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隨著電腦技術與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近年來網際網路漸漸成為傳遞消息與獲 取資訊的重要管道。透過這些資訊科技除了讓人們能迅速獲得資訊之外,利用科技來 保存文化也成為時代的潮流。以往傳統上只能呈現於紙本的知識,可以藉由這些技術 的協助,以多形式多媒體表現出來,並可不受時空限制傳遞到人們的眼前。資訊科技 帶動數位化的技術,使用數位化來保存人類長久累積下來的文化資產,使人們更輕易 貼近這些人類所流傳下的豐富紀錄,並流傳給後代的人們。近年來,各國透過數位典 藏的方式,將人類累積的文化,利用科技技術,保存下來,且打破時空的束縛,在網 際網路上將這些優美的文化與人類知識的累積呈現給世界上的任何人。人們除了可輕 易的一覽這些文化遺產之外,透過機關單位與專家學者對這些文物的整理及研究,更 能了解這些文化所代表的意義和詮釋。

博物館、美術館負有保存文化及教育民眾的功能,也是屬於傳統資訊來源之一。

因應科技發展的潮流,建置各種博物館網站或是典藏搜尋系統,將藏品數位化等數位 典藏工作,希望利用數位科技的便利,除了繼續維護傳承人類歷史文化經驗的使命之 外,能在爲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博物館是資訊公共的事業,是資訊生產中心並 具有自行累積生產的特徵,數位化後的博物館是另一種網路資料中心,能協助人民知 識經濟的成長(周明,1999)。

傳統博物館的基本核心功能:典藏、展示、研究、教育,在數位博物館中利用數 位與資訊技術,在呈現、管理、方法與內容上面,補實體博物館之不足處,提供民眾 更完美的服務。其中典藏的部份,博物館傳統上對於藏品的任務是保存文物,而對於 文物藏品進行基本資料建置與登錄作業。數位博物館改變了典藏品登錄與詮釋資料

(metadata)的模式,數位環境能協助登錄作業中擁有多種特質類別,表現出典藏品

多項的特性。詮釋資料與使用需求以及資料查詢緊密相關,使用者由專業研究人員擴 大到一般大眾,詮釋資料由專業化功能轉為一般使用者能接受了解的制訂方向,提供 大眾對典藏品的多面向思考。(陳百薰等人,2002)

1990 年代後,許多博物館、美術館開始透過博物館網站來提供資訊,提供具深 度的內容來吸引民眾前來瀏覽(夏上雅,2006)。許多博物館、美術館網站也建置了 藏品查詢系統,將館藏品經過數位化之後,搭配所屬的詮釋資料,使民眾一窺原本深 藏於博物館內的藏品,方便查詢藏品的相關資料,進行對藏品的瀏覽、瞭解,進而研 究或學習。但在建置數位典藏查詢系統的過程中,系統技術、資訊內容與使用者的需 求都是應被考慮的(林珊如,2003),為能使典藏資源有效被使用,必須了解如何組 織該類型的資訊資源,掌握使用者對資訊的搜尋、使用行為。深切的了解使用者需求 來建構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數位查詢系統,以充實的藏品資訊內容,使得使用者能從中 獲得所需要的藏品資訊,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博物館在建置查詢系統時收集的資訊應 該完整,將博物館內可能的資訊資源都列入,包含實體物體的資料、數位化資料等(潘 美璟,2002)。博物館藏品查詢系統中提供藏品的圖像,搭配關於作品的文字說明,

透過結構化的欄位格式,將作品資料呈現出來,提供使用者在查詢及辨識作品資料內 容的功用。

研究者因工作環境而能接觸到並經常使用美術館館內用的內部藏品管理系統,館 內工作人員會依照系統中的詮釋資料欄位,著錄適合的資料。在工作環境中常常聽到 館內美術研究人員反應在各美術館藏品查詢系統中提供的查詢欄位不足,因此未提供 的某些面向的作品資訊,且感覺作品資訊不夠等問題。另外也曾接到研究所學生來電 詢問有關作品的資訊,發現其所需要的作品資訊是藏品查詢系統沒提供。美術館的外 部網站查詢系統的資料來源通常都是來自內部藏品管理系統,這些作品資訊透過結構 化的欄位格式呈現出來,若沒有符合所需資訊的欄位出現,通常該作品資訊也不會出 現。賴岳貞(2002)曾在其論文中探討了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員對於內部館藏管理系統中 的使用需求,並歸納了館內工作人員希望在查詢作品資訊時能提供的館藏資訊描述項

目。但對於館外的使用者來說,美術館藏品查詢系統中所提供的詮釋資料欄位是否符 合使用者的需求?覺得足夠嗎?需要再增減嗎?專業美術研究者需要哪些層面或是 觀點的作品資料?本研究以國內三所公立美術館與六所國外美術館網站所提供之數 位典藏藏品查詢系統中的查詢欄位與檢索後呈現出的作品詮釋資料欄位為例,來探討 這些欄位是否符合專業美術研究者在尋找作品資訊時的需求,分析專業美術研究者使 用藏品查詢系統的狀況、在系統搜尋資訊過程與欄位需求,找出這些專業美術研究者 所需要的資訊需求。之後提出相關建議,作為美術館藏品查詢與資料呈現時詮釋資料 欄位的改善依據,以提高美術使用者的使用意願與藏品查詢系統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