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基本概念,包括:一、研究背景與動機;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三、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以及四、研究範圍與重 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半世紀以來,高等教育擴張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之共同趨勢,許多先 進國家之高等教育發展階段,早由 M. Trow(1973)之「菁英型」階段,

邁入「大眾型」,甚至「普及型」階段。然因高等教育為高成本的教育,

其規模之擴大不但讓資源分配成為朝野各界關注之焦點所在,更讓大學品 質由隱性之大學內部問題逐漸演變成顯性之公共政策議題,尤其當各國政 府囿於財政壓力,致大學預算並未伴隨著數量的擴充而呈等比例成長時,

大學品質是否會因為資源稀釋而降低之問題開始受到關注。此時政府作為 高等教育的監督者,自然需要審慎規劃與大學財政(或經費分配)以及大 學績效(或品質保證)有關之政策。基此,為強化大學校院之國際競爭力,

各國政府除了透過大學品質保證機制之建構來維持與提升大學品質外,亦 進一步思考以品質評估結果作為競爭經費分配基礎之可行性,並亟欲藉由 二種政策工具之連結發揮更大之加乘效果。

就美英兩先進國家之情形觀之,大學品質保證與競爭經費分配,早被 視為是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將二者加以連結之作法亦行之有年。例如美 國各大學認可結果,已作為各大學能獲得聯邦與州政府補助之基本門檻

(Eaton, 2006: 5),其受到各州政府普遍採用之績效本位經費分配模式,亦 根據學校在州政府預先設定指標之績效表現來決定(Burke & Minassians, 2001: 1-2)。另英國各大學所能獲得之研究經費多寡,與其研究評鑑結果之 等級有很大關係,亦即採取擇優補助之方式來分配研究經費,以 2007 年 英格蘭大學撥款委員會對大學之經費補助為例,其研究經費中有 64%係根 據受評大學之研究品質良窳來決定(HEFCE, 2007: 19)。

出現快速成長趨勢,並展現在兩方面。其一,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在 1988 年首度超過 15%(教育部統計處,2008),亦即邁入Trow(1973)所謂之

「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代表在台灣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數菁英獨享 權利。其二,1990 年代以後,政府對大學設校採取開放政策,遂讓大學校 院數目呈現顯著成長。T然而T隨著大學校院的迅速擴充與大學錄取率的大幅 上升,讓有限資源出現稀釋情形,再加上近年來國內少子化趨勢之影響層T 面已逐漸擴及大學教育階段,T更導致各大學間對於財源與生源的競爭日趨 白熱化。更有甚者,T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國內許多經營不善的大學將可 能提早出現退場問題(中央社,2008)。

有鑑於此TT為因應整體環境變遷所帶來的挑戰,近年來我國政府對於 品質保證與經費分配兩項政策工具亦賦與同樣關注,並將二者之結合視為 是拯救大學品質滑落與彌平政府財政缺口之重要方法。此外,受到歐美國 家影響,國內各界也開始要求大學需負起應有的績效責任,且對教育主管 機關而言,大學評鑑無疑是一種重要且被認為是較有效之績效證明工具,

尤其當社會大眾愈關心教育品質與績效責任時,政府愈熱衷於透過評鑑活 動來證明其政策成效或檢視辦學績效,並藉由公布評鑑報告、區分等級、

擇優獎助等競爭機制作為對大學執行獎懲之工具。如此一來,不但讓大學 評鑑的重要性隨之提升,也促使評鑑指標與評鑑方式成為足以主導大學教 育內容與發展方向之關鍵要素。

由上可知,隨著全球高度競爭時代的來臨,為提升本國競爭力、培育 高素質人才,各國政府莫不以強化大學品質、追求學術卓越與提升運作績 效作為其高等教育系統發展重點項目。再加上大學為高成本教育,其經費 預算占國家整體教育預算之比例不容小覷,故政府與民間自然希望能深入 瞭解各大學公共經費之運用成效,藉此要求大學負起應有之績效責任。凡 此種種,皆讓大學品質保證與政府經費分配機制在近年來成為各國矚目之 重要議題。

貳、研究動機

基於前述背景,本研究之動機如下所述:

首先,就大學教育發展現況觀之,近年來歐美先進國家皆致力於建構 一套大學品質保證系統,藉此評估大學教育品質與運作績效。此外,目前 我國大學評鑑制度兼採美英二國優勢,除學習英國經驗設立一個半官方專 責的評鑑機構外,另參考美國大學認可制精神進行大學系所評鑑。基此,

本研究在歐美先進國家中亦擇取美英兩國相關經驗與作法加以分析,如此 一來,也有助於與國內現行大學評鑑系統之運作情形相互對照,此即為研 究動機之一。

其次,由於國內大學相關政策缺乏長期且通盤的規劃,讓各大學為爭 取研究經費而競相以成為「研究為主的綜合型大學」為發展目標,如此不 但導致各校缺乏自我特色與競爭優勢,更造成資源配置之重覆與浪費(楊 朝祥,2001)。為解決國內大學此等特色不明與區隔不清之問題,實有必 要參酌先進國家經驗並考量我國國情後,發展一套適用於我國大學之績效 指標,並定期公布大學在指標上的表現情形。一方面能讓各校能更加瞭解 其優勢與劣勢,進而掌握自我定位與發展方向,另方面亦可讓政府與社會 大眾透過公開資訊更加瞭解大學運作成效,達成對大學績效責任之要求。

准此,探討美英等先進國家大學績效指標之建構情形,以作為建構我國大 學績效指標之參考,此即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第三,就教育資源之配置效率而言,為提升有限資源的運用效率,教 育部開始引進競爭性獎勵機制,讓大學透過競爭來爭取更多經費。惟目前 教育部分配給大學的競爭經費雖採取特別預算方式編列,避免排擠大學基 本運作需求;但由於部分計畫審查過程不夠公開透明,且對大學獎勵經費 仍未建立一個合理且有效的分配基礎,故亦引起未獲獎助學校對分配過程 與結果之質疑(林郡妙,2006)。基於此,探討美英先進國家政府競爭經 費之分配方式,以作為提昇我國教育資源分配效率及合理性之參考,此即 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四,就全球趨勢之比較觀點而言,受到高等教育市場化影響,歐美 先進國家政府為了回應社會大眾對於大學品質保證與績效責任之要求,近

基礎的趨勢(Bougue & Hall, 2003: 197)。另就我國觀之,根據我國 2007 年 1 月 3 日修正後之《大學法》,其中第 5 條亦規定「大學應定期進行評 鑑,並將評鑑結果作為政府經費補助之參考。」由此可知,未來我國大學 評鑑結果與政府競爭經費產生連結已成為必然趨勢。惟國內學者對大學品 質保證制度之研究內容,仍偏向於各國高等教育制度、評鑑專責單位、評 鑑程序之介紹與比較,有關評估結果之運用,特別是品質評估結果與政府 經費分配關連性之研究仍然付之闕如。基於此,本研究亟欲藉由對美英等 國大學評鑑結果與政府競爭經費連結之情況進行研究,藉此做為我國大學 品質評估結果相關政策之參考,此即為本研究動機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