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壹、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進行量化研究,受試者在填答問卷時,可能受其情緒、

主觀判斷或認知而無法填答出與真實情境相符之資訊,是以在解釋上,會產生 一定的誤差。

貳、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係以桃園縣立國民中學志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的推論僅以桃園 地區國民中學志工組織為限。

参、研究內容的限制

本研究的工具為考量受試者填答問卷的接受程度,正向領導策略選擇營造 正向氣氛、建立正向關係、進行正向溝通、展現正向意義等四個研究構面進行 分析及研究,而志工工作滿意度僅限於福利關懷、人際關係、組織氣氛及自我 成長等四個構面。故在研究的廣度上可能會受到限制。

肆、資料取得的限制

本研究的自變項「正向領導」,在國內碩博士論文中,發現僅有三本以此 作為研究之資料,而審諸國外,「正向心理學」也才於1998年後開始比較有系 統,是以,本研究所能蒐集到的文獻資料,顯得相當有限,如此所得的結論,

可能會有所偏失。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2)。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2012年5月10日,取自

http://vol.moi.gov.tw/vol/home.jsp?serno=200805210008&mserno=200805210006&menu data=VolMenu&contlink=ap/date.jsp&level2=Y&logintype=null

桃園縣政府社會局(2012)。桃園縣志工服務網。2012 年 5 月 10 日,取自 http://traffic.tyc.edu.tw/work/

陳生民(2006)。你是自己的最高主管。取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708e101000301.html﹝Chen, S. M. (2006). You are your highest manager. Retrieved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708e101000301.html﹞

詹明娟(2007)。好領導從覺察與正向解讀開始。臺北 E 大鮮活電子報,第 120 期,2008 年 2 月 9 日,取自:

http://epaper.hilearning.hinet.net/images/tpec/120/04.htm

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國 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王博弘(1998)。臺北市國民小學工友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司徒達賢(1997)。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臺北市:洪健全基金會。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李雪鳳(2001)。一個國小圖書館媒體中心推動志工制度之協同行動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邱明崇(2006)。學校志工的參與動機與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國小為 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倫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以鏇(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志工擔任志工的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 究。私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利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海清(1990)。學校義工制度探微。師友月刊,280,24-26。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顏如芳、汪宗明(200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

領導風格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國科會專 案研究報告NSC93-2413-H-152-003。

林新發 (2010)。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51卷1期,頁1-6。

林新發 (2011)。論述正向領導表現的例子。國民教育,51 卷 3 期,頁 1-7。

林文士(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月娟(1997)。國小資優班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明隆(201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易習。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心理。

吳清基(1992)。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泰毓(2004)。影響國小志工家長參與行為與社會資本因素之研究-以新竹市為 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莊榮霖(1994)。國中教職員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高雄市地區市

立國中調查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私立高雄醫學院碩士論文,未 出版,高雄市。

郭素芬(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團隊的正向組織行為對團隊衝突管理影響 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瑛珍(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之研究。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本初(1998)。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陳武雄(1998)。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臺北:瑞興圖書公司。

陳秋蓉(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義勝(1984)。組織行為。臺北:華泰。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臺北:五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陸洛(1997)。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委員會研究彙 編:人文及社會科學,1,115-137。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 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蔡梅燕(2007),學校志工領導與志工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學苑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葉椒椒(1995)。工作心理學。臺北:五南。

蔡培村, 武文瑛(2004)。領導學 : 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文化。

蔡淑莉(2009)。健身運動者的運動熱情與運動幸福感及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漢賢(2004)。志願服務十二講。臺北市:中華社會行政學會。

蔡澍勳(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 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顏憲文(2005)。國民小學學校志工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益民(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評量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 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建彬(2003)。國民小學學校義工工作滿意度及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美君(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蔣美惠(2004),探討保全人員生涯管理、人格特質及組織氣候對工作滿足、

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保全公司為例,南華大學管 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二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譯)(2010)。教育變革領導。臺北市:華騰。

謝傳崇(譯)(2011a)。正向領導(原作者:Kim Cameron)。臺北市:巨流。(原著 出版年:2008)

謝傳崇 (2011b)。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1 期,頁59-82。

謝傳崇 (2011c)。校長正向領導激發學校超越表現,師友月刊,529期,頁51-55。

龔平邦(1991)。管理學。臺北市:三民。

盧俊澄(2001)。非營利組織策略性志工管理模式之研究 --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國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饒邦安(1991)。台北市國小教師行政兼職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ndrew, F. M. , & Withey, S. B. (1976) .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Broadwell, M. M. (1986). The supervisor and on-the-job training.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Cameron, K . , & Caza, A. (2002) . Organizational and leadership virtues and the role of forgiveness .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9(1), 33-48.

Cameron, K. S. (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Clapp-Smith, R. , Vogelgesang, G. R., & Avey, J. B. (2009). Authentic leadership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15(3), 227-240.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Gilbert, L.A. (1985). Dimensions of same-gender student-faculty role- model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12(1-2), 111-123.

Gordon, J. (2008). The case for positive energy. Retrieved Oct.30, 2011, Web site:

http://www.leader-values.com/Content/detail.asp?ContentDetailID=1207 IRI Consultants to Management(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Retrieved July 8, 2011,

Web site:

http://www.irisolutions.com/Products/learningsolutions/leadership/Positive.Lea dership.pdf

Locke, E. A. (1976). The nature &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 D. Punnetteed.

Handbook of Individu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53, 1297-1349.

Luthans, F. , Luthans, K. W. , Hodgetts, R. M. & Luthans, B. C. (2001). 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PAL)implications for today’s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 8(2),1-20.

Luthans, F. (2002) .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695-706.

Luthans, F. ,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33(2),143-160

Pegg, M. (1994). Positive leadership:How to build a winning team. Amsterdam:

Pfeiffer&Co.

Petri, H. L. (1986). Motivation:Theory and Research(2nd ed.). California:

Wadsworth.

Scheier, M. F., & Carver, C. S. (1985). Optimism, cop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generalized outcome expectancies. Health Psychology, 4, 219-247.

Smith, P.C., Kendall, L.M.& Hulin, C. L(1969). The measurement of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Rand McNally.

Tombaugh , J. R., (2005). Positive leadership yields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19(3), 15-17.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NJ: Prentice-Hall.

附錄一

【第二部分:志工領導人正向領導策略】

【第三部份:志工工作滿意度】

附錄二

填答說明:請您就自己對學校志工領導人(志工隊長或學校主任)

【第三部份:志工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