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討論雙北地區高中教師對於美國經濟教育協會之經濟教 育課綱中的重要性排序,本章分為四部分,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 節說明研究目的與架設,第三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則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現代社會透過分工與貿易形成跨越國境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受資本主義影 響,主權國家之間出現大量的生產、貿易與資本流動形成自由經濟市場。在自 由經濟市場下,個體以自願合作的方式加入市場經濟運作,但在將人類帶往共 同富裕的社會過程中,資本卻會朝向往擁有技術與資本的核心國家集中,形成 以貿易推動的世界體系(蔡政宏,2016)。全球化隨著人類的交流跨越國界,造成 跨越國界的全球連動,舉凡政治、經濟、文化、資訊都開始逐漸走向一致,國家 雖然仍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社會公民的角色重要性也隨著全球化逐漸 提升 (袁鶴齡,2007)。由經濟市場開始的貿易行為不斷發展並建構目前的全球 連動樣貌,並將影響未來主權國家間的國際互動,透過瞭解自由經濟市場變成 為了解全球化與國際運作的重要基礎。

隨著全球化的普及,世界透過資訊科技的方式形成共時性並逐漸消除空間 隔閡,除了導致傳統政治權力關係解構,也使世界間的關聯以社會網絡的方式 再次重整 (Beck, 1999)。權力關係解構後,乍看回到個人主導的樣貌,但實際上,

全球化反而將資本主義推到極致,權力不再集中於國家,而是落入具有龐大資 本的財閥手中。全球性的經濟體系讓世界1/5 的人口財富快速成長,剩下的人僅 能服膺於資本主義市場邏輯備受壓迫。財閥擁有權力後,為了鞏固並繼續發展

勢力便與國家結合,透過看似「自由化」的方式,將意識形態植入社會當中,透 過社會網絡控制社會的運作,也迫使社會一同承擔經濟風險 (Bauman,張君玫 譯,2001)。如何使公民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危機,我們勢必要透過公民教育改善 整體公民的素質,使公民具備權利意識、參與公共事務並負起社會責任。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需要做出決斷,凡是需要作出利益衡量選擇 的決策,都屬於經濟學的範疇,經濟學可謂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為了使民 眾具備經濟概念,在學校教育中加入經濟教育,培育學生對經濟生活的認識及 能力,並透過經濟推理做出合理的決策就成為經濟教育最核心的目標 (黃美筠,

1996)。西方經濟教育發展較早,其成果也對我國影響深遠,在我國發展經濟教 育的過程當中具有引導的作用。隨著時代變遷與教學研究資源的投入,我國不 斷修正與調整課綱,以達到培育學生正確經濟知識與經濟推理能力的目標。因 此,了解資本主義核心的經濟概念如何運作,才能正確認識全球化帶來的經濟 風險,並做出正確的決策,認識國際互動的運作;了解經濟學的概念也能幫助 身處全球化浪潮中的公民建立未來面對重大挑戰的能力。

貳、研究動機

經濟教育作為學校教育中認識全球化的重要環節,但研究者回憶求學階段,

就讀高中期間對於經濟學一籌莫展的回憶歷歷在目,我國經濟教育在高中課程 中以專章獨立教授時,學校現場的教師並不一定具備經濟專業能力能夠負擔此 專業課程,又或者,教師並不了解課程綱要的內容,無法設計適合學生能力的 課程。在95 暫綱修訂後,我國師資培育制度也因應經濟教育內容的增加進行課 程內容的修正,希望透過師資培育端的把關,使前線的教師具備引領學生建構 知識概念、設計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合宜課程與評量 (黃顯華、徐慧璇,2006)。

在師資培育的階段,我國的高中公民教師培訓要求師培學生必須修讀一定學分 的經濟學,其中包含了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以及貨幣銀行學的相關概念,

從教師的培育上把關,以建構具備基本經濟知識以及經濟推論的教學為目的,

培訓未來作為經濟教育授課的專業人士。但在大學階段學到的經濟學相關知識,

如何轉譯成課程設計是一大難題,研究者在進入教學現場時,大學端教授的經 濟教育知識偏向抽象理解與推演,對於國高中學生來說十分艱澀難懂,在教授 的過程中,也深感大學端的經濟教育偏向培養學者,必須要對經濟知識有完整 的把握,才能不斷地將經濟知識與生活經驗連結對照,也才能形成好的高中經 濟教育課程。因此,如何將抽象的經濟教育課程綱要與生活連結,除了教師節 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能力外,也需要提升現場教師對於經濟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

研究者從事高中教育工作時間尚短,在教學現場遇到的同事總是滿懷對教 育的熱情,也試著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嘗試教學設計,舉凡學思達、學習共同體、

分組合作學習、MAPS 教學法(Mind Mapping、Asking Questions、Presentation、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的縮寫)、議題探究式學習、焦點討論法(ORID)等等,希望 在教學設計上求新求變,透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達到適性揚才、自發 學習的學習成效。但在嘗試諸多方式後,學生在部分課程中仍有許多困惑,尤 其以高中公民第四冊的經濟學最常發生此種困惑。學生抱持著對經濟學的熱誠 研讀課程,在課程中學到了許多學理,卻苦無與生活連結的經驗或是應用的機 會。即使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增加許多體驗式課程或延伸教學也常礙於課程時數 與進度壓力,形成蜻蜓點水或是走馬看花的結果。綜觀高中經濟學的各個章節 可以發現,我國高中經濟教育在必修課程中以專冊教授經濟學概念,包含個體 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的基本觀念,選修課程中延伸教授更多總體經濟學與貨幣 銀行理論的課程內容。但對於學生來說,在考試取向的學校體制與社會氛圍下,

為了快速獲得分數,經濟學課程常淪為與數學計算相關的技術訓練,經濟學的 知識也變成斷裂的節點,沒有理論的支撐。在缺乏體驗與系統性的理解整理下,

學生無法把經濟學概念與實際生活狀況連結,更遑論將經濟推理與經濟知識應

除學生學習與應用上的障礙,研究者在學校中也發現,學校中的同事對於 經濟學教授偏好也略有不同。在課程設計與教材編纂中,有許多同事曾給予我 幫助,部分同事認為在個體經濟學的概念中,以模型建構和計算為要,常會出 現大量的數學計算與推論;部分同事則認為,應以建構學生的經濟知識為主,

於是在講授中偏向以經濟史的方式建構經濟發展脈絡;又有部分同事認為,因 應國際化的時代,經濟教育應該多與國際接軌,因此在課程中多以國際貿易與 全球化互動作為教授的方向;而更多的同事則是在經濟知識、經濟推論與課程 進度當中捉襟見肘。過去使用同一份課綱的狀況下,每位教師都會有其教授的 脈絡與習慣,但面對全新的十二年國教課綱,現場教師多半認為負擔不減反增,

尤其是新課綱強調在高中階段總體經濟的概念需要加深加廣,使得現場教師必 須打亂過去的教學脈絡,重新建構課程體系。由於課綱僅能提供教師做為課程 設計目標的參考,無法建構課程真正的架構,也因此,研究者希望在撰寫本文 的過程中,了解現場教師對於經濟教育課綱的偏好,做為現場教師建構與設計 經濟教育課程的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下,專業分工與知識經濟已經成為趨勢,也使經濟教育成為 現今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相較於世界各國,經濟教育在我國發展時 間較短,也諸多參考國外經濟教育經驗。因此,為確切瞭解經濟教育的意涵,本 研究擬借鏡發展較完整且全面的美國經濟教育作為參考,以了解經濟教育應具 備的實質內涵。美國於1949 年成立「國家經濟教育聯合會」作為研究及發展經 濟教育的組織,並提出「美國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表」作為引導經濟教育 課程設計與教學的指引。隨著時代推移,該組織於1993 年改組為「美國經濟教 育協會」,並重新制定了經濟教育課綱,並於配合美國政府發布之「2000 年美國 教育目標法案」與其他相關部會及組織合作,制定「非強迫性的經濟學國家內 容標準(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VNCSE)」,其內容相 比過去之教學概念架構表更加明確,除涵蓋經濟學原理與主張外,也將學習階

段切分為學習標準、能力指標與課程指引等,使教學現場教之在課程設計時,

參考此課綱及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經濟教育重點。美國經濟教育協會不僅資源豐 富、發展悠久、長期進行經濟教育研究,也在美國推動經濟教育進入學校課程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為美國經濟教育學校課程設立標準,隨著時間更迭也 不斷修正相關內容以符合授課需求。因此,在我國經濟教育課程之經濟專業概 念與課程設計,或可借鑒發展悠久且完整之美國經濟教育協會課綱,以利相關 課程設計。

綜合上述,在全球化的推動下,未來學生須要與世界更加緊密的結合並了 解全球運作的脈動,也因此,掌握經濟知識與經濟推理的能力,勢必是未來教 育的重要核心概念。隨著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即將上路,前端教學現場教師必須

綜合上述,在全球化的推動下,未來學生須要與世界更加緊密的結合並了 解全球運作的脈動,也因此,掌握經濟知識與經濟推理的能力,勢必是未來教 育的重要核心概念。隨著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即將上路,前端教學現場教師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