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貢獻

本研究具體貢獻如下:

一、本研究證實介面使用性與美感偏好之間具有相關,尤其是介面滿意度可解 釋30%的美感偏好。

二、不同人格氣質類型在使用性與美感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顯示針對介面使 用性與美感感受的部份,是所有使用者的情況都相同。

三、不同人格氣質類型使用的個人化首頁小工具有所不同,其擺放於版面的位 置與重視程度亦不相同,未來iGoogle 可以針對不同人格氣質類型使用者,

推出「套餐式」小工具,讓使用者免於逐個嘗詴並尋找適合自己使用的小 工具。

四、網站製作領域應加強使用性的部份,使用性的優劣,雖是無形的,但卻是 影響使用者使用意願的主因。

五、使用者需求更是所有製作方必頇關注的,深切了解使用者個人特質、使用 習性等,才能夠做出確實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網站。

參考文獻

[1] Akoglu, C. (2004). Usability evaluation: a method for a specific field.Paper presented at the User interface for all. Sophia, Antipolis Cedex.

[2] Becker, S. A., Mottay, F.E. . (2001).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Web site usability.

IEEE Software, 18(1), 54-61.

[3] Boyle, G. J. (1995).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Some Psychometric Limitation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30, 71-71.

[4] Bradway, K. (1964). Jung's Psychological Types.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9(2), 129-135.

[5] Briggs, M. I., & McCaulley, M. H. (1985). Manual: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6] Chin, J.P., Diehl, V.A. & Norman, K.L. (1988)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Measuring User Satisfaction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ACM CHI'88

Proceedings, 213-218.

[7] Dillon, A. (2001). Beyond usability: process, outcome, and affect i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26(4), 67-69.

[8] Duyne, D. K. V., Landay, J. A., & Hong, J. I. (2003). The design of sites :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for crafting a customer-centered Web experience.

Boston: Addison-Wesley.

[9] Garrett, J. J. (2002).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 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 Indianapolis, Ind.: New Riders.

[10] Hu, J. (1998). Racing to the start line [Electronic Version]. CNET News.com.

Retrieved 2007/11/12, from

http://www.news.com/SpecialFeatures/0,5,22073,00.html

[11] Kirakowsk.J & Claridge (2007). Website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Inventory[Electronic Version]. Wammi.com. 2007/12/14.Retrived from http://www.wammi.com/samples/index.html

[12] Lewis, J. R. (1995) IBM Computer Usability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and Instructions for U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7:1, 57-78.

[13] Lin, H.X. Choong, Y.-Y., and Salvendy, G. (1997) A Proposed Index of

Usability: A Method for Comparing the Relative Usability of Different Software System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6:4/5, 267-278.

[14] Lynch, P. J., & Horton, S. (2001). Web Style Guide (2nd ed.). US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5] Mowery, J. (2007). 14 Personalized Homepages Compared, Feature by Feature[Electronic Version]. Mashable.com. Retrieved 2007/06/29, from http://mashable.com/2007/06/29/personalized-homepages/

[16] Nielsen, J. (2000). Designing Web usability. Indianapolis, Ind.: New Riders.

[17] Norman, D. A. (1988).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 USA:Perseus Books.

[18] Norman, D. A. (1998).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London: MIT.

[19]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 O'Reilly, T. (2005).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Electronic Version].O’Reillynet. Retrieved 2007/10/14, from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

html

[21] Osborne, H. (1970). The Art of Appreci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2] Phillips, C., & Brady, L. (2003). Aesthetics and Usability: A Look at Color and Balance [Electronic Version]. Usability News. Retrieved 2007/12/02, from http://psychology.wichita.edu/surl/usabilitynews/51/aesthetics.asp

[23] Preece, J., & Keller, L. (1990).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ambridge: The open university.

[24] Preece, J. (1993). A Guide to Usability: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Wokingham,UK: Addison - Wesley.

[25] Rossi, G., Schwabe, D., & Janeiro, R. d. (2001). Designing Personalized Web

Ap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WW10, HK.

[26] Rosson, M. B., & Carroll, J. M. (2002). Usability engineering : scenario-based

development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an Fancisco: Academic Press.

[27] Silver, H., Strong, R., & Perini, M. (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1), 22-27.

[28] Schenkman, B. N., & Jönsson, F. U. (2000). Aesthetics and preferences of web pages. Behabio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5), 367-377.

[29] Spool, J. (2006). Utilizing the Cut-off Look to Encourage Users To Scroll [Electronic Version]. User interface enginnering. Retrieved 2008/03/05,from http://www.uie.com/brainsparks/2006/08/02/utilizing-the-cut-off-look-to-enco urage-users-to-scroll/.

[30] Tachau, J. (2007). Analysis of Three Personalized Search Tools in Relation to

Information Search: iGoogle™, LeapTag™, and Yahoo! ® MyWeb.

University of Oregon.

[31] Tractinsky, N. (1997). Aesthetics and Apparent Usability: Empirically Assessing

Cultur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M SIGCHI97.

[32] Web 2.0 (n.d.). Wikipedia. Retrieved 2007/09/28,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b_2.0

[33] Web2.0 how to design guide. (n.d.). Retrieved 2008/06/20, from

http://www.webdesignfromscratch.com/web-2.0-design-style-guide.cfm [34] Wilson, T. D. (2000).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ing Science,

3(2),49-55.

[35] Web2.0:過去,現在及未來。(n.d.)。Kiwi格網技術開發站。2008/06/20,取 自 http://kiwi.csie.chu.edu.tw/blog/archives/77

[36] 卜小蝶(2007)。Web2.0與Library2.0簡介。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16,

8-14。

[37] 王甫昌編譯(1984)。知人又知心。台北:哈佛管理叢書。

[38] 王昌傑(2005)。學習風格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慈濟大學,花 蓮。

[39] 王林孙(2001)。認知的個別差異對網路資訊搜尋行為的影響。2007/11/18,

取自: http://psynccuedutw/~lennelwang/paper/cog-search.pdf

[40] 王鼎銘(2000)。全球資訊網站虛擬社群視覺圖像呈現理論探討。八十九學 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

[41] 田靜婷、呂岱倚(2005)。探討認知型態在員工心理契約與創新行為關係間 之干擾效果。第三屆『管理思維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2] 江旻峻(2007)。Web2.0時代網路發展策略-從整合性關係建立網站之觀點 出發。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

[43] 克魯哥(2006)。如何設計好網站= Don't make me think(胡為君譯)。台 北:上奇科技。(原著出版年:2005)

[44] 宋明潔(2001)。上網人口特質、上網行為、網站內容偏好以及影響每日網 站瀏覽之研究----以台灣入口網站為例。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高雄。

[45] 巫榮展(2001)。使用者觀點之入口網站經營特色分析。中山大學企管研究 所,高雄。

[46] 李開復(演講者)(2008)。雉端運算專題演講(Cloud Computing),國 立台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2008/05/06,取自:

mms://proxy.ntu.edu.tw/drlee2

[47] 李青蓉、魏丕亯、施郁芬、邱昭彰(1998)。人機介面設計。台北:國立空 中大學。

[48] 李思賢(2007)。認知型態調查工具MBTI於使用者介面設計之應用。國立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

[49] 李賢輝(1999)。從政府網站規劃要點學習網頁規劃設計。教育部網路應用 暨套裝軟體研討會,台北。

[50] 邱百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51] 林立盈(2004)。搜尋網站介面因素對使用效率影響性之探討。國立成功大 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班,台南。

[52] 林建妤、林珊如(2003)。高中生之性別、人格類型、環境因子與網路態度 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高中生為例。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200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

[53] 林珊如(2002)。網路使用者特性與資訊行為研究趨勢之探討。圖書資訊期 刊,17,35-47。

[54] 林珮雈(2004)。電子商務網站介面設計研究-美感與使用性。國立交通大 學傳播研究所,新竹。

[55] 林淑芳、林麗娟(1995)。使用者介面-電腦輔助學習之認知要徑。視聽教 育雙月刊,37(3),18-27。

[56] 邱郁文、方國定(2005)整合知覺玩興構面擴充資訊科技接受模式─ 以入 口網站為例。資訊管理展望,7(1), 37-54。

[57] 張全成(1999)。網路美術教學初探。國教世紀(193),47-50。

[58] 張全成(2003)。國小視覺藝術學習網站建構內涵與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新竹。

[59] 張貞瑩(2005)。設計資訊網頁的連結架構與使用者認知風格類型對瀏覽行 為之影響。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

[60] 張維修(2002)。應用異質性群體決策模式於品質變異特採之研究。朝陽科 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台中。

[61] 張肇顯(2000)。以智慧資本為基礎之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研究─以台 灣地區入口網站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台北。

[62] 莊錦昌(2001)。網頁介面使用性之探討與意象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 設計研究所,台南。

[63] 許朝欽(2004)。個人化服務應用於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之研究。教 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2),221-242。

[64] 陳志剛(2001)。關係品質前因與構面對網站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入口網站 使用者強度為系絡變項實證。中原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

[65] 陳品均(2006)。Web20應用服務策略行動之研究-以Yahoo!、Google、MSN 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

[66] 麥孟生(2000)。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桃園。

[67] 曾志軒(2005)。人機介面設計。台北:培生。

[68] 葉亭佳(2007)。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

2007/10/22,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80

[69] 程予誠(2003)。網際傳播:對網路、人、組織未來的影響。台北:五南。

[70]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71] 黃靜純(2003)。旅遊網站介面設計與使用性之研究─以「易遊網」為例。

雉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雉林。

[72] 黃鴻鈞(2005)。教師對藝術進修網站圖形使用者介面滿意度調查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73] 賈克‧瑪奎(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武珊珊、

王慧姬譯)。台北:雄獅。(原著出版年:1986)

[74] 楊孟勳(2002)。利用網路服務發展智慧型個人化入口網站。中原大學工業

工程研究所,桃園。

[75] 楊欣哲、王超弘(1999)。WWW網頁設計之準則與應用。工業工程學刊,

16(2),265-276。

[76] 楊淑晴(1999)。麥布二氏心理類型量表(MBTI)之綜覽。教育研究資訊,

7(2),100-110。

[77] 楊智元(2001)。符合使用者個人喜好需求的入口網站介面之研究。大葉大 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彰化。

[78]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79] 詹慧文(2006)。網站介面設計與學習成效之分析--以國小鄉土教學課程為 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

[80] 趙丕慧譯(2001)。60秒洞察人心 。(原作者:Keirsey, D.)。台北:皇冠。

(原著出版年:1998)

[81] 閻蕙群、陳俐雈譯(2004)。風格 美感 經濟學 : 美感是生活必需,風格 是銷售必要(原作者:Postrel, V.)。台北:商智文化。(原著出版年:

2003)

[82]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雜誌。

[83] 歐世勛(2003)。互動美感運用於人際溝通產品之設計研究。交通大學應用 藝術所,新竹。

[84] 潘文福(2006)。學校網站設計的盲點與建議。台灣教育,639,40-42。

[85] 蔡秓華(2007)。網頁美感相關因素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

[86] 鄭森百(2004)。研發計畫主持人創造性人格特質、認知類型與計畫類型適 配對研發績效的相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程)碩士 班,新竹。

[87] 鄭維容(2003)。國小視覺藝術學習網站建構內涵與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新竹。

[88] 蕭銘宏、李傳房(1997)全球資訊網操作介面設計之研究。第2屆設計學會 學術研究成果論文集,雉林。

[89] 魏澤群(2005)。使用者最大:從優使性(Usability)出發的網站設計原則。

台北:網奕資訊。

[90] 魏澤群(2007)。優使性2.0(Usability2.0)-網站經驗設計。台北:網奕資 訊。

[91] 鄺怡德(1998)。網際網路金母雞—大門網站。網路通訊,80-86。

[92] 羅家駿、王勇傑(2005)。針對使用者認知型態設計個人化電子商務網站介 面。中華管理學報電子商務專刊,47-56。

[93] 蘇健華(2007)。WEB2.0發展介紹。資訊社會研究,13,1-124。

[94] 鐘閔衛(2007)。建構資訊服務Ⅰ:網路使用者之資訊行為。教育資料與圖 書館學,44(4),381-392。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預詴問卷

您好:

我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的研究生,目前正進行一份關於個 人化首頁介面的調查研究,本研究想要了解您的使用情況,因此急需您的協助 與幫忙。本研究問卷分為兩大部份,一是您的認知類型測驗;二是針對網站介 面的調查問卷。本問卷中答案絕無任何對與錯,而您的答案僅供本研究參考使 用,絕不外洩,敬請您放心作答,再次感謝您的熱心配合,謝謝!

祝 事事順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指導教授 王健華 教授 研 究 生 周雨陵 敬上

《 第 一 部 份 》 柯塞人格氣質量表

The Keirsey Temperament Sorter

1. 在宴會中,你通常:

(A)和很多人交談,包括陌生人 (B)只和少數認識的人交談 注意事項:

1. 柯塞人格氣質量表是依據 Myers-Briggs 人格類型指標所演變而來,利用題 目測驗後,可將人格分為4 大類型,再透過各種排列組合,分析出 16 種人 格特質。

2. 本問卷無任何答案上的對或錯,敬請放心作答。

3. 請勿漏答任何一題,若有不確定的答案,可先跳題填寫,之後再回來填答。

4. 請在題號前寫下你的答案。

2. 在宴會中,你大多

(A)說明事實的本身 (B)可以表現原則

33. 在評斷別人時,你比較容易受到何者的支配?

(A)冷靜、腳踏實地的人 (B)性情溫和的人

64. 你什麼時候比較舒坦

(A)做了決定之後 (B)做決定之前 65. 你最喜歡

(A)確定事情都已安排好了 (B)船到橋頭自然直

(A)確定事情都已安排好了 (B)船到橋頭自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