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經濟教育的內涵

經濟學係指研究人類進行的經濟選擇行為的社會科學,並透過社會科學方 法研究人的行為如何影響社會運作(張清溪、許嘉棟、張鶯釧、吳聰敏,2016)。

人類進行經濟選擇行為的原因在於資源具有稀缺性,而人類的慾望卻是無窮的,

為了使資源達到有效的分配與應用以滿足慾望,進行選擇行為的經濟決策即成 為經濟學研究核心目標。

經濟學觀察的經濟行為起源於個人在生活當中各種抉擇與判斷,當個人在 生活中進行各種抉擇時,正是在考量如何對有限資源進行有效分配與應用,透 過抉擇配置資源運用來滿足個人生活與達成的目的,也因此,經濟決策的應用 起源於個人生活,使用的範圍不僅止於學術探究而常見於個人生活當中。為使 民眾在面臨複雜問題時能進行抉擇,經濟知識與推理能力的訓練必不可少。我 國學者黃美筠(2002)認為,經濟教育對於公民教育與社會教育不可或缺,並能成 為公民在生活中思考與推理行為決策時的依據。由於資本主義的普及以及消費 行為的頻繁發生,公民早在就學階段就已與經濟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及早落 實經濟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的趨勢,也彰顯經濟教育在培育現代公民成為不可 或缺的一環。

經濟教育的目標除了使學生釐清經濟學相關概念,也希望能使學生具備將 經濟知識、推理與抉擇能力應用在生活中的能力 (黃美筠,黃劍華,1999)。據 此可知,經濟教育的核心在於經濟學概念、經濟推理運作以及連結生活的能力。

以下研究者將試圖歸納國內外學者對經濟教育內涵的定義,以釐清經濟教育的 功能與目標,並概述我國經濟教育實施現況,用以思考我國經濟教育發展的可 能。

壹、國內外學者對經濟教育內涵的定義

經濟學的核心在於人類經濟行為的運作,常見於生活中的各種抉擇,可以 說是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據此,國內外各國無不重視將經濟教育融 入學校教育課程當中,透過設立獨立學科或相關課程教授經濟知識,以培養公 民具有相關的經濟常識與推理能力。

國內外學者對於經濟教育的定義略有不同。Banaszak (1982)認為,經濟教育 的目標在於使學生以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做出合理決策,並具備客觀分析經濟問 題的能力。Saunders (1984)則認為,經濟教育能使學生透過了解經濟學知識做出 理性判斷而成為有效率的決策者,並在進入社會後呈了解身為公民應負起的社 會責任。黃美筠 (1996)在探究美國經濟教育發展時,定義經濟教育應為教導學 生經濟概念知識和應用經濟推理進行經濟選擇,使學生能合理分析經濟問題並 且做出理性思考後的經濟抉擇,已成為具有國際觀、社會責任感以及積極參與 公共事務的公民。王若文 (1993)認為,經濟教育是教導學生理解經濟概念並能 對經濟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及選擇,使之成為經濟知識分子的一環。溫明忠 (1999)則認為,經濟教育有別於單獨教授經濟學知識,必須根據學生對經濟概念 理解的發展狀況採取合適的教材教法,以利學生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問題,

使學生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並且參與公共事務。林麗婷、黃美筠 (2014)則認

為,經濟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個人成為能做出良好經濟決策的能力,使每個公 民皆能理性面對並且做出明智決定,以處理人生中的經濟問題。

統整上述學者定義,經濟教育應同時具備教導經濟知識與應用經濟推理與 生活的能力以解決不同階段面臨的經濟問題,培養具有社會參與行動的公民。

據此,研究者將界定經濟教育為「透過教育培養學生具備經濟知識與推理能力,

使其能對面臨的經濟問題做出理性合宜抉擇、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貳、經濟教育的目標

經濟教育的目標在學者研究中略有歧異,以目標而言可分為增進效益及建 構公民意識兩類。部分學者認為經濟教育應以傳遞正確的經濟知識為目標,以 使學生能以正確的經濟知識面對經濟問題並做出理性判斷,提升個人以及社會 效益。與此同時,部分學者亦認為,除傳遞正確經濟經濟知識外,擁有正確經濟 知識的學生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判斷與抉擇,也了解自己應該為社會整 體付出相當的責任,成為有責任意識的公民。據此,以下分別討論兩種不同類 型功能與目標的立論:

一、經濟教育目的在於增進效益

個人在生活中的決策會運用經濟推論,以滿足在社會中扮演的消費者、工 作者、投資者或企業家角色,並做出與角色身分相符的經濟決策。又由於社會 是由社會中的個人組成,社會效益也就是社會中個體產出的效益延伸,當個人 在社會中做出決策獲得的效益,也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總體效益。若民眾具備 經濟知識,即能夠做出有效率的理性經濟決策提升個人效益,並進一步提升社 會總體效益。據此,為了有效提升經濟知識,也應將經濟教育融入到普及性的 學校教育當中。

此一概念在美國經濟教育全國特別委員會(National Task Force on Economic Education,NTFEE)於 1961 的報告中亦有提及,該組織認為,為了培養民眾經濟 知識與有效決策的能力,在中等學校當中實施經濟教育是最佳場所。由於多數 人在生活中較難接觸具備專業的經濟知識與經濟教學,中等學校的經濟教育也 常成為多數人學習經濟概念的單一領域(黃美筠,1998)。為了使經濟概念有效傳 遞,學校內的經濟教育也需透過不斷改善教材、教法及內容才能符合學生的學 習經驗與實際的生活狀況,與此同時,透過學校中的經濟教育也使學生擁有經 濟推理與判斷的能力用以解決各種類型的經濟問題 (Walstad, 2001)。據此,經濟 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個人效益,也能提升社會整體效益。

二、經濟教育的功能與目的在於建構公民意識

在全球化的時代下,世界變動遠比學校教育中能夠預測的快速,為了使學 生在離開學校後也能變對快速變動的世界,應以提供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法為目 標。全球化透過貿易與交流打破過去國與國之間的屏障,並以各種傳播媒介的 方式將資訊快速傳遞,建構打破時空關係的交流活動。也因此,全球化使世界 透過資訊科技的方式形成共時性,消除空間隔閡,導致傳統國與國間的權力關 係解構,並以社會網絡的方式再次重整成全新的世界樣貌。在國與國間權力關 係解構後,乍看世界回到由個人主體主導的樣貌,但實際上,全球化反而將資 本主義推到極致,權力不再透過統治力量集中於國家,而是透過經濟貿易落入 具有龐大資本的財閥手中。時至今日,全球性的經濟體系由財閥與資本家主導,

許多跨國企業甚至能夠主導國家政治甚至影響國際政治的運作。在這樣由經濟 推動的世界下,個體若不具有對於全球化與宏觀經濟的認知,便會在這經濟全 球化的時代中處於劣勢,形成經濟難民 (Ikenberry, 2007)。

近代全球經濟環境透過全球化連動,除了帶來國際分工與自由市場貿易外,

也同時導致全球風險連動,當一國經濟風險爆發時,即會透過全球化影響全球

經濟局勢的變遷。舉凡 1929 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1953 年的美國經濟危機、

1970 年代的美元危機、1980 年代的石油危機、拉丁美洲在務危機、1990 年的日 本資產泡沫化、亞洲金融風暴及2007 年的金融海嘯等,都展現經濟全球化下的 風險連動狀態。公民必須了解,在全球連動的國際社會中,只著眼在個人或是 一國的運作狀態是不足的,為了使學生能面對快速變動的世界,了解國際社會 的運作,是必須要由影響最大的經濟著手。而經濟教育,正能夠提供分析與理 解世界狀快的經濟知識與經濟推理,並能夠幫助學生以經濟學的角度衡量並判 斷事物。經濟教育能訓練學生邏輯推理與分析思辨能力,與社會學科與公民教 育中強調的公民素養不謀而合,也因此,經濟教育屬於社會學科公民教育中不 可或缺的一環 (黃美筠,1998)。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專業分工概念的興起以及知識經濟的重要性提升,

在學校教育中的課程專業度也逐漸提升,為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達到有效學習 知識與情意技能培養,我國對於教師的專業要求也逐漸提升 (黃顯華、徐慧璇,

2006)。所謂專業,是指受過特定訓練後,能夠應用專門知識、技能及敬業精神,

並能以此執行職務。為了使教育人才專業化,我國長久以來採取師資培育認證 的制度,以培育具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的合適教育工作者。為培育 適合進行公民教育之人才,我國也在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師資培育課程中增 設相關的經濟專業科目,以使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能 (張 明偉,2011)。

簡言之,經濟教育在國內外皆被認為是重要的學校課程內容,惟相關經濟 教育在國外早已蓬勃發展,而台灣地區則較晚起步,尤其以我國高中階段而言,

直到在2005 年公布之 95 暫綱中奠定經濟課程為專章授課。由於經濟教育具備 高專業性,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適當引導,我國也在高中公民教師師資 培育課程中納入經濟教育的專業科目,以培育相關知能。為因應社會變遷,教

的九年延長至十二年,使國民能獲得更全面的知識。根據本文研究之目的,研

的九年延長至十二年,使國民能獲得更全面的知識。根據本文研究之目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