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資本主義精神下,主流經濟系統把「成長」這件事當成目標,公司最大的 義務被視為替股東謀取最高的福利,在不斷提高利潤、降低成本的同時,卻將

「成本外部化」,由社會來承擔不公義的後果,例如公司在生產產品時,將負 擔汙染副產物的成本轉嫁給社區居民,如汙染地下水、讓社區暴露在致癌物質 中或汙染空氣等(Leonard, 2010; 吳恬綾譯, 2010)。又如,2011 年在台灣引起軒 然大波的食品塑化劑事件,不肖廠商為了降低成本,以價格便宜的塑化劑違法 取代成本較高的天然起雲劑,不但食品相關產業受到重創、無數家企業品牌聲 譽蒙羞受損,並引起社會大眾的恐慌與撻伐聲浪,甚至以拒買行動表達強烈的 抵制態度、以購買行為支持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

除了當今消費者十分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CSR)的概念與實務發展在近年來已成為一門企業永續 經營的顯學。究其緣由或可回溯於 1990 年代開始的反全球化聲浪,特別是由於 某些企業不合理的發展對世界安全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威脅,讓企業領袖、政 治人物與國際組織開始正視全球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所可能帶來的不平等現象 以及這些不平等所將造成的後果,並期待企業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莫立冬, 2006)。意即,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為企業除了追求股東(stockholders)的最大利益 外,還必須同時兼顧到其他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權益,包括員工、消費者、

供應商、社區與環境等(林宜諄, 2008)。

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落實,可依利害關係人對象區分成內部企業社 會責任活動(internal CSR)及外部企業社會責任活動(external CSR):前者包含促進 職場健康和員工福利,如促進員工身心健康、兩性平等就業、建構安全及友善 職場環境等;後者則包含以外部利害關係人為對象的各式慈善活動(Kim et a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2010)。舉例而言,在社會參與方面,公益活動、人文關懷、體育休閒、志工服 務、關懷弱勢、環境保育等皆屬企業常見之投入範疇。社會公益雖然不是企業 社會責任的全部,卻是企業彰顯形象最直接可見的領域,消費者、投資人、企 業合作夥伴最可以理解、參與,甚至合作的企業責任範疇(錢為家, 2009),因此,

多數企業重視外部社會責任活動的程度遠勝於對內部員工作企業社會責任的溝 通,根據 Bhattacharya et al.(2008)的研究,90%的員工受訪者同意企業善盡企業 社會責任是重要的,但僅 50%的受訪者回答對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有清楚、全 面的了解。而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中,大部分學者仍聚焦於企業社會責 任活動對企業的財務績效或消費者的反應上,在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對內部利害 關係人(員工)影響的相關研究仍是常被忽略的(Larson et al., 2008)。

Rupp et al.(2006)指出,有別於一般組織外部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如消費者、

投資人等,由於員工為組織內部成員(insider)的一份子,會試圖尋求管道、方法 來認同公司,而員工對公司企業社會責任作為認知會進一步影響其工作上的情 緒、態度和行為。故本研究認為,對於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與作為,身為內部 觀察者的員工身分具有研究上的特殊性,不僅較外部利害關係人更接近公司核 心,能更真切地反映出其對該公司的看法,同時亦有機會參與公司的企業社會 責任政策制定與活動,如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鼓勵員工加入公司及相關組織發起 的公益活動、或從事企業志工活動。不少企業配合公司的產品與特色,推動以 公益為主題的行銷活動或員工福利活動等,直接或間接鼓勵員工參與志工活 動,有些企業甚至允許員工利用上班時間投入志工服務(林宜諄, 2008)。在台灣,

以遠見及天下雜誌於 2010 年所票選出的獲獎企業為例,如匯豐銀行發給每位員 工「志工愛心護照」,除介紹與公司合作的公益團體、每種服務型態、獎勵辦法、

年度志工獎得主心得等,還有參與活動時數的集點蓋章處,鼓勵員工響應。信 義房屋的「社區一家贊助計畫」,幫助社區實現它們對家與社區的夢想與承諾,

同時信義房屋的員工更組成了信義志工團隊,以實際行動參與社區改造工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又如英特爾(Intel)在台灣著力於深耕教育及參與環保活動,號召員工參與荒野保 護協會所舉辦的淨灘活動,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台灣的企 業對於企業志工的發展也不遺餘力,作為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成果展現。

Gilly & Wolfinbarger(1998)提出,員工可以從組織提供之媒體、公開管道所 營造的企業形象以及訊息形成知覺外部聲望。而知覺外部聲望來自各式各樣的 資訊源,例如參照團體的觀點、口述的消息、宣傳、受控於公司的外在資訊,

或甚至是關於外部公眾如何知覺公司的內部溝通等(Smidts et al., 2001)。舉例而 言,當媒體披漏虐待勞工、報導環境與健康等議題時,員工認知到公司作為並 不符合公司的價值或威脅其心理性的需求,可能會因此對組織產生負面觀感;

反之,員工由外部利害關係人獲得正向的企業社會責任作為認知,將會產生一 定的榮譽感,更認同該組織,此時員工將會更願意去履行公司的使命與目標(Mael

& Ashforth, 1992; Smidts et al., 2001; Bartels et al., 2007)。

組織認同對員工、組織所帶來的影響甚鉅,會使組織成員與團體的命運有 休戚與共的感受、提升團體凝聚力、遵守團體規範、提升工作態度、工作表現,

進而增進組織的表現(Van Dick, 2001)。根據 Bhattacharya(2008)的研究指出,企 業的社會責任作為可藉由滿足員工的心理需求,員工將由對組織的認同進而產 生正向的內部結果,包含提升工作滿足、增加組織承諾,外部結果包含提升員 工的生產力與樂於幫助他人的行為等。而在 Larson et al.(2008)的研究中發現,企 業社會責任活動能增進銷售員工的績效表現。銷售人員的顧客導向行為會受到 企業社會責任認知上認同和銷售信心的影響,進而帶來正向的銷售成果。Wieseke et al.(2007)的研究亦證實,組織認同亦能增加員工顧客導向的工作態度,將顧客 利益置於首要信念。

除此之外,當員工親自參與企業志工活動亦會產生許多益處,企業志工方 案近年成為眾多新興的教育訓練方法之一,企業不但能藉志工方案訓練其工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相關的技能,如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等(Laabs, 1993;

Peterson, 2004b),同時影響員工的態度,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Stebbins, 1989)。

而 Peterson(2004c)的研究也支持此論點,參與企業志工的員工比未參與的員工對 組織有更高的組織承諾,他認為員工透過參與志工的經驗,能產生更高的道德 感、增加自尊心,並將參與的收穫與價值分享給其他組織成員。

綜上所述,員工的企業社會責任認知與企業志工的參與經驗,對員工的心 理需求和工作態度皆有正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不少研究亦指出,工作滿足、

組織承諾、顧客導向等工作態度為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的前項變數(Bateman & Organ, 1983; Williams & Anderson, 1991;

Podsakoff et al., 2000; George, 1990; Donavan et al., 2004),而組織公民行為意指員 工在組織中展現了超越組織正式工作對個人的要求。Organ(1988)認為任何組織 系統的設計均不可能完美無缺,若只依靠員工的角色內行為,很難有效達到組 織目標,必須仰賴員工主動表現某些角色要求以外的行為,以促進組織目標的 達成,進而為組織績效帶來正向的影響。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選定國內有履行社會責任之企業內部員工作為研究 對象,並期許能進一步了解其對任職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作為的認知與參與狀 況,除了驗證現有文獻、理論所探究的變數,如組織認同、工作滿足、組織承 諾、組織公民行為等之外,也欲探討目前國內學者鮮少討論員工對企業社會責 任相關的知覺外部聲望,即了解員工透過外界對於任職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議 題上的看法和評價,以間接方法建立起員工的組織形象,是否影響員工的組織 認同?當員工組織認同提高時,除了增進其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外,是否產生 外部性的訓練成果,如增加員工顧客導向的思維?期盼本研究能就員工觀點更 深入探究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對員工產生的諸多影響,當企業在落實社會責任 理念時,作為實務應用上的參考與貢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