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壹、研究途徑

本文的研究途徑採取「框架理論」及「黨國體制 vs 多元政治」之差異,希 望透過上開理論,對本研究提供途徑:

一、 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

所謂框架理論,依據高夫曼(Goffman)對框架的定義,框架是人們解釋外在 真實世界的心理基模,用來做為瞭解、指認、以及界定行事經驗的基礎。人們 倚賴主觀認知中的框架來組織經驗、調整行動。「框架化」代表了對某些部分的 選入與重視,及對其他事物的排擠與忽略,「偏見」可謂是框架化的結果,也是 真實轉換的附屬品,框架建立在具有權力關係的意識型態1

李希光教授以「妖魔化中國」的研究出名,他曾描述「框架」如何在一個 長時段中影響到媒體認識的中國: 比如,在 60 年代,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被 框架在守紀律的「藍螞蟻世界」(文革身穿毛制服);70 年代,被框架在「自行 車王國」(尼克森訪華)、80 年代,「迪斯科舞廳」(中國變得越來越像美國)、90 年代「人權問題」和「中國威脅論」(在價值觀念上與美國越來越對立),尤其 在計劃生育、環境污染、黑心商品、世界工廠的問題上,中國被框在這個大畫 面裡了2

徵地拆遷,從框架理論之範疇而論,無疑地會將西方思潮套用於東方社會,

似乎中共對人權的意識薄弱及對經濟發展的強烈渴望,必然會忽略人民私有財 產權保障,並將兩者強行劃上等號,然而這樣的框架,不儘然適用於中國大陸,

1 框架理論,源自貝特森(Bateson,1955),自高夫曼(Goffman,1974)出版了《框架分析》一書,

成爲了定性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

2 李希光,〈妖魔化中國〉,《國際新聞界》,1996 年第 5 期,P5-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但可適度的說明,何以徵地拆遷層出不窮的流血抗爭,會成為法治發展與維權 運動下,檢驗政府施政措施及人權意識的指標性活動了。

二、 黨國體制 vs 多元政治

學者林琳文於《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3一書中指出,

中國共產黨自命為「無產階級專政」的代表,黨取得國家權力後,在實踐社會 主義的過程中,黨的幹部與國家官僚混為一體,因此黨透過對警察、軍隊、法 院和監獄等合法暴力工具的控制,取代了國家,形成「黨國體制」,如同國家從 社會裡產生卻使得社會國家化,黨─國結構與社會的關係取代了國家與社會的 關係,因此影響中國大陸體制變動的最主要因素還是國家,而國家係由黨所領 導,所以黨所決定的政策,就影響了徵地拆遷的法治發展及對維權運動的容忍 度。另所謂多元政治,係指在民主制度的基礎之下,將多元意見透過選舉制度 及代議制度之方式,由人民以直接或間結方式決定了國家未來的方向;相對的,

如果執政黨的施政成效不彰,或在野黨提出了更強而有力的施政理念,民眾很 容易可以用手中的選票,讓國家機器的領導者更換。

1989 年第 9 期的「中國青年」期刊 <多元政治論的實質是否定黨的領導>4一 文中曾經提到,今天的中國,反腐敗的鬥爭只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只有 共產黨才有足夠的力量領導人民進行反腐敗的鬥爭。那些建立在金錢政治基礎 下的多黨輪流執政制(如英、美等國)和一黨多派制(如日本)的資本主義國

3 林琳文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 Post-socialist China:from Mao, Deng to Jiang 〉,1997 年,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 年。

4 <「多元政治論」的實質是否定黨的領導>,《中國青年》,1989 年第 9 期,編輯部主編 http://ww w.xzbu.com/6/view-3487915.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家,並沒有能夠杜絕行賄受賄,以權謀私的現象。其實,以反腐敗為由提倡多 元政治,只不過是利用人們反腐敗的善良願望,要求在中國建立反對黨或者在 黨內建立反對派,進而否定共產黨的領導罷了。

文中進一步指出,中國大陸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

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必須實行與三權鼎立性質根本不同的人民 代表大會的政治制度。人民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大 會有立法權,可以監督行政、司法機關。而鄧小平更指出,在政治體制改革方 面,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我們要堅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而不是美國 式的三權鼎立制度。由此可見,作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一種觀點,多元政治論 實質上是用多黨制否定共產黨的領導,用三權鼎立的政治制度否定人民代表大 會制度,其結果是使中國蛻化成為資本主義大國的附庸。

誠如上所述,影響中國大陸當前體制變動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資本主義下 的民主制度,而是共產主義下的黨國體制5,這與強調多元政治下的民主思維,

必須格外注意研究過程的背景不同。亦即,不能以民主國家的思維去推論共產 國家的徵地政策及維權容忍度,以免產生基點的謬誤。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及「個案分析法」作為本文主要研究方法,茲 說明如下:

一、 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Survey、Documentary Analysis、Document Analysis)

5 羅千惠,2012,《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 程碩士論文,P23-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文獻分析法又稱為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或資訊分析法(informational analysis),屬於非反應類研究法之一,採取的方式是從政府機關的文獻或以前的 調查文件中蒐集現有的資訊進行分析。文獻資料的來源包羅萬象,凡是具有參 考價值的紙本或電子資料,均是文獻分析法的資料來源,舉凡「政府部門的報 告」、「文件記錄資料庫」、「圖書館中的書籍」、「論文與期刊」、「報章新聞」等 等。而其分析的方式及步驟如下,即「閱覽與整理」(Reading and Organizing)、

「描述」(Description)、「分類」(Classfying)及「詮釋」(Interpretation)6。 本文採用的文獻資料包括:

(一)中國大陸徵地拆遷之學術性期刊、專書、博碩士論文 (二)報紙、雜誌之相關媒體報導

(三)電視影音及代表性媒體之影音資料

(四)官方出版品、政府部門的政令文宣及說帖 (五)維權團體網站、維權律師受理案件

(六)微博、新浪等重要非官方意見網域

二、個案分析法(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個案分析法,乃是研究單一背景下的動態狀態,適用於新研究主題的領域,

依據學者艾森哈特(Eisenhardt,1989)7訂定了個案分析法的八個步驟:

(一) 定義研究問題 (二) 選擇個案

6 王錦堂,1992,《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

7 于卓民,2011,<台灣集團企業控制機制之探索性研究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三) 蒐集資料 (四) 進入研究領域 (五) 分析單一個案資料 (六) 找尋跨個案的模式 (七) 形成假設

(八) 回顧文獻

由於個案分析法係由多重資料庫的連結、比較、歸納分析而來,而且資料 的來源與現實狀況結合,從中推論得出的假設與理論也較具可行性,但另一方 面可能來源資料過於龐雜,所推論出的理論有超出原有預設可以載負的研究範 疇。

另外學者羅伯特 K.殷(Robert K.Yin,1994)8,對於研究個案的定義是,研究 個案是一種務實性的調查方式,當所研究的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界線並不明 確時,透過多種來源的證據,對該現況加以調查,另外個案研究應該把握三個 原則:

(一) 利用多重的證據來源 (二) 建置個案研究的資料庫 (三) 保持證據研究的關聯性

綜上所述,有關徵地拆遷之法治發展與維權運動,採取個案分析法,透過 對於所蒐集的多數個案的歸納、比較、連結,可以得出與現實狀況較為相符的 研究成果。

8 邱世宇,2006,《中國主要 3C 通路經營模式之比較-以國美電器、宏圖三胞、百腦匯為例》

P37-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