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實務探討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節首先就美英及我國大學品質保證機制之推動、政府經費分配機制 之運作,以及大學品質保證與政府經費分配二個政策工具之間的關連性進 行探討。其次再將本章前三節各國常用之大學績效指標進行歸納整理,以 作為後續探討我國大學經營績效與政府競爭經費關連性之基礎。

壹、大學品質保證機制之推動

茲就各國大學績效表現之評估與大學績效指標之建構分別說明如下。

一、大學績效表現之評估

在強調績效責任的現代社會中,接受政府補助之大學有義務公開其與 表現有關之資訊,藉此對獲得公共經費補助之合理性提出證明。為達成此 目的,美英及我國分別透過大學認可與評鑑作業之實施或績效報告的公布 來展現大學績效表現。

首先就國外情形觀之,美國大學教育資源的分配,一向被視為是市場 導向模式之代表,其在大學品質保證機制之建構上係採用認可制度。大學 認可制之自願性、民間性、自治性等特徵被視為是一套順應美國大學系統 獨特現象所演化的制度,目前無論是學生、家長、教師、政府機關都將認 可結果作為判斷大學品質之基本參照。英國目前則分別由數個政府部門同 時就大學教學與研究品質進行監督,除成立QAA 作為負責審核大學教學 品質與學術標準之專責單位外,每隔數年亦透過研究評鑑作業的實施,確 保英國大學研究成果之數量與品質,由此建構一套較為整全且完善的大學 績效評估與品質保證系統。

其次就我國情況而論,目前台灣亦仿效英國的作法,由教育部與大學 共同捐資成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作為負責推動大學 評鑑工作之專責機構,另兼採美國認可制之精神,積極辦理大學系所評鑑 工作。然因國情不同,致原本旨在協助各校自我改進之美國大學認可制 度,移植到台灣後也難逃各界對大學績效責任之期待與壓力,進而與招生 及經費有所連結,並引起大學的緊張與惶恐。更有甚者,少數學校為求通 過評鑑,將重點錯置於外在形象包裝,忽略自我檢討改進之實質層面。

二、大學績效指標之建構

由前述各國實際運作情況可知,雖然績效指標無法取代人為判斷,但 確實可作為提升大學機構運作透明度的工具,並協助教育決策者和大學經 營者瞭解大學目標的達成程度。此外,由美英等國經驗可知,無論是大學 評鑑作業之實施、大學認可制度之執行,抑或大學績效計畫之推動,皆需 有完備的指標系統作為後盾,方得以提高評鑑的客觀性與有效展現大學辦 學成效,也才能進一步討論將品質評估結果與競爭經費結合的可行性。且 因不同國家之大學系統有其特殊的發展背景與政策關注,故在績效指標的 設定與實施上亦有所差異。

就美國而言,績效指標在美國高等教育系統中應用範疇甚廣,目前美 國各州政府除要求境內公立大學必須定期提出績效報告,透過指標公開其 教學、研究與服務等活動之表現外,亦開始將指標表現與經費分配產生連 結,此即為大學績效補助計畫。另就英國觀之,英國政府亦定期出版績效 報告,藉此讓外界瞭解大學表現;但同樣是運用績效指標,美國是在州政 府層級,英國則是由國家層次發起,藉此對大學進行全國性的品質控制。

績效指標在英國大學系統中除已成為經營管理的重要工具外,亦在HEFCE 每隔數年執行之研究評鑑作業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受評單位在指標上的 表現將影響其研究品質評鑑等級,進而決定HEFCE 分配給各大學之研究 經費金額。

另就台灣的情況觀之,由於大學評鑑作業的蓬勃發展,亦帶動國內對 大學績效指標之需求。近年來,學者專家對於大學績效指標之建構雖不遺 餘力,且已累積相當豐富之研究成果;但由美英兩國經驗可知,一方面肇 因於教育產業的個殊性,在教學成果上尤其難用量化指標來完整呈現。另 方面則因指標數據之蒐集有困難,常需透過行政命令請各校提供或委由專 責機構進行全面調查,方能建構一個較為整全之高等教育資料庫系統。然 由於台灣在與大學運作有關資訊之蒐集與公開方面,目前教育部統計處公 布之各校基本資料庫檔案,仍多偏向於教師人數、學生人數與校舍校地面 積等投入指標,較少蒐集與各校成果表現有關之產出資料。雖有部分學校 自行於學校網頁上公布學校運作相關成果,惟因指標項目內容各校不一,

故亦難以達成同類型學校相互比較學習之效果。

貳、政府經費分配機制之運作

茲就各國績效本位模式與經費計算公式之運作情形分別說明如下。

一、績效本位模式之引進

近年來,各國政府囿於財政壓力,教育主管機關除繼續與其他政事部 門競爭,期待教育經費能穩定成長外,另一可行之道,即為參酌先進國家 大學經費分配政策,由改善現有獎補助經費分配機制著手,進而提昇有限 資源的配置效率。易言之,在政府教育資源有限之情況下,如何有效分配 經費以保障大學品質已成為各國政府施政重點之一。

就美國州政府大學經費分配機制觀之,為了提升大學品質水準及經費 分配效率,州政府早在1980 年代開始即試圖以各大學表現來分配經費。

目前各州政府推動的大學績效計畫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亦即績效報告、

績效預算及績效補助,所謂績效報告係將大學機構在各項績效指標上的表 現加以公開呈現,另績效預算與績效補助則是將機構表現進一步與政府經 費產生間接或直接的連結。英國則是少數幾個將大學教學與研究經費分開 計算的國家,自1993 年起,HEFCE 更依據撥款委員會對各大學研究品質 之評鑑結果來分配研究經費。

就我國而言,公立大學之經費來源目前仍以政府補助為最大宗,私立 大學則以學雜費收入為主。政府在對私立大學校院的經費獎補助上,係朝 逐年降低補助比例、提高獎助比例之方向邁進。截至2008 年度,補助與 獎助經費之比例各占30%與 70%,由此可知,各私立大學校院若欲爭取更 多政府經費,未來唯有朝提升學校辦學之績效表現著手。然值得注意者,

此種根據大學指標表現來決定經費多寡之方式,若指標涵蓋範疇不夠多 元、無法有效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則可能造成大學為獲取更多經費,而以 符應官方要求為目標,相對侷限學校多元發展。

二、經費計算公式之盛行

由於公式計算具有透明、合理且公平之特性,故許多先進國家目前仍 是採用公式計算方式來分配大學教學與研究經費。公式計算已發展成為可 以是一種基本需求補助,也可以是一種績效本位獎助,端視公式中是否具

備績效因素而定。易言之,若在獎助經費計算公式中引進績效因素,讓大 學表現參與撥款過程,即可說是一種績效本位的經費補助機制。

所謂將績效因素引進公式中,係指根據產出項目來分配教育資源,其 目的在於激勵大學提升產出水準,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且一般而言被視 為相較於以投入項目作為分配基礎的模式更具效率。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 許多州政府即發現,以在校生人數為基礎的傳統經費計算公式無法反映大 學辦學績效與各校歷史特色,遂將資源投入與學生單位成本等指標納入經 費計算公式中。目前英國政府對大學教學與研究經費雖是分開計算,但都 是透過公式來決定,教學經費之分配雖與學生人數等投入因素關連較高,

與學生表現等績效因素的關連較低,但英國政府也藉由教學卓越計畫來鼓 勵在教學方面有優秀表現之教師。相反地,研究經費之分配則是由學科類 型、研究數量與研究品質三者來決定。其中學科類型為固定因素,研究數 量與研究品質則與大學績效表現有關,亦即當大學研究人力愈多、研究評 鑑作業所獲評鑑等級愈高,則學校所能得到的研究經費將愈多。

另就台灣而言,政府分配給公立大學的經費分為基本需求補助與績效 本位獎助兩部分。前者為公立大學之基本運作需求經費,政府係依不同學 門精算學生單位成本後,再依單位成本補助公立大學學雜費以外的費用,

以確保校務運作基本需求;惟前述學生單位成本雖是透過公式精算,但與 績效因素較無關連。另就績效本位獎助觀之,係為競爭性質的獎助計畫,

雖是以大學在審查指標的整體表現決定獎助金額,但非由公式計算而得。

至於私立大學,政府係透過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來計算經費,

目前亦分為補助與獎助兩部分,由於指標項目繁多,故由學校本身及教育 部各處室提供與學校辦學成果有關之量化數據,高教司再代入公式計算得 出獎補助金額。值得一提者,在獎助經費之決定上,教育部已將最近年度 大學校務評鑑、系所評鑑結果,以及政府相關政策之執行成效等績效因素 納入經費計算公式中。

參、大學品質保證與政府競爭經費之連結

在社會大眾對績效責任的強調下,美英與我國政府皆出現將品質評估

在社會大眾對績效責任的強調下,美英與我國政府皆出現將品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