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小輔導在近幾年來逐漸受到教育當局及家長之重視,不論是甄選制度,或 是工作內容都出現不少變革,但也因為社會結構急速變遷,學生問題種類漸趨複 雜(王麗斐,2002),讓校園輔導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

而身為輔導工作主力的輔導教師,所面對的不只是實務工作的困境,還有輔 導倫理的考驗。在實務工作的困境上,吳貞慧(2011)整理國內學者近 10 年對 輔導困境的觀點,指出輔導教師人力不足、法令未規範輔導人員之專業知能、以 及輔導教師須兼負教學工作等三個問題最為明顯。而在輔導倫理的挑戰上,輔導 教師與諮商人員相似,但又因其服務對象及學校場域之特性,又有一些獨特的倫 理議題。洪莉竹(2008)分析國內學校輔導倫理的相關研究,指出輔導人員常涉 及的倫理問題,包括:學生之權益、家長之監護權、知後同意權、資料保管、與 教職同仁合作、非諮商之額外工作等。其中,國小輔導教師因為輔導之對象多為 未成年之學生,故又以保密責任和家長監護權最為大宗(Bodenhorn, 2005)。 將兩者之現況互相參照,並參照導專業倫理守則,可以發現,學校輔導實務 面的困境中隱含著專業責任、雙重關係的倫理議題,而對學生個案的倫理挑戰則 包含保密、當事人權利、家長監護權及機構考量等議題,除了法規、制度、設施 等環境結構面亟需改善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輔導教師在倫理困境上的作為。

研究者本身擔任過公立國小導師、兼任輔導教師及認輔教師,對輔導教師的 工作環境及難為之處頗能感同身受。在輔導歷程上,輔導教師不僅需要與校內同 仁建立合作機制、溝通輔導理念,更必須處理自己和個案之間的雙重關係、維繫 學生權益與家長監護權之間的平衡。但是輔導教師本身尚有課務及行政業務的壓 力,以及輔導時間不足的問題,除此之外,整個輔導系統中最舉足輕重卻也最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以掌握的關鍵,還是家長的配合度(鄭安伶,2002)。國民中小學之個案均未成 年,在法律上屬於行為限制的自然人,整個輔導系統中若沒有家長的配合,只憑 藉學校單方面的努力,往往是杯水車薪,難見成效。

在輔導效能上,輔導教師常承受外界過度的社會期待(褚玫玲,1992),承 接超過自己專業能力的個案,若輔導室未能發揮支援功能,或是輔導教師與教職 同仁、行政主管間之輔導觀點形成差異時,輔導教師便需面對外界質疑的眼光和 龐大的壓力。而輔導效能的彰顯與否,是建立在學校教師的評斷還是建立在個案 的福祉上?一直以來爭論不已,加以輔導教師未必能單純的以自己的立場行事,

使得輔導工作常是身不由己。但不論選擇哪種輔導目標,輔導教師都須承擔起後 續的責任。

上述這些輔導困境不僅是現實面的寫照,更與專業倫理切身相關。輔導專業 倫理本是輔導的基本素養,不只是輔導專業角色與社會大眾互動的行為規範(王 智弘,1999a),更是用以保護輔導人員本身以及個案雙方權益的重要依據,但在 學校輔導實務上,專業倫理的實踐卻遠比想像來得複雜而困難。縱使輔導教師有 謹守專業倫理的責任,但當個案的權利與福祉、家長的監護權、學校的考量、同 事的期待投射以及自己的專業責任形成衝突時,輔導教師又該如何抉擇?為研究 者對現任輔導教師所好奇之處,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而同樣身為輔導教師,面臨相似的倫理問題時,輔導教師間之專業倫理表現 卻又不盡相同,背後原因相當耐人尋味。但綜觀國內輔導人員專業倫理行為的相 關研究,多半以輔導人員之背景變項做為預測變項,如:性別、年齡、學歷、職 務、專業背景、輔導年資、倫理訓練等(何志平,2000;林慶仁,1987;邱競平,

2010;陳文玲,1996;陳志信,1993;陳若璋,1997;楊淳斐,1997;劉容孜,

2007),而鮮少從諮商員個人的內在特質和外在環境面來探討。結果也發現,除 了倫理訓練的結論比較一致外,其餘的背景變項對倫理行為的影響則是差異互 見。因此,探究輔導人員專業倫理之表現差異,除了個人之背景因素外,又是否 會受個人的內外在因素所影響?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從內在特質來看,人格特質被認為是個人心理系統之動力組織,深深影響個 人認知、動機和行為(Allport, 1961; Ryckman, 1997)。因此,在社會科學中,

人格特質是最常用來預測個體行為反應的指標之一。國內研究發現,輔導人員的 人格特對其在諮商效果(牛格正,1991;張如芬,2006)、壓力因應及專業耗竭

(陳愉雅,2010)、專業承諾(劉芳綺,2011)、工作效能(高景志,2005)、工 作績效(林淑芬,2007)、工作投入度(林玉敏,2010)等行為表現上具有顯著 影響力;邱小萍(1999)也發現國小級任教師的四項人格特質—真誠、尊重、同 理、情緒穩定,與整體輔導能力之間有顯著相關;而 Keith-Spiegel & Kooche

(1985)也認為輔導人員的經驗、關注焦點、理論取向、人格與價值觀是影響其 專業倫理行為和判斷的可能因素。因此,研究者認為人格特質對輔導教師的專業 倫理行為亦具有影響性,加以國內尚無輔導人員人格特質與專業倫理行為的相關 研究,故探討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專業倫理行為之相關程度,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由外在環境探討,Ridley、Liddle、Hill 與 Li(2001)認為諮商師進行倫 理決定時,必須將與文化有關的訊息納入思考與決策的歷程。Van Hoose 與 Paradise(1979)曾以「倫理判斷量表」(EJS,Ethical Judgment Scales)分 析諮商人員在倫理衝突情境上的表現差異,指出諮商人員的倫理行為和倫理判斷 會受情境或其他變項影響,而不單獨以某一取向階段運作。從廣義的角度來說,

組織氣氛、組織文化及組織人際互動的規則與方式都是需考量的層面,而國內學 校體系中,輔導人員與當事人關係的諮商脈絡和學校組織文化脈絡也的確存在著 落差(引自洪莉竹,2008)。因此,研究者認為外在環境是影響輔導教師專業倫 理行為的一大因素,而學校組織氣氛是當前普遍運用於測量學校成員互動的實證 工具,故擬將學校組織氣氛作為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的外在影響變項,以探討 不同學校組織氣氛下,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之差異性,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Cottone 與 Tarvydas(2007)也認為個體做決定不只有發生在內在歷程,

還有外在人際領域的影響。基於上述,本研究對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的探討,

將採取個體面及環境面兼具的內外動態觀點,以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及學校組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氣氛作為研究理論的基礎。不只單方面探討輔導教師當前倫理行為的現狀,也欲 瞭解國小輔導教師本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倫理行為彼此間之關聯性 與影響力,以作為分析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的潛在原因,此為本研究的主要動 機之五。

期待透過研究結果,分析出影響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的主要因素,以作為 輔導教師自我關照的檢視,以及未來學校輔導倫理守則的修訂,更期盼教育行政 機關能加以重視輔導專業倫理的內涵,體恤輔導教師實務工作上的難處。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之表現程度。

二、探討國小輔導教師在不同背景變項下,專業倫理行為之差異 三、探討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與專業倫理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四、探討國小輔導教師知覺之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倫理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五、探討國小輔導教師在不同類型之學校組織氣氛之下,專業倫理行為之差異 六、了解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知覺之學校組織氣氛對其專業倫理行為,

是否具有預測效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根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的研究問題:

一、現行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表現程度為何?

二、現行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為何?

三、現行國小輔導教師所知覺之學校組織氣氛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