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政治、經濟與安全是國際政治的三大主軸,其中包括了軍事、戰爭、制 度、貿易、資訊等範疇。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不同的行為者,包括國家、國 際組織、民間團體及個人。行為者的觀念、意見及主張要經過三個不同的層 次才會定型,也就是華茲(Kenneth Waltz)所說的:個人、國家和國際體系。

第一層次是政治領導人或菁英分子的思考和判斷過程,第二層次屬於國家,

第三層次則包含國際環境。9使用體系的概念和分析架構是觀察國際政治或國 內政治的一種作法,本論文將循此三個層次,來探討菲律賓外交政策與南海 策略。

在國際關係理論中,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及建構主義,被視為國關理 論的三大典範。學者朱雲漢、黃旻華在探討國關理論意涵的文章中指出,10現 實主義的重要三項公設包括,「國家是單一行動者」、「國家行動的唯一原 則是基於成本效益的理性計算」、「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政態」。

首先,新自由主義對於「國家是單一行動者」的公設存有疑義,因為除 了代表主權的政府之外,許多不同形式的行動者仍存在深厚影響力,包括「跨 國企業」、「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甚至是個人,都扮演舉足輕重 的角色。建構主義者則認為,國家之於國際社會,就像個人之於國家社會,

每個人都有其歷史背景、家庭環境,以及受到社會化因素影響,更何況現今 的國際社會深受全球化左右。因此,建構主義同意新自由主義的主張,國際 政治不能排除非國家行動者的重要性,國內政治因素必須整合到國際政治的 分析中。本研究雖同意建構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觀點,然而,研究主題設定

9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2003 年),頁 197~201。

10 朱雲漢、黃旻華,「探索中國崛起的理論意涵—批判既有國關理論的看法」,從國際關係理 論看中國崛起,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台北:五南,2010 年),頁 26~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菲律賓政府(決策者)與美國、中共政府的南海政策調整與攻防,若將「跨國 企業」、「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的角色一併加入探討,恐無法避免 枝幹過於龐雜、難以梳理的處境,致無法聚焦在菲、美、中三方政府,故擬 採現實主義「國家是單一行動者」來探討問題。

其次,新自由主義者對於「國家行動的唯一原則是基於成本效益的理性 計算」之公設基本上是贊同的,兩者均認為成本效益的考量必須包括軍事層 面以及經濟層面,只不過,新自由主義認為冷戰後的國際現狀,傾向經濟議 題的計算與考量大於軍事衝突的因素。建構主義卻認為,國家的行為必須同 時從國內和國際兩層次來分析,理性計算雖是社會建構的一種機制,但是歷 史、文化、社會、政治等各方面作用,都會高度影響國家決策。本論文擬綜 合上述觀點,就軍事、安全、威脅、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因素切入分 析。

最後,新自由主義顯然也不同意現實主義的第三個公設國際體系是「非 層級結構」的「無政府狀態」這個觀點,新自由主義認為依據霸權秩序所建 立的「國際典則」(international regime ),國際體系是有某種層級結構的,儘 管這樣的結構可能是建立在權力的分配關係上,但至少不會像現實主義所言

「無政府狀態」那樣的不真實。建構主義則認為,多數的時候,國際社會中 並不是呈現全然的無政府狀態,國家也不會被相對應於此狀態下的思考邏輯 所宰制。事實上,國際社會存在所謂「文化」、「規範」,甚至是「道德」

的概念,這些概念不斷影響國家的行為。朱雲漢、黃旻華分析其意涵後認為,

「建構主義至少在經驗論述上還是不能脫離實證主義典範所提供的事證,過 度強調規範、制度和文化的因果作用,而沒有成功整合實證主義的經驗事證 結果……」11這是建構主義在面對諸多國際議題上可能會遭遇的最大問題。

11 朱雲漢、黃旻華,「探索中國崛起的理論意涵—批判既有國關理論的看法」,頁 37~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論文研究主軸將著重在菲律賓外交(南海)政策的演變與比較,研究途徑將依 循上述觀點進行,分析決策行動者(菲國總統)、軍事(安全、威脅)與經濟因素 的理性計算與外部環境(美國與中共)因素等交互關係。

二、研究方法

美國社會學家 C.Wright Mills 曾說過,每一項的社會科學研究,都需要歷 史角度的概念化過程與歷史事實的運用。亦如 Lawrence W.Neuman 所言,社 會科學的解釋必然是「比較的」。謝宏仁直指,社會科學的研究本應同時是

「歷史的」與「比較的」,研究者更須兼顧歷史面與結構面。若以國家發展 問題的研究為討論對象,則在歷史的脈絡上,必須注意到時間因素,也必須 注意變遷的可能性。在國際關係的研究上慣用實證方法,始終離不開文獻的 研究與解釋,進行歷史文獻的詮釋並非要說明因果關係的客觀規律,也不在 提出假設進行驗證,而是試圖理解行為之意義與價值,進而發現其歷史事實 與脈胳之關連性。是故,本文將以歷史文獻分析與比較作為主要研究方法,

探討冷戰後菲律賓領導人外交政策之轉變與影響因素,尤其是菲總統羅慕 斯、埃斯特拉達、亞羅育及艾奎諾三世在外交上採取「親美」或「親中」政 策明顯不同,同時也反映在彼等南海政策差異上,其轉折自是分析重點。此 外,由於影響一國外交或經濟政策絕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為了使分析更 為細緻,相關的研究「傾向不止於提供單變的分析或作簡單的陳述,而開始 注意一個社會、國家或區域的多重制度面向,例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與國際地緣政治等……」12,也因此,政治面、經濟面、地緣戰略面,都將成 為主軸貫穿全文,並且盡量避免運用高度抽象的理念建構方式敘述,而是著 重在每個國家(菲律賓)獨一無二的歷史發展背景。

12 Alvin Y.So,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odernization,Dependency,and World Systems Theories(Newbury Park,Calif.19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