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界定標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主要在探討本研究有關主題之理論,再對於國內、外學者所發表 之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瞭解,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界 定標準;第二節網路成癮的成因;第三節網路成癮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影響;

第四節是網路成癮與人際互動關係;第五節為網路成癮與社會支持。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界定標準

一、 網路成癮之定義

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DA)一詞最早是 Goldberg 在 1996 年提出網路成癮症為一種行為成癮,形容網路成癮的症狀是「因網路使用過 度而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生心理功能上的減弱」。

Young(1996)則認為網路成癮者的典型行為,不同於病態性賭博之屬於 化學物質成癮,認為網路成癮屬於一種衝動-控制失常之行為(impulse-

control disorder),進而影響在學習、社交、工作及經濟上出現混亂的現象,

與病態性賭博較接近。因此,稱此現象為「病態性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其定義為過度、有問題、適應不良的網路使用行為,以較 為中性、不帶有價值判斷的用詞,來討論網路成癮者過度的使用行為(楊正 誠,2003)。

而我國學者周榮及周倩根據國際衛生組織對成癮的定義上稍作修改後,

定義「網路成癮」為「重複的對於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 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慾望。同時並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 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有一種心 理與生理上的依賴」(周榮、周倩,1997)。

Griffiths(1998)歸納科技成癮(電腦成癮、電玩成癮、電視成癮)的相 關研究,將網路成癮歸納屬於科技成癮的一種。科技成癮是一種包含人機互 動(Human-machine interaction)、而無關物質的行為性成癮,對使用者具有

9

特定的誘因和增強效果,進而對上網者產生心理或生理上的依賴,並且對上 網者的生活產生影響,甚至將上網視為生活最重要的活動。因此科技成癮可 視為一種行為性成癮。

陳淑惠(1999)則綜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與臨床個案的觀察,將網

路成癮的症狀(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區分為網路成癮耐受性、網路 成癮戒斷症狀、強迫上網症狀、時間管理問題與人際健康問題五類,著重在 心理層面探討,而其所發展出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為現今國內最為 完整的網路成癮測量量表。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在 1997 年承 認網路成癮現象且有研究之價值。指出形成網路成癮是因為過度使用網路,

對網路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並且持續增加上網的時間,無法克制使用網 路的衝動,並且伴隨著耐受性(Tolerance)、克制(abstinence)、戒斷(withdrawal)

等現象,而產生類似酒精成癮、藥物成癮或病態性賭博等的上癮行為。可惜

10

的行為」,也有學者認為網路成癮屬科技成癮類似電玩成癮。而成癮的症狀 與病態賭博犯罪為類似,國內外研究者皆認為網路成癮者皆有因過度因使用 網路之行為而影響其正常生活的共通點。本研究在網路成癮定義採陳淑惠

(1999)並以陳淑惠等人(2003)所編製「網路成癮量表」為施測工具。

二、 網路成癮界定標準

首先提出網路成癮的界定標準是精神科醫師 Goldberg(1996)依據 DSM-IV 在物質濫用行為診斷的標準對「網路沉迷失調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定義七點判定準則。若網路使用者的行為符合下列敘述其 中三項症狀以上,且症狀表現長達十二個月以上,即符合網路成癮之判定(江 佩縈,2009;陳秀莉,2014;楊正誠,2003;劉文尚,2004)。

(一)耐受性(tolerance):希望增加上網的時間以求得滿足,如果繼續 以相同的時間上網,所獲得的滿足感會有遞減效應(diminished effect)。

(二)戒斷(withdrawal):停止或減少重度的網路使用,而導致持續發 生不安現象、焦慮、不時地想像網路此刻正發生何事、對網路存有 某種的幻想與夢境的現象、自覺或不自覺地手指打字動作;因為以 上的情形而導致在社交、工作或生活上其他重要性功能運作上的損 害;經由再度的使用網路,則可逐漸舒緩或是避免上述的徵狀出 現。

(三)上網時間與頻率會越來越超出原先的預期。

(四)強迫行為:產生想去停止或控制網路使用的念頭,但最後卻失敗。

(五)會花很多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例如在網路上購物、網路遊戲、

下載檔案及網路社群活動等)。

(六) 排擠其他活動:因為網路的使用而減少生活中其他重要的社交、

工作或娛樂休閒活動,最後可能會放棄那些活動。

(七)既使自我發現這種因為網路的使用,而造成各種持續性重複出現在

11

生理、心理、社交及工作上的問題(諸如睡眠減少、婚姻遭挫、與 人疏離、遲到或對生活周遭事物不再感興趣等),依然無法克制自 己使用網路。

Goldberg(1996)所提出的網路成癮界定標準開啟此議題之先河,並且在 網路上成立「網路成癮支持團體」,使得社會各界在發展網路科技時同時重 視到此問題的存在,並且重視網路成癮的影響。

Young 的病態性網路使用界定標準則是在 1996 年根據 DSM-IV 的病態性 賭博(pathological gambling)之診斷標準修訂,八項標準中達到五項即為網 路成癮者,其診斷標準如下:

(一) 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其他活動,並且在離開網路之後仍 然持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二) 我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網路上才能得到滿足。

(三) 我曾經努力嘗試過多次想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是並沒有成 功。

(四) 當我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行為,我會感到沮喪、心情低落或 是脾氣暴躁等負面情緒。

(五) 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計的還要長。

(六) 我會為了使用網際網路而冒著重要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 會喪失的危險。

(七)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使用網際網路的程度。

(八)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者舒緩一些情緒,例如無助、罪惡感、焦 慮或沮喪。

雖然 Goldberg 是第一位提出網路成癮界定標準者,但 Young 卻是第一位 對網路成癮進行完整研究並撰寫成論文發表者,之後網路成癮相關研究也開 始受到重視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

國內學者陳淑惠(1999)綜合網路成癮診斷標準以及臨床個案的觀察,

依循傳統成癮症的診斷概念模式,著重在心理層面的原則,編製「陳氏中文

12

網路成癮量表(CIAS)」,將網路成癮的評估模式分為二個面向五大因素來 界定網路成癮的現象:

(一)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1. 耐受性(Tolerance):指隨著網路使用的經驗程度增加,原先上網 所得到的樂趣與滿足感,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是更長的上網 時間,才能得到與原先相當程度的滿足。

2. 戒斷症狀(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當網路使用者被迫 離開電腦或不能使用網路時,易出現挫敗、沮喪的情緒反應,諸如 出現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

坐立不安等反應。

3. 強迫性(compulsive internet use):是一種難以克制的上網渴望與衝 動。在想到或看見電腦時,會有想上網的慾望與衝動;上網後便難 以擺脫使用電腦;精神會因為使用電腦或上網而興奮;渴望有更多 的時間上網。

(二)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1. 人際與健康問題: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與家人朋友疏遠;

耽誤工作或學業;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身體出現不適反 應,例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酸痛、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與腸 胃不適問題等。

2. 時間管理問題:使用者花費過多時間在網路上,進而影響睡眠時間和 三餐飲食不正常,原有的規律生活作息全被打亂。

陳氏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是第一個我國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也是 國內外網路成癮研究領域中,編製及信效度較為嚴謹的量表,因為該學者採 用傳統成癮症診斷模式,並側重其心理行為層面的原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