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一、研究成果:

從 上 述 菲 律 賓 4 位 總 統 任 內 發 生 的 重 大 事 件 與 外 交 決 策 轉 折 , 可 以 得 到 這 樣 一 個 觀 察 : 亞羅育與艾奎諾三世執政初期, 都 無 意 採 取 「 親 中 」 或 「 親 美 」 一 邊 倒 的 策 略 , 他 們 都 希 望 仿 效東 協 各 國 採 行 的 「 大 國 平 衡 策 略 」 , 左 右 逢 源 、分 散 避 險 。 無 奈 , 亞羅 育 於 2004 年 7 月在 處理伊拉克卡車司機綁架事件中,決定從伊拉克撤出所有軍隊,以及後續的 赴「中」國事訪問等因素,終於導致菲、美同盟關係走向下坡。至於艾奎諾 三世,在上任之初原本志在延續亞羅育與中國大陸的友好關係, 詎 料 2012 年 4 月菲 中 發 生 黃 岩 島 衝 突,同年 6 月,艾奎諾三世二度訪美並在白宮辦 公室向歐巴馬告狀之後,最終決定了此後艾奎諾三世任期內一面倒向美國的 外交政策。

研 究 發 現 , 羅慕斯與艾奎諾三世在南海政策上,選擇的是衝撞與援引 外力介入的模式,而埃斯特拉達與亞羅育的選擇,則是採取柔性作為,儘可 能迴避軍事衝突、或是修訂國內法等方式,來應對內部的雜音。在現實的國 際政治中,菲律賓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弱者」,作為一個弱國的最後決策者,

其決策考量就必須存在著一定的邏輯。菲律賓既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沒 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身為國際政治中的「弱者」,要喚起強國的注意,只能凸 顯自身地緣的價值,引入美國及其亞太戰略盟友包括東協、日本、澳大利亞 等國的支持與協助,發揮「弱勢戰略」(underdog strategies)運用之妙已成為冷 戰後歷任菲國總統的思考邏輯。畢竟,現實的國際關係是一種弱肉強食、以 實力作為競賽的博弈關係。然而在實力懸殊的不對稱博弈中,弱勢方在沒有 太多勝算的考量下,就必須運用更多的謀略與合縱連橫關係。所謂的「弱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戰略」乃因應而生。1東協區域論壇(ARF,ASEAN Regional Forum)在國際社 會上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東協國家之中並沒有那一國實力特別突出,然而 結合成為區域聯盟之後,卻讓國際社會無法忽視其整體力量。菲律賓充分運 用了這個「弱勢戰略」,發揮以弱示強、以小博大的功效。從過往歷史得到經 驗法則,菲律賓深知以中國大陸的強國姿態,為了南海爭端出手去打越南、

去打馬來西亞、汶萊或是菲律賓,這對大國而言是何等掛不住面子的。也因 此,菲國在南海議題上,可以預期的仍會不斷發聲,並選擇與中共持續衝撞 的策略(控制在安全底線、避免真正一戰),以便獲取國家更多籌碼與利益。

就菲律賓的角度來看其外交政策或南海戰略,冷戰後大致上是採行所謂 的「避險」策略,以便在中、美的拉扯下夾縫求生。菲國的策略揉合了「扈 從」與「制衡」的戰略概念與外交手法,其精神也就是東協各國倡行的「大 國平衡」策略,既要拉攏美國與日本,也要扯進中國大陸,茲以下圖來表達 這個概念: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

圖 11:避險策略與大國平衡策略關係圖

1 引述胡瑞舟老師於 2015 年 4 月 25 日在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安專班答覆筆者提問。

a

避險策略

扈從 制衡

揉 合

大國平衡策略

美國、日本 中國大陸

拉 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菲律賓堅守「區域安全仰仗美國」與「經濟發展緊抓中共」兩大國家政 策主軸,不免也陷入「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角力之中。再以中共的 角度來看其外交手段及南海方略,則是採行所謂的「裁剪式」策略(tailored strategy)。2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臺後於 2012 年 10 月出訪東南亞國家印尼、

馬來西亞,隨後中共總理李克強出訪泰國、越南等國,就是不訪菲律賓;2013 年 11 月海燕颱風重創菲國,3身為鄰居的老大哥,卻也只是給予低度援助;

2014 年 5 月中共與越南因鑽井平臺事件在南海發生衝突之後,越共總書記阮 富仲宣稱「對中國要做好所有可能的準備,包括戰爭」,4外界一度評估菲、

越有聯手制中構想,2015 年 4 月 7 日阮富仲卻應習近平邀請高調赴中國事訪 問,兩國高唱推動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5是以,中共在處理與鄰國的南海 爭端上,總是秉持「鬥而不破」的原則,對付菲律賓的南海主權挑釁,其策 略就是「裁剪式」為菲律賓量身打造身對應的各種手段、方法。

從菲國反覆的南海政策歷程分析,現行的南海「法律戰」戲碼應該只會 上演到 2016 年上半年,當聯合國常設仲裁庭作出判決之際,伴隨艾奎諾三世 於 2016 年 6 月交出政權,也就宣告其完成南海衝撞的「階段性任務」正式結 束。此後,不論判決結果如何,都將使菲方失去一個外交戰的重要舞臺,進 而使菲國執政者的南海政策必須有所調整因應。筆者評估,接替艾氏的執政 者勢將著力修補菲、「中」因南海爭端產生的裂痕,菲國外交政策必然再度擺 回「親中」的路線。此外,值得觀察的是,中共以造陸方式反擊菲律賓就南 海爭議提請國際法庭仲裁,這個作法是經過縝密規劃的,其目的在創造既定 事實,就算國際法庭判決有利菲國,也可以防止菲國驅離中共已占領的島礁,

2 胡瑞舟老師於 2015 年 4 月 18 日在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安專班答覆筆者提問。

3 菲官方統計超過 6,300 人死亡,菲律賓紅十字會統計失蹤人數多達 25,000 人。風暴過後大半 年,災區死亡人數仍然持續增加。因應海燕在菲律賓造成的災難性傷亡,「海燕」在 2014 年初 的颱風委員會會議上被除名,並在 2015 年由「白鹿」取代。

4 「對中國要做好所有可能的準備」,BBC 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4/07/140703_vietnam_china

5 「擱置爭議 中越推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央通訊社,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504070475-1.aspx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時可以阻絕外國海空軍接近。中共填陸建造南海堡壘,可部署共軍防空雷 達系統等設施,也可提供潛艦與航母前進基地,強化空中加油戰力,有助區 域戰機調度與監視行動。在修建南海島礁工程告一段落之後,未來將加強南 海主控權的力度,預測 2017 年之前或將成為中共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的 較佳時機。更謹慎地評估,中共加緊腳步在南海的一切部署作為,就算不會 主動求戰,也是在為南海開戰做好萬全準備。

二、發現問題:

本文曾多次提及,菲律賓受其殖民母國美國影響甚鉅,不論是國家安全、

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風氣及文化等,各個面向幾乎都受到美國的影響,

在此大環境之下,「親美」與「反美」這兩股截然不同的路線,卻深植在菲 國的決策選擇與民眾運動中,瞻之在左、忽焉在右,隨著不同的執政者與國 際、國內環境變遷而擺盪。關於菲律賓反美運動的探討,美國學者麥克亞當 (Doug McAdam)如此分析,6美國對菲律賓新殖民主義統治的歷史是形成反美 主義的根源,1945 年美國「解放」菲律賓卻培育了菲人的親美情懷,此後則 深受新人民軍(NPA)、共黨游擊隊等左派勢力的消長所影響。20 世紀 90 年代 菲律賓對共產主義分子的壓制,進一步削弱了菲國反美情緒;1992 年美國撤 出在菲軍事基地,也是消除菲美緊張關係的重要原因。諷刺的是,當 2002 年,美國決定重返菲律賓,親美情緒卻逐漸增強,因為美國軍隊協助菲國政 府對抗穆斯林分離主義分子的行動,對於菲國社會與人心發揮了極大的安定 力量。

然而,誠如學者陳鴻瑜的研究,「多元文化是阻礙菲律賓政治制度化的 最大原因」。7由於菲律賓在制度化的發展面向裡,歷經漫長的政治變遷,每

6 朱世龍、劉利瓊譯,道格.麥克亞當(Doug McAdam),「反美主義遺產:一種社會學的視角」,

世界政治中的反美主義(Why Nations Fail)(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年),頁 298~321。

7 陳鴻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年),頁 3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次的政治變遷,本土文化就與外來文化相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政治組 織與制度從一開始的部落群集演化到現代政治社區,然而這種演變是局部的 而非全面的。是故,在此「混合型」的政治體系中,摻雜著威權主義與民主 主義、團體主義與個人主義、身分關係與成就取向等價值因素。多元文化無 法成為菲律賓現代化動力,反而為了融合各方意見與協調一致步伐而耗盡心 力。這樣一個文化特性,在菲律賓近代的南海政策或外交政策中深具影響,

可預見的未來,亦復如斯。至於菲律賓要利用避險策略,將南海議題在美國 與中共之間揮灑、累積籌碼,卻也不得不避免操作過當,使兩強產生區域上 的摩擦、對決,甚至同時被兩強拋棄,其根本之道,也只能期盼美、中儘早 放下猜疑、恢復互信,才能建立堅強穩當的區域安全關係。

三、未來研究方向:

菲律賓歷經西班牙及美國統治、日本占領等時期,1946 年始獲完全獨 立。菲律賓是戰後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曾經是 20 世紀 70 年代輝煌一時的國 家,國民年收入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菲國的第一條捷運在 1984 年興建 完成,比新加坡的 MRT(1987 年)還早。可惜在 80 年代就快速崩潰、從此一 蹶不振,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勞輸出國。雖然時間很短暫,但畢竟菲律賓曾經 輝煌過。是什麼原因造成菲律賓的短暫興盛與快速頹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 的議題,筆者期許自己未來能就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四、建議:

臺灣與菲律賓僅有一水之隔,對於這樣一個近鄰,吾人的認識真的夠深 入?夠清楚?夠真切?菲律賓近年的經濟成長率總在東協各國之中獨占鰲 頭,難道菲律賓真的只是吾人嘲諷的落後國家?臺灣不爭氣的下場真的就是 所謂的「菲律賓化」?深省之後,或許這只是多數國人偏差的認知,如果對

臺灣與菲律賓僅有一水之隔,對於這樣一個近鄰,吾人的認識真的夠深 入?夠清楚?夠真切?菲律賓近年的經濟成長率總在東協各國之中獨占鰲 頭,難道菲律賓真的只是吾人嘲諷的落後國家?臺灣不爭氣的下場真的就是 所謂的「菲律賓化」?深省之後,或許這只是多數國人偏差的認知,如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