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對人際互動關係和社會支持 之研究」,深入了解網路成癮學生其背景及網路成癮傾向與人際互動關係和社 會支持的影響。本章透過研究背景與動機的闡述,說明研究目的的重要性,

及提出研究問題呈現本研究之主題。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 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解釋,第五節 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 1960 年代網際網路問世迄今不過幾世紀,人類的生活方式因網際網路 的出現變得更加便利及迅速,知識的獲取方式也有了革新及突破。隨著資訊 科技不斷的推陳出新,寬頻上網至光纖上網,家用網路到行動上網的出現,

人們的生活幾乎無法離開網路。

而我國網際網路發展始於 1991 年,教育部電算中心以 64Kbps 數據專線 將台灣學術網路(TANet)連結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 JVNCNET,台灣正式 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員。自 1997 年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1998 年的 資訊教育擴大內需方案,到 2001 年的「資訊教育總藍圖」,中小學的電腦和 網路設備已開始建置。而在 2003 年開始施行九年一貫課程,將資訊教育列為 六大議題之一,資訊教育自此正式由國中延伸至國小(教育部,2008)。由於 教育部及各地縣市教育局持續推展資訊教育的努力,各縣市政府亦配合建置 完善的資訊環境,目前國小高年級學生普遍都具備上網能力(楊易蕙,2005)。

根據 2014 年,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在 4 月份所公布的統計數據得 知,網路的使用人口已達到 1,798 萬人,佔總人口數 77.1%。其中未滿 12 歲 曾上網的人數為 153 萬人,比例已達六成以上。而全國家庭可上網比例高達 84.8%。

綜上所述,當學生具備基礎資訊能力能夠上網,而其生活環境也能提供 上網所需的工具及網路寬頻時,上網不再遙不可及。浩瀚網路世界散發出一

2

股吸引人的魔力,網路的功能五花八門,網路的知識形形色色。除了最基本 的搜尋資料、收發電子郵件和瀏覽網頁;更吸引國小學童的是聲光效果十足 的網路遊戲,能夠即時聊天談心的通訊軟體,隨時隨地臉書打卡。透過電腦,

在虛擬世界中扮演特定角色闖關冒險,與遊戲中的其他玩家一同合作或是相 互競爭。網路聊天室與網友天南地北的聊天抒發情緒,或是在放學後與交心 好友透過通訊軟體繼續在學校未聊完的話題,當然討論功課也是可能話題之 ㄧ。近年來網路社群的興起,打卡傳照片能夠隨時隨地記錄生活大小事,透 過瀏覽臉書動態關心親朋好友,已成了上網後的必備動作(王文玲,2010;

江佩縈,2009;鍾佩育,2009)。

當這些行為變成了習慣,慢慢佔據了學生大多數時間。學生本應以學習 為主,然而其心思已不在課業上,仍停留在虛擬網路世界中。以研究者本身 任教的國小為例,由於學校並無禁止學生攜帶智慧型手機至學校,僅限制學 生不得於課堂上使用。但學生在下課時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當鐘聲一打 上課雖坐在教室聽著老師上課,但心裡仍想著剛剛臉書上、聊天室中及遊戲 裡的內容。學齡中的孩子不若成年人,缺乏自制能力及時間控管概念,停留 在網路世界中的時間越長也越容易沉迷其中,以致「網路成癮」(邱孟緘,

2014)。

在 2010 年教育部調查資料顯示國小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童,網路成癮高危 險群,佔 20.40%,也就是說每 5 個四~六年級學童,就有 1 個可能會發展成 網路成癮。且隨著學制的增加,網路成癮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教育部資 訊及教育科技司,2010)。目前多數研究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者與學 業成就有負相關性存在,意即網路成癮度較高者其學業成就較低,反之則較 高(江佩縈,2009;林欣玫,2008;林璟薰,2010;邱孟緘,2014;陳秀莉,

2014;黃千慧,2012;黃雅韻,2013;楊碧華,2008)。網路成癮除了能夠反 映學生在課業學習上之外,其人際互動關係也是值得探究之議題。國小學童 生活重心多以學校及家庭為主,學校生活除了課業學習之外,與同儕之間的 相處也是學校教育目的之一。和同學朋友之間互動相處免不了討論網路世界

3

中的議題或相關資訊,討論主題取決於學生使用網路行為,不同背景學生討 論主題也有所差異,男同學討論主要以網路遊戲為主;女同學則以網路社群 使用為主,而男女同學皆有使用網路聊天軟體之習慣(王宜寧,2005;吳正 飛,2009;吳啟豪,2013;沈福財,2011;林欣玫,2008;林震亞,2013;

林璟薰,2010;曾家寶,2008)。

因此透過網路溝通已成了人際互動關係互動的重要模式,對於即將進入 青春期的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來源主要為家人、教師、同學及朋友(林 慧貞,2008)。透過網路聊天軟體,當學生遇到壓力或困境時可以迅速地得到 社會支持回饋,且隨時隨地只要擁有網路及上網的工具。但一體兩面,使用 得當能從中獲取有益資訊,正向社會支持,相反的如無法篩選適合的資訊或 是接收到錯誤的回饋很有可能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及無法彌補的憾事。

以研究者自身在服務學校處理學生經驗為例,曾在學校發生學生在放學後網 路線上聊天時只因口角導致一言不合,隔日竟攜帶工具並找人到校準備談判,

所幸校方處置得當並未釀成衝突。

利用網路作為工具來溝通或是拓展人際關係原為好事,但過度沉迷網路 世界中虛擬情境,錯誤的將網路世界投射至現實世界中;或是從網路上得到 的社會支持無法有效解決學童所面臨之壓力或困境。以上皆有可能對學童未 來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取自網路錯誤偏差的價值觀也不利學童日後人格 發展,更甚者日後衍生社會問題影響甚鉅(江佩縈,2009)。因此本研究目的 亟欲了解現今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人際互動關係、社會支持之現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