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研究者自我反省

第三節 研究者的自我反省

本研究中,研究者是蒐集資料的研究工具,也是詮釋研究結果的主體。因此,

研究者必須經常反省自己的想法與動機,避免過度融入自我的情感,而使主觀意 識影響到研究的品質,而由於研究者在研究期間,正值實習階段,因而讓研究者 更有感觸,以下將論述之。

研究者認為當一個人生活面臨重大改變時,其信念也會跟著調整。

研究者目前正在國小實習,而之前修習過教育實習、班級經營等課程,發現 很多時候,教學現場與課堂上的教學有很大的出入。研究者深信班級經營是一門 重要的技術,因而在學習上特別用心學習,尤其是與學生相處的態度,加上修課 期間,學校老師多半以人本教育方式教授課程,也期許我們進入小學現場中,能 實踐之。但研究者進入現場後,發現很多時候,小學現場教師所使用的班級經營 方式,與研究者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有很大出入。

有一次,疑似班上學生考試作弊事件,研究者認為要相信學生,因而在一開 始的時候,抱持相信他的態度,讓學生自我辯護,但該班導師知道這一件事後,

當場改變處理方式,直接懲罰學生,並請學生家長到校。事後,該班老師與研究 者進行檢討,認為研究者目前所抱持的態度過於理想化,很多時候,學校所學到 的知識與教學現場是無法符合的,而該班老師亦認為研究者在此一階段該學習的 是讓自己回歸零,去重新接受外界的刺激,瞭解教育現場的實際狀況。

經過這件事,研究者回憶在訪談陽光老師過程中,陽光老師曾經說過,或許 教育實習科目要與國小老師搭配教學,才能夠更加瞭解小學現場教學現況,但老 師又擔心小學老師在現場太久,可能會失去原本的那一份熱誠,墮入滾滾紅塵之 中,而不自知。研究者在實習期間,深深感受到當時陽光老師所說的話,某些時 候,在處理事情上,研究者仍舊認為可以有其他處理方式,但該班老師教學風格 卻一直處於較為強硬的處理方式;但自己身處在小學現場越久,卻也發現自己處 事風格越顯強硬。

一件事情的衝擊,會讓自己原先的信念產生轉變,研究者經過將近半年的實 習,漸漸發現,信念如同學者所言,有對、錯、善、惡之分,而個人信念是不需 要再做觀察、驗證的,只要自己確信,並完全接受即可。研究者對於小學老師所 教導的方式,與大學老師所教導的態度均抱持部份保留態度,因為研究者相信,

大學老師教導的知識是對的,但是或許其適合使用在大學生身上,因為大學生的 自律已經漸漸成熟;但小學生還在摸索階段。所以信念應該視所教導的學生年齡 階段不同,而調整其處理事情態度,但研究者亦相信其核心信念是不會改變的,

亦即,教育還是必須建立在人本教育理念之上,完成具有人味的教育目標,但經 過實習的薰陶,研究者在信念上也漸漸有所體悟與反省。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大學法 (2007)。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師資培育模式。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頁 137-162)。台北市:台灣書店。

王文科(主編)(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怡甯(2000)。開啟小學生活之門:一年級教師的教師信念之質化研究。國立台 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麗雲(1998)。由美國最近對大學教師任期保障制度的爭論看未來大學教師的 聘用制度。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舉辦之「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二十一 世紀大學的管理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v-16~v-24),台北市。

江月姻(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余若君(譯)(2000)。Michaela Strauss 著。探看幼兒的塗畫世界(Von der Zeichensprache des Kleinen Kindes)。台北縣:光佑文化。

余振民(譯)(1997)。R.Wilkinson(著)。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

(Commonsense schooling:based on the indications of Rudolf Steiner)。臺北縣:

光佑文化。

余漢儀(1988)。社會研究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的秘密-研究倫理。台 北:三民書局。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 Q.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2。

吳崑檳(1998)。評量課中的評量-一位師資培育者評量信念的詮釋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蓓(2000)。參觀華德福學校。2007 年 12 月 27 日,取自 http://home.kimo.com.tw/waldorf.tw/school04.htm

呂美慧(2003)。一位國小低年級教師對閱讀教學的信念與實踐。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麗君(2006)。檢視師資生教學信念與其實踐之方案實施與成效。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學報,19(1),39-62。

林生傳(1997)。多元化師資培育制度下的教學。載於黃政傑(主編),當代師資 培育的課程教材教法(頁 15-38)。台北市:漢文書店。

林明地(1998)。大學的經營管理:來自大學組織特性的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 較教育學會舉辦之「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二十一世紀大學的管理與發展」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頁Ⅲ-1~7),台北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 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 199-221)。高雄市:麗文。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周淑惠(1999)。一位國小教師國語科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志恩(2002)。師資培育機構實習指導教師專業自尊之探究。台中師院學報,16,

73-100 。

施富薇(2004)。建構學習型學校之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市。

柯勝文(譯)(2002)。Rudolf Steiner 著。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in the light of Anthroposophy)。台北縣:光佑文化。

洪玉真(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范熾文(2004)。華德福實驗教育的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61,22-28。

師資培育法 (2005)。

曹保印(2003a)。從兒童的天性出發-德國青年盧安克和他在中國的華德福教育實 驗。中國教師,2003(4),12-16。2008 年 3 月 6 日,取自http://cnki.csis.com.tw/

曹保印(2003b)。從兒童的天性出發-德國青年盧安克和他在中國的華德福教育實 驗。教書育人,2003(21),4-7。2008 年 3 月 6 日,取自http://cnki.csis.com.tw/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 刊,30,85-113。

高強華(1996)。論教師社會化與師資培育。載於師資培育問題研究(頁 75-111)。

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5,10 月 1 日)。應否改革與如何改革-談師範教育觀念上的爭議。

中國時報,二版。

張淑芳(2005)。一所台灣華德福學校的誕生~豐樂實驗學校的辦學經驗

(2000-200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提昇教師品質─推動教師教學、研究、服務績效獎金實施計畫。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育部九十五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台北:教育部。

莊淑琴(1998)。國小教師數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健生(2000)。實習教師的教育信念與發展。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資培育(頁 121-154)。台北市:台灣書局。

陳惠邦(2003)。華德福學校教育學的現代意義。桃園縣 92 年度國中小學校長主 任儲訓班研習未出版。

陳雅莉(1994)。教師教育信念與班級經營與班級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碧卿(2005)。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個案研究-以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小學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天長(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政傑等著(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敏(1994)。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兩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200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曉星(2002)。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香港:

中文大學。

曾家瑜(2005)。一位教師在華德福教育師資訓練課程之歷程--以藝術課程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曬淑(1999)。思考=塑造:Joseph Beuys 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台北市:南天。

楊旻芳(2001)。五位兒童讀經教師之教學信念。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美容(1994)。教師的信念與教學實務:一位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學教師的個 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溫其純(2000)。師資培育者建構教學檔案可行性之研究-一個師範學院現場的

溫其純(2000)。師資培育者建構教學檔案可行性之研究-一個師範學院現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