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一) 研究背景

英語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使用英文的能力被視為二十一世紀世界公民的基本 能力,強化公民的英語能力已成為非英語系國家的重要教育議題,台灣亦然。因 此政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在 2002 年提出「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計畫目標為「培育具有創意活力及國際對話能力的新世代,也就是能夠嫻熟應用 資訊與英語的新世代。」計畫中揭示為國民營造國際化的環境和全民學習的條件,

培養外語(特別是英語)成為本項計畫重點,六年內政府應將英語的地位提升為準 官方語言,政府、民間總動員地吹起提升全民英語能力的號角;而作為培養 E 世代人才搖籃的國中小學校,推動英語教育的成功與否,對培育具國際對話能力 的新世代影響深遠(林玉珮,2004)。然則張武昌(2006)指出台灣英語學習現況,

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無不用盡各種方法讓孩童盡早接觸英語;坊 間補習機構更是趁機推波助瀾,不斷強調提早學習英語的重要,無論提早接觸英 語是否使學習成效更好,全民對學習英語一事早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但如張武 昌(2006)指出台灣英語學習的亂象:「幼兒學美語,國小瘋英檢;國中基測有雙 峰,城鄉差距影響大。」目前身為國中教師的研究者深切感受國中學生英語程度 兩極化的嚴重,有些學生國小一年級就有英語課程,有些學生則是國小三年級才 接觸英文;有些學生由外籍教師教導,有些學生從未接觸過外籍教師;社經背景 較佳的學生從幼稚園就上雙語幼稚園、雙語小學,更積極參加補習機關鼓勵的各 項英語檢定或比賽,有些社經背景較差的學生接觸英文的機會只有學校英語課;

造成部分學生因英語程度跟不上早接觸英語的同儕而產生學習無助感甚至厭惡、

放棄英語,有些學生因英語程度早已遙遙領先同儕而上課感到無趣。更令人憂心 的是國中生英語學習狀況,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呈現的雙峰現象,雖然基測標榜測 驗學生的基本能力,但不僅測驗結果呈現M型化,連測驗評價都因地區而差異甚

4

大:都會區考生多覺得英語試題「不會太難」、甚至是「太容易」,但偏遠地區 考生大多感覺「不容易」、甚至是「太難了,都看不懂。」另外,即使是高社經 背景家庭的學生提早接受英語教育,在其懵懵懂懂的階段用盡辦法和努力達到父 母的期望,卻絲毫無法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更別談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何況低社經背景家庭的學生常因家庭經濟和文化資源的不足,在其他科目,如:

國語的學習,就已落後其他同儕,更遑論國小開始上英語課時,發現班上同學已 熟稔英語 26 個字母並能輕鬆參與教師的課堂活動和完成回家作業,自己卻顯得 困難重重,低社經背景的學生必定深感害怕、挫折,漸漸質疑自己的英語學習能 力,甚至演變成現今有越來越多國一新生就放棄學習英語的狀況。

研究者也發現,除了各地區教育資源、師資良窳、學生家長的社經背景和關 注程度外,學生本身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願更是影響英語學習成效的一大主因。

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的目標為:一、培養學生基本的英 語溝通能力。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三、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 文化習俗的認識。雖然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揭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點,卻仍 無法解決英語成就城鄉差距大或班級內程度落差大的現象,不禁讓研究者重新思 考「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是否就是從國小三年級就開始填鴨式地教導 學生英語?或是一味提供學生全英語的環境?抑或是強調開心學習所以課程塞 滿了嬉鬧的活動?研究者憂心若偏遠地區學生再無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 方法,將難以在十二年國教環境下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研究者也好奇,教師該 如何進行課程才能確實引導學生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

研究者試圖從表 1-1 能力指標中重新找尋教學與學習的要點,目前英語科課 程分為國小及國中二階段:第一階段是國小三至六年級,第二階段是國中一至三 年級;第一階段從國小三、四年級的啟蒙階段強調聽和說的學習,讓兒童藉由豐 富的英語聽和說的學習,奠定良好的英語口語溝通基礎,並在課程中適度讓學生 接觸簡易的閱讀材料,及適當的臨摹和填寫字詞等練習,自然體驗語言的不同形

5 學習領域(英語)。取自 http://140.111.34.54/EJE/content. aspx?

site_content_sn=15326。檢索日期:2013/1/17。

6

表 1-1 中第一階段 6-1-1 樂於參與各種課堂練習活動、6-1-5 能妥善運用情 境中的非語言訊息,以幫助學習、6-1-11 運用已學過字詞之聯想以學習新的字 詞、6-1-14 具有好奇心,並對教師或同學討論的內容能舉出示例或反例和第二 階段 6-2-2 樂於嘗試閱讀英文故事、雜誌或其他課外讀物、6-2-5 瞭解基本英文 閱讀技巧,進而提升閱讀的興趣與能力、6-2-6 對於教學內容能主動複習並加以 整理歸納、6-2-8 主動從網路或其他課外材料,搜尋相關學習資源,並與老師及 同學分享,以上能力指標顯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希望學童在英語課程中連結新、

舊知識並獲得的學習興趣和方法,這也符應心智圖法能幫助學習者發現先備知識 和新資訊間的關連,並幫助學習者轉化所學並運用到新情境(Diane,2007),學習 者進而發展出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方法。

對照十二年國教的國中教育會考,教育會考採標準參照方式呈現學生各科學 力表現,各科各等級描述依據課程綱要及學科內涵並參考歷屆國中基測考生答題 反應資料而訂定,評量結果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三個等級;成績

「精熟」代表學生精通熟習該科目國中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與能力;「基礎」表示 學生具備該科目的基本能力;「待加強」表示學生尚未具備該科目國中教育階段

之基本學力,而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等級描述如表 1-2。由表 1-2,研究者發現 三等級均要求學習者在聽力和閱讀能力能從訊息、情節、文本中理解重點並進一 步作推論或評論,這也符合心智圖法能幫助學習者重新組織建構文章中重要關鍵 字和主題的關係,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法,有助於知識的內化(李依玲,2009)。

Goldberg (2004)認為心智圖法能全面性介紹主題,增加學生參與並快速獲得想法 的學習方法,因為心智圖法是從中心主題運用色彩、圖像、象徵符號、關鍵字而 自由展開概念關聯的表徵圖像,不僅讓學習者掌握知識的關連,更讓學習者運用 多重感官進行自我學習。

總而言之,學習者透過心智圖法能快速掌握資訊的全貌,也能隨心所欲運用 色彩、圖像、象徵符號、關鍵字創造屬於個人的有意義知識建構。相關研究證實 心智圖法能讓學習者自行創造學習架構,此過程提供不同學習成就的學習者在運 用心智圖法時都獲得明顯的進步,特別是回憶資訊、整理概念、融合理解的內容 (Issam & Fouad, 2008)。如此一來,研究者相信學習者若運用心智圖法學習,基

7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國中教育會考各科等級描述。取自 http://cap.

ntnu.edu.tw/score_1.html。檢索日期:2013/1/17。

8

(二) 研究動機

Toffler 曾說:「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不懂讀、寫的人,而是那些不懂 如何學習、如何拋棄所學、重新學習之人。」身為正規教育的教師和研究者,對 以上的理念感到無比震撼外,不禁反問現今學校和社會資源能否協助學生迎接未 來世界的挑戰?從古至今,學校教育強調的 3R-閱讀、寫作、算數,誤導了多 少教師、家長和學生,以為學習僅需能讀會寫,學校以讀、寫、算三大主軸作為 評量學習者是否認真學習的標準,不知埋葬了多少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天賦;但 對於嫻熟讀、寫、算的學習者而言,卻也只能隨波逐流,往往也失去了對學習的 樂趣;這個教育大問題在已開發國家仍需耗盡國家資源努力改進,何況是偏遠、

教育資源不足地區的狀況就更難解決。研究者在偏遠的雙溪高中國中部服務已有 四年,強烈感受偏遠學校的不足,造成學習者學習效果不彰、學習興趣低落和學 習方法缺乏,因此研究者欲透過心智圖法融入教學協助提升學習者之學業成就和 學習態度,進而重拾學習的興趣和方法。以下是研究者將心智圖法融入教學的兩 大原因,分別是心智圖法促進學習者習得有效的學習策略和增加學習樂趣與動機,

以下茲分別論述之:

1. 習得有效的學習策略

研究者發現,偏遠地區之學習者即使是英語能力中等或高等程度者,其學習 英語的策略方法和態度並非與其英語成就呈正相關;研究者推測中等和高等程度 者也許從小接受長期的填鴨式教育,擅長或習慣現今的考試模式,但其可能未發 展出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式,更遑論培養出良好的英語學習態度。更糟的是,

社經地位較差的學生更無相關資源,造成其英語學習能力在班級中相較為低成就 者,不僅失去學習的動機、興趣和信心,也無法發展出適合的學習策略。因此,

研究者認為若學習者能發展適合且有效的學習策略,將有助其面對學業和生活的 挑戰。另外,研究者也認為傳統由教師主導的講授式、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無法吸

研究者認為若學習者能發展適合且有效的學習策略,將有助其面對學業和生活的 挑戰。另外,研究者也認為傳統由教師主導的講授式、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無法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