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術專業研究者的資訊需求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二節 美術專業研究者的資訊需求

當作品入館之後,館方和研究人員會將文物的各項描述資訊和背景資訊加以著 錄,能使得原本沒有背景資訊的文物得以再脈絡化,再次附予其文化的意義,作品才 能有生命,並這些作品的圖像與資訊在藏品查詢系統中提供給大眾知悉。藝術史學 者、藝術史學生、藝術家等這些藝術資訊的使用者有相似的需求:需要去存取圖像、

需要能找出一些圖像,並透過被定義的特徵屬性來分享這些圖像。尤其藝術史學者、

藝術史學生等在進行研究時更需要對於圖像與文本作品之間的連結。藝術研究者對於 資訊的需求,並不止於傳統上對文字資料,瀏覽圖像對其也是重要的資訊來源。

(Layne,1994)。Stam(1995)曾指出藝術家需要大量的瀏覽,往往是直覺性和探索性 的,和透過瀏覽來尋找刺激,激發出創作的靈感。Wyngaard(1993)也曾指出藝術科系 學生需要大量瀏覽美術複製品,美術學者則尋求圖例來進行研究比對。因此,藝術研 究者在進行研究時,作品的圖像也屬於作品資訊的一部份。藝術研究者瀏覽作品圖像 並搭配作品詮釋資料來進行學習與研究。美術館的典藏查詢系統提供了作品圖像與作 品的資訊,以供使用者來瞭解欣賞作品。(引自林玲君,1999)

對於作品的資訊使用上,使用者需要知道哪些屬性特徵來進行搜尋所需資訊 呢?黃明月(2002)在繪畫鑑賞之資訊需求研究上指出觀眾對西畫繪畫鑑賞資訊內容 的需求涵蓋描述、分析、解釋和批判四個重點。其中路過型觀眾通常只需要描述的資 訊(例如主題、作者),而一般型的觀眾除了描述性的資訊外,還需要解釋性的資訊

(時代背景、畫風、畫作的意義與故事)其至批判性的資訊(畫作好在那裡、畫作的 價值與歷史地位)。至於專家型的觀眾除了描述性、解釋性的資訊外,也相當需要分 析性(美學原理、技巧性層面)的資訊。Layne 將視覺資料分為智識面和科技面兩部 分,智識面的特徵包括:藝術家姓名、作品名稱、時間地點、形式、風格、主題、材 質等特徵,這些特徵是藝術資訊使用者在找尋作品資訊常使用的特徵。(Layne, 1994) Janney and Sledge 曾研究過了許多使用者對博物館詢問作品資訊的問題範圍,包括

有關作品的:獎賞、書目資料、類別、館藏、概念、相關事件、收藏歷史、媒材技法、

物件、相關著作、使用期、地點、人物、相關資源、風格類型、主題、時期等問題點。

(Janney and Sledge, 1995。引自 Marcia. Bates, 1999)Bate 等人也曾在文章中 描述過藝術史學者在線上資料庫中進行查詢所採用的主題屬性,包括以作品及出版 物、個人或個體、地理名稱、時期專有名詞、學科專有名詞及其他一般的名稱術語(Bate 等人,1993)。林玲君(1999)進行藝術學院教師的資訊行為之研究,歸納藝術學院 教師在資訊需求上有目的性、問題導向的資訊需求與學習性、經驗導向的資訊需求,

依照教師不同的工作任務與目標會有不同的資訊需求。而在資訊的使用要素上,包含 了作品內容、背景脈絡、作品之外在條件。作品內容是與作品內容本身直接相關,在 技巧層面上包括作品筆法、光線、用色、造型、材質、尺寸大小等,在內涵層面上包 括創意、特質、特色、風格流派。背景脈絡是指創作產生中的社會文化背景與環境,

對創作具有影響力。如時代、藝術家背景、歷史上的定位。作品之外在條件是由外人 詮釋或附會所產生而成的要素,不直接與作品本身相關,包括題字、裝裱、著作權等。

張瀚文的研究曾指出在視覺圖像資訊的描述及組織整理上,通常包含了外在實 體的描述以及內容主題的分析。外在實體的描述除了作品名稱、作者名等資訊外,更 要釐清作品與作者、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包含時間、地點等因素。圖像內容主題 分析上,圖像資訊所表達的意涵不僅是物件本身,絕大部分來自物件本身的屬性。雖 同為一件藝術品,研究者和玩家的眼中,在尋找的圖像資訊就有所不同。因此不只限 於書目資料的敘述,更應重視圖像的分析以及隱含的語意。圖像經過理解與詮釋之後 所傳達的意義往往才是使用者最關切的部分。(張瀚文,1999)

由上述學者的研究中可發現,藝術研究者對於作品的資訊,除了來自作品本身 外在實體上的描述之外,作品內容的主題與詮釋分析也是重要的資訊。甚至作品與作 品之間以及作品對於其出現時代與當代的文化脈絡,都是藝術研究者想要掌握的資 訊。因此,關於作品屬性的檢索款目應來自資訊使用者平日真正使用的要素,例如作

品的創作時代、藝術家創作理念、歷史定位等背景脈絡,也有如題字、裝裱、鑑定等 作品的外在條件等要素。研究藏品查詢的使用者,分析探討他們使用資訊資源的要 素,可避免資訊中介者或系統設計者主觀的假設或偏見,並可以協助博物館在作品屬 性檢索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