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中學生在性別刻板印象與行為表現之相關,期望從 了解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程度及其行為表現,探討其認知與行為表現的相關,協 助改進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及行為表現的盲點。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 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將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予以探討,以利對本研究做初步的瞭解。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對於性別平等的意識逐漸覺醒與重視

民國 93 年 6 月經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公布施行《性別平等教育法》,開啟 了我國在性別平等教育的法規依據。在這個法規之下,性別平等教育不僅只是一 項教育政策要執行而已,所有教育主管單位與各級學校均要依法成立「性別平等 教育委員會」去推動各項性別平等教育事項(陳惠馨,2005)。在性別教育平等 法的條文中,宣示著國家希望以教育的資源,來促進社會中不同性別者地位的平 等。早在法規通過之前,各地就已經有許多民間及學校單位積極地推動性別平 等,希望扭轉傳統以父權為主的男尊女卑觀念,也試著從家庭、學校及社會文化 各方面去檢視所存在的各種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希望藉此破除社會文化長期建構 出的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別歧視。這幾年來在各相關單位及組織的積極推動下,社 會大眾的性別意識逐漸增強,相較於傳統的兩性性別觀,目前台灣的性別平等意 識似乎正逐漸提升中。

二、性別刻板印象仍存在於家庭、學校及社會

在各民間團體與組織努力推動關於性別平等的相關議題,以及性平法規通

2

過的支持下,人們已經開始關注那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的各種性別刻板 印象,也開始試圖鬆動性別刻板印象。但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後,所發生的現象,

讓我們觀察到,一個法律在立法院通過後,其實還要更多人的努力,認真對待通 過的法律,才能夠讓法律發揮實效性(陳惠馨,2005)。不可否認的,從一些簡 單的例子中就可以窺見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在家庭、學校及社會文化中顯現:例 如對於小孩子們來說,玩遊戲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情,當家長們想要為自己的孩子 物色玩具時,是如何抉擇的呢?是根據他們的興趣、能力還是性別呢?在多數人的 經驗中,或多或少仍有依據小孩子的性別來決定挑選什麼樣的玩具,甚至在電視 上播放關於玩具的廣告,依然可以清楚地看見哪些玩具是被塑造成適合男生玩,

哪些玩具是被塑造成適合女生玩的。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發現到玩 具存在著性別的區別,而這些區分不僅僅只是基於生理性別上的差異,更有某些 部分是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所影響。徐詩雲(2005:61)曾提到:「研究顯示:

兒童在 18 個月大的時候,便意識到自身的『性別標籤』,從而透過親友、學校、

書籍與媒體學習『自身性別該做的事』」。透過玩具的選擇,我們也將社會大眾的 意識形塑映射其中。

家務分工也是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性別刻板印象存在的地方。現在雙薪家庭在 台灣家庭中的比例已經逐漸提高,夫妻雙方都為了維持家中經濟而工作,但是對 於家事的打理以及小孩的照料

,還是絕大多數落在母親的肩上。行政院主計處在

與女性議題有關之統計中,其中 2009 年的「工作與家庭」研究調查顯示:女性 是否參與勞動,受有無子女及子女年齡影響,且以子女 3 歲以下之影響最甚,2009 年我國有偶婦女的勞參率中,子女均在 3 歲以下之勞動參與率(57.4%)最低,

俟子女 3 歲以上可就讀幼稚園後,比率逐漸上升,而在子女 6 歲以上進入小學階 段後,勞參率則較 3 歲以下增加 11 個百分點,顯示生兒育女確實影響女性的就 業意願(行政院主計處,2009)。另一份 2010 年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資料

3

顯示:15 至 64 歲已婚女性曾因生育離職女性之離職原因觀察,以「照顧小孩」

最高,達 75.80%(行政院主計處,2010:16)。這說明了,即使夫妻在都有工 作的情況下,需要犧牲工作照料小孩者還是以女性為主。而此份調查資料也說明 15 至 64 歲已婚女性料理家務(包含「照顧小孩」、「照顧老人」及「做家事」

這三項類別)之時間,每日平均為 4.27 小時。就「做家事」這個項目的時間來 說,有實際從事做家事者平均花費 2.72 小時,與總平均(全體 15 至 64 歲已婚女 性不管有無做家事者)2.70 的差距甚微(行政院主計處,2010:7-8),主要是因 為已婚女性幾乎都需要操持家事工作,因此沒有從事「做家事」這個項目的已婚 婦女比例非常低,相對地對於總平均的影響力就很小,使得不管有沒有從事做家 事這個項目的已婚婦女平均 2.70 小時和實際有從事家事工作婦女的平均 2.72 小 時沒有很大的差距。在政府此項研究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儘管婦女的勞動參與 率提高,但是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中的家務照料工作還是多被歸為妻子或母親的身 上,即使她們也為了家中經濟付出其心力,還是不能免除其料理家務的責任。

至於學校部分,即使已經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也在教科書上力求減少 性別刻板印象的訊息傳遞,還有課程與教材上的改變,甚至已經將破除性別刻板 印象及性別平等教育納入課程教學的一部分,各縣市教育局也已成立性別平等教 育委員會

負責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等議題,但是性別刻板印象就此消失了嗎?這 個答案顯而易見,從教室物理環境的安排、教材的使用、教師語言與肢體訊息的 傳遞、獎賞的運用、師生眼神的接觸、直接教學,以及教室組織氣氛的安排等(莊 明貞,2003),皆可以發現性別刻板印象的存在,只是在於有被發現、有被重視,

朝努力改進的方向還是被忽略而繼續延續下去。楊佳羚(1998)提到我們期待一 個1性別平等的社會,在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有計畫地引導學生思考,不管這些引 導是圖像式的或文字式的,不論它是正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根據語言學家的研

1 原文為兩性平等教育,但因為不夠包容不同性取向的人,基於尊重及多元,乃將原文中的「兩

性」改採用「性別」取代。

4

究,語言不只是被動地被我們所使用,同時也左右我們的思考與模式。如果我們 的性別平等教育,不能從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地方著手,又如何能改變一個人的 思考模式及生活習慣?

貳、研究動機

一、個人性別平等意識的覺醒

研究者有機會於 97 學年度修習由高雄市教育局委託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 研究所開設之「教師性別平等意識」2 學分的課程,剛開始的修課動機只是想要 增長自我的教學知能,並學習如何將性別平等觀念帶入到教學的課程中。然而在 修習的過程中,才發現其實在自以為稍具性別平等意識的概念底下,竟也存有許 多性別刻板印象,譬如說:對於男性與女性某些特質能力的刻板印象,對於職業 的性別刻板印象,甚至學生們的玩具類型或是休閒活動都存在著不同性別的差 異。而這些觀念是根深蒂固地存於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從家庭、學校到大眾傳播 媒體甚至是自我的觀念中也還是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到。因此開啟了我對於性別刻 板印象存在的好奇,究竟在這個父權體制長期影響下的社會,我們的生活中存有 多少性別刻板印象?

二、校園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意識

回想一下,當我們踏入嬰幼兒用品的專賣店時,對於買給女孩與男孩的東 西,從衣服、玩具到生活用品,都可以輕易地從顏色、圖案,甚至是整體的設計 辨識出這是要給女孩還是男孩的東西。原來我們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 始營造出性別差異的環境,個人在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將個 人行為與互動、能力特質、興趣活動、甚至未來職業的選擇標上了男性與女性的 不同,有的人因而限制了自己的行為與發展,有些人除了為自己的行為標籤外,

甚至也為和自己同一性別或不同性別的人做標籤,當他們表現出與同性別的人不 同行為表現時,排擠與不友善的行為就出現了。

5

2000 年高樹國中2葉永鋕同學的事件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社會及學校對於非 傳統男性或女性性別氣質的孩子是多不友善。像葉永鋕這樣具有女性氣質的男 生,從過去到現在,從南到北都可以輕易發現。這些性別特質與眾不同的學生共 同經歷了各種歧視、嘲笑,甚至凌辱的對待,如何還給他們一個快樂、沒有壓力、

平等的教育環境,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責任(畢恆達,2006)。因為葉永鋕同學的 例子發生,讓我們發現校園中長期以來存有的性別刻板印象,以及這些刻板印象 所帶來的負向行為,也使得大家更努力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於校園的落實,希望降 低校園中對於不同性別氣質展現學生的影響與傷害。因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的 推動,在課程與教材中已經將性別平等的議題納入,冀望透過教育以及教學環境 的重視與改善,提升個人的性別平等意識,並進一步降低自我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研究者的教學經驗中,當在進行關於性別平等的相關課程或議題時,剛開 始都可以輕易地從學生的言談或個人想法觀念中感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存在,譬 如會認為身為女性或男性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什麼樣的性別要玩什麼玩具或 遊戲,也會有不同性別的分野,對於職業的印象也會有著刻板印象。當然,總會 有些人跳出來說「這哪有一定,誰說女生一定要怎樣或男生一定要怎樣」之類的,

在研究者的教學經驗中,當在進行關於性別平等的相關課程或議題時,剛開 始都可以輕易地從學生的言談或個人想法觀念中感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存在,譬 如會認為身為女性或男性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什麼樣的性別要玩什麼玩具或 遊戲,也會有不同性別的分野,對於職業的印象也會有著刻板印象。當然,總會 有些人跳出來說「這哪有一定,誰說女生一定要怎樣或男生一定要怎樣」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