知立場出發,貫徹 Web 2.0 以使用者為核心之精神:過 去許多網站互動性與存取性皆以軟體或專家檢測方式進行,但互動性是仰 賴使用者實際的網站互動功能體驗 (Tremayne, 2005),並無有效的方式可

以實際去衡量各種網站功能的互動性程度 (Liu, 2003; Shrum, 2002)。隨著 時代潮流的演進,以使用者為核心的思維不僅在Web 2.0 概念中出現,所謂 的服務經濟也與此精神息息相關,因此本研究模型皆從使用者認知構面去 衡量網站功能,直接了解使用者對網站之感受,進而衡量是否會發自內心 產生虛擬社群意識,以認知觀點貫串整篇研究,期望確保研究結果不會背 離Web 2.0 之理念,提供未來 Web 2.0 網站相關研究良好的切入觀點。

3. 探討新興 Web 2.0 網站之社群意識,且提出不同之虛擬社群意識構面:過去 社群意識之研究多以實體社群為主,而少部份虛擬社群意識相關研究多以 單一資訊系統或是Web 1.0 網站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將蔚為風潮的 Web 2.0 網站與社群意識做結合,並且研究結果發現 Web 2.0 網站社群意識構面為 (1)資訊型 (2)情感型。這樣的結果與過去社群意識構面尚有相當大的差異,

如McMillain and Chavis (1986)提出實體社群意識構面為 (1)會員關係 (2)影 響力 (3)需求的整合與滿足 (4)情感連結;Blandchard (2004)則認為虛擬社群 意識構面為 (1)成員認知 (2)交換支持 (3)責任義務 (4)認同自己與他人 (5) 特定成員間的關係。證實了Web 2.0 網站之虛擬社群之獨特性,給予社群意 識研究領域新的方向,未來可針對更多不同的網路社群探究其社群意識。

4. 將三大網站關鍵成功要素—社群、內容、系統資訊做結合,找尋出屬於 Web 2.0 網站社群意識之獨特前導變數:過去社群意識相關研究,多以社群 本身相關變數去探討,例如涉入程度、歸屬感、認同感與情感連結等等…

也就是從情感層面去衡量,但本研究基於社群模式的改變,提出使用者對 Web 2.0 網站系統功能與網站內容之感受,將顯著的影響虛擬社群意識之形 成,證實了社群意識的成因是相當複雜且多元的,並不只限定在情感因素 上,未來研究可深入思考社群意識尚有哪些重要影響因子是尚未發現的。

二、實務貢獻

關變數,給予經營者深入的指引了解如何創造出成功的網站,並且透過內容與 溝通導向之分類,進一步的比較之間差異,讓經營者能依據其網站主軸,進行 關鍵影響因素之強化,實務貢獻如下所示:

1. 提供 Web 2.0 網站經營者明確的指引方向:

(1) 以虛擬社群意識而言,經營者必須重視使用者對於網站的感受,讓 其在使用上不需耗費努力且能滿足需求,並且鼓勵多參與網站活動 與改善網站在使用者心中之地位,將有助於增加網站社群成員彼此 間的情感,讓社群發展更加茁壯。

(2) 以網站互動性而言,經營者需在網站設計下苦工,首先提供各種溝 通管道給使用者,除了基本的良好溝通品質與效率外,因本研究結 果顯示,現今Web 2.0 網站的溝通功能已可能成為保健因子,各網站 皆差異不大,導致難以影響到認知有用,故須思考如何在虛擬平台 中提供創新的溝通模式,將有助於網站內容產生與社群發展;接著 提供容易上手的介面與功能,讓使用者能完全的自由掌控,隨心所 欲的使用網站;並且除了須提升網站對使用者需求的回應速度外,

促進社群成員彼此相互回應之風氣也相當重要,例如知識+的最佳解 答獎勵方案,給予最快提供正確答案之應答者酬勞,讓使用者的各 種問題、意見與想法都能立即的被給予回應,方能真正滿足其在網 站中的需求。

(3) 以資訊可存取性而言,網站也需提供各種不同的資訊存取功能,例 如搜尋引擎、分類指引、個人化偏好推薦、RSS 訂閱機制等等,讓 資訊能快速、正確、無障礙的取得,畢竟無論是內容亦或溝通導向 網站,資訊內容皆能輔助其達成網站中目標。

(4) 以資訊價值與來源可信度而言,經營者須重視網站資訊來源可信度 是否足夠,例如須保持網站內容的公正性,不能讓帶有商業意圖之 廣告混入其中,亦或有獎酬機制,給予提供高信度內容的使用者獎

賞,鼓勵這些優質使用者能繼續提供良好的資訊內容,發揮集體智 慧之力量,例如Fashion Guide 與 Mobile 01 的產品報告部落客擁有免 費試用新產品的權利;巴哈姆特良好的文章內容將能獲得GP 虛擬貨 幣,可換取個人化之虛擬寶物等。

2. 本研究將 Web 2.0 網站依據其功能與主軸,切分為內容導向與溝通導向,並 將此兩類型網站進行交互比對,研究結果提供經營者在建立網站時之指 引,了解對這兩類型網站建置時,甚麼因素才是最重要須優先考量的,而 哪些因素影響是微薄的,使的網站能更加切合使用者需求,真正達到以使 用者為核心之Web 2.0 概念。

(1) 對溝通導向網站經營者而言,欲加強網站社群之社群意識以促進社 群之發展,須讓使用者感受到網站使用上是不需耗費努力與能滿足 需求,並且要加深其涉入之程度;而內容導向網站如希望網站社群 存在情感型虛擬社群意識,除了需求滿足與加深涉入外,在功能介面 上手難易度上,反而不是這麼重要的。

(2) 對內容導向網站而言,使用者在網站中的控制能力並不會影響其對 網站認知有用之態度,但對溝通導向網站而言是顯著影響認知有用 的。這代表對溝通導向網站經營者而言,更須提供使用者友善的介面 與簡單易懂之功能,才能幫助其在網站中經營人際關係,而對內容 導向網站經營者而言,對網站的控制能力並不會顯著影響其在資訊 上之需求,因此可斟酌從其他較重要之功能下手,例如專注在網站核 心內容之經營,讓使用者能盡量百分之百在網站中滿足各種需求。對 內容導向Web 2.0 網站經營者而言,因為資訊的需求都透過網站存取 功能來達成,資訊可存取性須特別重視;而對溝通導向網站而言,

其資訊可存取性就只是輔助之功能,與網站主軸建立人際關係相關 程度較低。代表網站經營者須謹慎的思考,到底網站的核心活動為

足,在選擇次等重要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