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組織公民行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理論名稱 代表學者 理論主張 (Discrepancy

theory)

(1976) 與想得到之間的差距而定。如果「希望獲 得」與「實際獲得」之間沒有差距,員工 會感到滿足;差距越大越感到不滿足。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 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

組織認同與工作滿足的關係,Beggan(1992)的研究指出,根據認同理論,

工作成為員工展現自我的一部分,因此預期員工會因為自身的正向知覺與態 度,而增強工作滿足的感受。

此外,工作滿足屬於一種情緒狀態,本質上是一種態度,此種態度會導致 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發生(Organ & Ryan, 1995)。Wernimont(1972)也指出當員工 工作感到滿足時,會有自願與組織合作達成組織目標、提高對組織管理者的忠 誠度、表現出良好的紀律、當組織遇到困難時願意共體時艱、不會輕易離職、

對工作愈來愈有興趣、自動自發努力工作、並以能成為組織一份子為榮。上述 的員工行為皆會進而影響組織的績效,因此工作滿足是組織行為不可忽視的元 素。

第六節 組織公民行為 一、 組織公民行為的定義

關於組織公民行為的意涵,最早可追溯於 Barnard(1938)所提出的「願意合作」

(The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概念,他認為組織是每一個人願意合作並付出努力 所形成的合作團體,強調員工貢獻自發性的努力意願給合作體系,是一個合作 體系(cooperative system)不可或缺的要素。當個人自發與必要的貢獻越多,就越 能穩定正式組織的職權體系,因此成員的合作將有助於組織的成功(陳政邦, 2010)。

依據 Katz(1964)的研究指出,組織能夠運作良好,其成員應表現出下列三種 基本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1. 組織成員必須進入組織,並願意留任在組織內。

2. 組織成員必須遵從組織規範並履行其角色職務。

3. 組織成員必須以創新和自發性的行動來達到組織目標,即超越角色所規 定之行為。

Katz & Kahn (1978)將組織中的工作行為區分為角色內行為(in-role behavior) 與角色外行為(extra-role behavior),而對這種超越角色要求的組織行為統稱之為 組織公民行為,並給予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 定義:組織中角色規定以外的行為,是無條件、非直接或明顯被組織所獎酬,

並且能有效促進組織功能的行為。Bateman & Organ(1983)根據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認為員工與組織之間的交換關係建立於信任基礎上,組 織公民行為並未明確列於正式工作說明書中,但卻能使組織運作更為良好,包 括:

1. 幫助任務表現落後的同事 2. 沒有怨言的接受臨時性任務 3. 主動擔任位受指派的任務 4. 關心並提出對組織有益的建議

學者 William & Anderson(1991)進一步指出實證與概念上組織公民行為可 分為兩類:1. 朝向組織的組織公民行為(OCB-Organization, OCBO)。2. 朝向個 人的組織公民行為(OCB-Individuals, OCBI)。前者指員工以組織利益努力而表現 出來的行為;後者指員工願意在工作上藉由幫助同事而間接使組織獲利的行 為,如主動幫忙別人、關心同事等行為。

Konovsky & Pugh(1994)則認為,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員工的行為,這種行 為超越了職責的要求,它是自主裁量的,而且不在組織正式酬賞結構的範圍之 內。

國內學者林淑姬(1992)定義組織公民行為是為組織有益,並符合下列兩個 條件的員工行為:

1. 此種工作行為不包括在工作的基本要求內,員工可以自行決定,通常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些行為並非其主管可經由正式組織所能影響的。

2. 組織不會對這種行為給予財務上的報酬,但在制定新資或升遷決策時,

可能予以考慮,一般而言,此種行為與報酬間並無明顯的關係可循。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許道然(2001)歸結出組織公民行為的四個特性:

1. 組織公民行為以外顯的行為呈現:是行諸於外、可以客觀觀察的行為,

如熱心助人、參加非必要的會議、維持辦公環境整潔等。

2. 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外角色行為:通常不是組織工作說明書或其他正式 規章所規範的行為,它是自發性的、規範外的行為。

3. 組織公民行為是組織中正面的利社會行為:採取利社會行為的概念,指 在組織中能增進組織效能的外角色行為。

4. 組織公民行為不受組織獎懲制度規範:由於它是自發性的,比較瑣碎、

不易測量,因此難以納入組織中的誘因酬賞制度中(Smith et. Al., 1983)。此外組織公民行為並非來自於組織強制性的規範,因此員工若 未出現此行為,組織也不能對其處罰。

二、 組織公民行為的構面

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發展至今,一些學者分別提出許多不同的構面分類,茲 將就過去各研究者對組織公民行為的構面加以整理如表 2-6-1:

表 2-6-1 組織公民行為研究構面

構面數 學者(年代) 構面分類

單構面 Bateman & Organ(1983) 將組織公民行為視為一整體性的概 念。

雙構面

Smith, Organ & Near(1983) 利他行為(Altruism)

一般順從(Generalized compliance) Williams & Anderson(1991) 朝向組織之公民行為

朝向個人之公民行為 三構面 Podsakoff & Msckenzie(1994) 幫助性行為

公民道德(Civil virtue)

Lin, Farh & Earley(1997)

認同組織 的架構及 Podsakod et al.(1990)的問卷,發展出本土化的組織公民行為六構面量 表。隨後,林淑姬與 Farh、Early 兩人於 1997 年共同在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ly 發表林淑姬博士論文之精簡版,將六構面濃縮為五構面,分別是認同組 織、協助同事、盡職精神、人際和諧及保護組織資源。其中,「認同組織」、「協 助同事」、「盡職精神」分別與 Organ(1988)和 Podsakod et al.(1990)所提出的「公 民道德」、「利他主義」、「認真精神」構面相符合。差別在於以「人際和諧」和

「保護公司資源」取代原有的「運動家精神」和「事先知會」兩構面,突顯華 人社會所重視的人合觀念。本研究認為 Lin, Farh & Earley(1997)所提出的組織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民行為構面不但與西方學者對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相通,並符合台灣華人社會 的文化習性,因此作為本研究組織公民行為量表工具之用。其五構面之定義分 述如下表 2-6-2:

表 2-6-2 林淑姬之組織公民行為研究構面定義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 定義

認同組織

強調員工努力維護公司形象、積極參與有關活動及 公司會議、主動提出建設性的方案等對公司整體有 利的行為。

協助同事 員工在工作上樂意主動對同事、主管或顧客等特地

對象提供協助或解決與組織相關的問題與任務。

盡職精神 員工主動表現超出角色所規範的標準。

人際和諧 員工不會為了謀取個人權利與利益,而出現傷害他

人與組織的行為。

保護組織資源 員工不做私自濫用公司資源等行為。

資料來源:Lin, Farh & Earley(1997)

三、 組織公民行為的相關研究

在探討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中,組織公民行為對企業績效具有正面的影響效 果已被廣為接受(Bateman & Organ, 1983; Podsakoff & Mackenzie, 1994)。而在組 織公民行為的前因變項研究也相當多,其中可分為個人特性、任務特性、組織 特性及領導行為等四種前因變項類別(Podsakoff et al., 2000),最常被研究之前因 變項包含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及公平的認知,其次為領導、薪酬及工作特性等(闕 淑嫻, 2002)。

關於個人特性因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係,一直是早期學者研究的重 點。根據 Padsakoff et al.(2000)的 Meta-analysis 研究,彙整出員工態度相關的前 項變數與組織公民行為的相關性,包含工作滿足、認知公平、組織承諾、領導 者信任等。其他相關文獻整理如表 2-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表 2-6-3 組織公民行為的個人特性相關前因變項

研究者(年代) 前因變項

Bateman & Organ(1983) 工作滿足 O’ Reilly & Chatman(1986) 組織承諾

Williams & Anderson(1991) 工作滿足、組織承諾

Tansky(1993) 整體公平的知覺、工作滿足、組織承諾、監督 品質

Moorman, Niehoff &

Organ(1993)

角色內行為(中介)、程序公正、工作滿足、組 織承諾

Organ & Ryan(1995) 工作滿足、認知公平、組織承諾、領導者支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除此之外,學者 George(1990)指出具有顧客導向的員工,更有動力展現組織 公民行為、自發地協助同事,最終達到滿足顧客的目的。根據 Blau(1964)所提出 的社會交換理論內涵:當人們認為自身由他人獲取利益時,亦有義務必須要回 饋。顧客導向的員工會傾向在成功與顧客達成利益交換前,先進行有效的組織 內部交換(Donavan et al., 2004)。換言之,顧客導向的員工會願意自動幫助組織 內部成員,並提出建議以促進組織內部品質,進而提升顧客滿意度。因此,顧 客導向亦為組織公民行為的前因變項之一。

Inputs Process Internal Outcomes External Outcome

企業社會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