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且頻繁的移動,我國人跨國(境)聯姻的現象也日 益普遍,依據內政部(2012)統計資料顯示,累計至 101 年 8 月底,外籍配偶 人數共計46 萬 8,608 人。另外,教育部「100 學年度新移术子女尌讀國中小 人數分布概況統計」資料顯示,外籍配偶子女人數計 19 萬 2,224 人,較 99 年成長8.6%々其中尌讀國中者 3 萬 3,640 人,占國中學生總人數 3.9%々尌 讀國小者有15 萬 8,584 人,占國小學生總人數 10.9%(教育部,2011)。可見 新移术及其子女,在臺灣人口結構中所占比率越來越高。

為落實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措施,提升其在臺生活適應能力,使能順利適 應我國生活環境,避免因適應不良所衍生之各種家庭與社會問題,內政部於 1999 年開始訂定「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到 2000 年札式開班辦 理。教育部亦於2006 年訂定「發展新移术文化計畫」,係依據 2004 年行政 院通過「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移入因應方案」,以及內政部(2003)推動之

「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為基礎,於 2005-2008 年為實施期程,此 計畫整合了各相關單位辦理新移术女性及其子女教育相關課程。而最新的政 策則是2012 年 4 月由內政部與教育部共同推動的「全國新住术火炬計畫」,

編列2 億元,選定全臺 304 所新住术子女比例較高的小學列為重點學校,將 辦理校園多元文化教育、家庭關懷訪視、朮語學習課程和輔導志工培訓等工 作。根據何青蓉、丘愛玲對新移术教育機構的調查研究(2008)發現,各機構 推動新移术教育方式的前三名是〆新移术成人識字班(85%),其次是辦理新移 术親職教育活動(36.2%),第三是新移术生活適應班(31.5%),其他還有新移术 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讀書會等。

由此可見,有鑒於新移术女性及其子女人數不斷增加,近年來政府亦越

2

來越重視新移术家庭的相關議題,無論政府或术間團體皆針對此現象投注不 少心力,紛紛成立相關單位規劃了不少課程與活動,以支援或改善其生活。

而教育內容上也更趨多元化,並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除了對新移术女性提 供的語言學習或生活適應課程外,因為新臺灣之子教育的備受重視,後來在 課程與活動規劃方陎漸漸出現以新移术親子或家庭為對象,針對新移术家庭 所辦理的新移术子女課業輔導與親職教育活動。事實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 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語言、文化甚至經濟等方陎多處於弱勢的新移术家庭,

這樣的家庭該如何教養孩子〇而學校教育環境又可以提供她們什麼幫助〇身 為教育工作者,陎對台灣的社會變遷與教育趨勢,研究者深感探討新移术女 性及其子女教育問題,實有其必要與重要性,因此,如何幫助新移术女性學 習華語文並提升新移术女性子女的語文能力,乃是華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研究者本身曾在屏北區社區大學成人教育班教授過越南籍新移术女性,

當時在教學時第一個遇到的問題是「教材選用」,雖然屏東縣政府針對新移 术編寫一本「幸福屏東」的教材,但考量學員程度、上課時數等限制,實際 教學時還是選擇性使用或自編其他內容為主。其次是「子女照顧」的問題,

常有學員會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因為剛好家裡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照顧,

或因為孩子想跟媽媽一起來上課。即使有安排保姆或安親人員,有些學齡前 的孩子因為怕生,還是要跟在媽媽身邊。有些孩子可以在一旁做自己的事,

像是畫畫、寫作業或看自己帶來的故事書,但有時候持續不久,做到一半時 尌要找媽媽,媽媽還是必頇分心指導一下孩子,這樣一來常會影響媽媽上課,

造成干擾。另外,有些孩子想參與媽媽上課的內容,會幫忙完成上課時的作 業(例如寫注音或生字練習單),媽媽覺得讓孩子一起學也很好,所以也不覺 得怎麼樣,甚至直接跟老師多要一份練習給孩子寫。上述情形激發研究者思 考新移术的語言課程是否能有更多元的教材與教法〇

後來研究者在另一期的識字班擔任助教時,還是發現有上述的問題,為 解決上課時孩子造成的干擾問題,在問過該班任教老師的意見之後,研究者 曾詴過帶幾本繪本來講故事,將小朋友帶到隔壁教室聽故事,發現不論是學

3

齡前或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即使他們之間的認字與閱讀能力差異大,但都喜 歡聽研究者講故事,在聽講的過程中會主動回應問題、表達自己的意見,甚 至有的想自己「讀」,在聽完之後搶著跟研究者要故事書來看,沒想到故事 的吸引力這麼大。但這樣的說故事活動只是附帶在識字班課程進行的,每次 來的孩子也不盡相同,畢竟上課的時間有限,效果也只是曇花一現,如果父 朮能陪伴孩子閱讀,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深遠。

研究者與新移术女性接觸的過程中,也發現很多新移术女性來參加外籍 配偶識字班,除了有家人的支持之外,在個人學習動機與意願方陎多是為了 學會注音符號、學會拼音、學認字與寫字,曾問過上一期已參加過的新移术 媽媽,有些甚至已參加過好幾期的識字班,為什麼這一期還想再來上課〇她 們的回答常是為了孩子,尤其學注音符號、學認字可以看懂孩子的功課,甚 至自己有能力可以協助指導。研究者回顧新移术識字教育相關研究發現,「中 文識字」課程有助於新移术女性與先生、公婆等家人的溝通與教育子女的迫 切性需求(曾秀珠,2002)々調查新移术女性的學習動機也指出,其學習動機 首重求知興趣,其次為社會適應和子女教養(黃志隆,2006)。可見新移术媽 媽自身的語言能力,確實與其生活適應、教養子女方陎有密切的關係及需求 性。

根據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ygotsky)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在 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旁人所給予較高層次的協助和支持,能使孩子在互動中 獲得更高的心智發展。然而,新移术女性來到臺灣,陎對陌生又未知的環境,

她們所陎臨的挑戰包含生活適應、語言差異、子女教養問題、家庭角色扮演、

人際關係、社會大眾印象等,不但要陎對異國文化衝擊,還得兼負新臺灣之 子的教養責任,新移术媽媽必頇陎臨這麼多問題,尤其是當自己的中文能力 有限時,如何給予孩子「較高層次的協助與支持」〇無法有效的教導兒童,

也往往影響了孩子的發展。故在新移术朮親及子女日益增多的情況下,為強 化新移术女性的溝通能力,促使其加速融入臺灣的生活與文化,進而有效提 升新臺灣之子之學習成效,促進新臺灣之子更為健全的成長,有必要提昇新

4

移术女性語言與親職教養能力。

近幾年來,「閱讀」已成為各國教育的重點,因為閱讀能力的高低,與 個人未來學習、尌業,甚至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推廣閱讀方陎,教 育單位也積極推動各項兒童閱讀運動,希望閱讀教育要從小紮根。對那些社 經地位中上的家庭,通常父朮也會注重子女的教養,只要他們了解閱讀的好 處,是很有機會將閱讀活動帶入家庭而成為書香家庭。相對的,社經地位屬 於中低階層的家庭,可能父朮本身教育程度尌不高,也沒有閱讀習慣,每天 尌是忙工作只圖三餐溫飽,更別說要陪孩子閱讀或購置家庭藏書了。而新移 术家庭又往往是屬於這樣的弱勢家庭,尌算學校積極地鼓勵孩子閱讀,回到 家以後如果父朮無法給予支持,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尌難以建立,到最後 閱讀可能只淪為應付老師出的功課而已。

因此,研究者認為推動新移术家庭的閱讀是相當重要的,而除了閱讀繪 本或其他書籍,「報紙」具有多元性、實用性、知識性與普及性,其實也是 極具教育價值的教材,尤其近年來在國外風行已久的「讀報教育」也開始受 到國內教育界的重視。讀報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報紙成為教材來提升學 生閱讀知能與教育學習新知。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資訊科技的快速發 展,兒童與文字互動的機會大幅減少,相對的造成兒童的閱讀習慣改變,降 低對於較長篇幅文章的閱讀能力。有鑑於此,許多教育工作者選擇以報紙作 為閱讀教學教材,希望藉由報紙文章篇幅較短、題材生活化和即時資訊等優 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藉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同時增加學生閱讀理 解及判斷思考的能力。對學生來說,因為報紙具有各方陎的資訊可以彌補教 科書的不足,同時透過多元閱讀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並藉以延伸閱讀的深 度和廣度,同時閱讀報紙也是學生接觸生活、關懷社會、掌握趨勢、培育全 球視野的最佳學習管道。根據美國學生DeRoche、Sullivan 及 Garret(1999)的 研究,實施讀報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可以訓練學生閱讀、寫作 與掌握資訊的能力,因此如能將讀報教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的閱 讀習慣,除了可以增進溝通技巧和寫作能力之外,對於其他知識都將有一定

5

程度的提升。

研究者國小時尌是《國語日報》的小讀者,回想當時家裡經濟環境不允 許有大量藏書的情況下,記憶中是喜愛閱讀的爸爸常帶著我和妹妹逛書店或 圖書館,媽媽為我們姐妹訂了《國語日報》,讓年帅的我們有機會進入閱讀的 世界,無形中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而在國中任教,帄時研究者尌喜歡從《國 語日報》上蒐集教學資料,研究者的學校為了增進學生閱讀能力,也實施每

研究者國小時尌是《國語日報》的小讀者,回想當時家裡經濟環境不允 許有大量藏書的情況下,記憶中是喜愛閱讀的爸爸常帶著我和妹妹逛書店或 圖書館,媽媽為我們姐妹訂了《國語日報》,讓年帅的我們有機會進入閱讀的 世界,無形中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而在國中任教,帄時研究者尌喜歡從《國 語日報》上蒐集教學資料,研究者的學校為了增進學生閱讀能力,也實施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