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節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提出本研究之限制,並針對限制提出建議之方法;

第二部分,以本研究為基礎出發,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之建議,供未來的研 究者參考;第三部分將對實務工作提出建議,期能將本研究之價值體現在實務工 作之上。

一. 研究限制與建議

在統計方法上,本研究使用Hayes(2013)博士的 PROCESS 模組進行中介效 果分析,檢查人格五個向度: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嚴謹性、友善性各別與心 理幸福感間的關係是否會因自我調節的加入而受影響,是屬於較初階的檢定方法,

建議後續研究者,待模型建立趨於成熟,理論支持更加紮實時,可以使用SEM 結 構方程模型進行路徑分析,SEM 可同時處理多個依變項,即可將心理幸福感六個 向度分開來檢驗,以建立更為完整的理論模型。

就測驗工具而言,本研究使用的大五因素人格量表與心理幸福感量表皆有良 好的信效度,過去研究者已投出許多心力,發展出中文版本的量表,也有臺灣的樣 本作為檢驗,惟自我調節量表之中文版量表尚處發展的初始階段,只有因素負荷量

做為效度資料,為本研究之限制之一,建議後續研究者可繼續發展自我調節量表之 中文版本,建構效標關聯效度,並大量收集臺灣的樣本以做分析,抑或是重新編製 一份符合華人社會的自我調節量表,使得量表工具更具信效度、可推論性。另外,

本研究三份量表皆為自評量表,過去有學者綜合使用自評與他評來評量人格(Costa

& McCrae, 1988),可得到不同面向的資料,對人格的描繪更加完整及準確,因此 建議後續研究者若有足夠的資源,在人格此一向度上可以佐以他評資料進行研究 分析。

在研究對象上,由於時間與預算的限制,本研究使用網路問卷方式收集資料,

資料由研究者可接觸到的人為源頭開始散佈,便利抽樣使得抽樣結果偏差較大,代 表性可能沒有那麼足夠,使得推論性受到限制,難免有收樣偏頗之處,在性別上有 盡量做到平均,但年齡、教育程度則較難使各組人數達到均衡,建議後續研究者可 朝收集多元化樣本的方向努力,以確保資料之準確性與推論度,使研究結果更加可 信。

就研究的時間面向上來看,本研究屬於橫斷面研究,屬較經濟方便的方式,也 可分析較多的樣本,然無法提供連續性的資料,較難顯示發展過程中的差異與路徑,

建議後續研究可嘗試縱斷面的研究,如 Joshanloo(2018)所做的追蹤研究,就可 看出幸福感隨時間的變化,Magee、Heaven 與 Miller(2013)之研究則可看出人格 在四年內的改變情形,對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影響,補充橫斷面研究不足之處,將在 模型的建立上提供更多的意義與解釋。

二.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本研究發現,成年早期者的心理幸福感特徵與原先的假設:心理幸福感隨著年 齡上升不符合,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與心理幸福感並無關聯,另外,過去關於人 格與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中,皆指出外向性與神經質為最強力的預測變項,然在本研 究中,此二項在預測心理幸福感時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研究者認為,成年早期 者在生活上變動的可能性較大,屬不穩定的時期,在心理幸福感上可能具有特別的

心理特徵,可獨立出來討論,未來研究者可針對成年早期者之心理幸福感的影響因 素作更深入的探究,對於協助這個時期的年輕人發揮潛能、找到人生之追求也將會 有所貢獻。

神經質對心理幸福感的負向預測,是多年來各學者之研究結果所總結出的共 識,然在本研究中,神經質雖為負向預測,但其預測力卻相當小,學者曾提出,神 經質傾向中的正向功能,包括焦慮使其加倍努力,以及對自我付出較多關懷(Norem

& Cantor, 1986; Schmutte & Ryff, 1997)。根據研究者在諮商實務中的經歷,認為個 人的特質並無好壞之分,端看如何發揮、在何種環境,如曹中瑋(2013)老師所言:

不愉快的情緒通常是有用的,否則它們就不會存在,不愉快的感受會將人們的注意 力引導到那些關乎他們福祉的重要事件上,並且促進適當的行動。神經質傾向高者,

天生擁有較大感知負向情緒的能力,研究者認為,若將視野由其對心理幸福感的不 利影響,轉移至其負向情緒的功能,並發展其獨特的共處模式,將對這類的個案有 很大的幫助,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可多探究神經質人格傾向的幸福模式,了 解其影響路徑,也可佐以質性研究,作深入的探索與了解。

最後,本研究在已確立之關係中,加入一新中介變項—自我調節,期能對於 人格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根據本研究結果,自我調節在外向性 與心理幸福感的影響中雖有部分中介效果,但其效果並不大,以及發現自我調節 並非友善性影響心理幸福感的途徑,或許中間還有其他的路徑及影響因素,因此 研究者建議,若未來研究者欲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可針對此二人格向度,搜尋其 他可能的中間變項,探究其影響路徑,以擴展並建立更為完整的模式,描繪出具 體的幸福圖像。

三. 實務工作建議

自我調節在目前臺灣無論是學術界的研究或實務界的應用皆尚有發展空間,

Gagnon 等人(2016)指出,自我調節為個人重要的自助技巧,發展自我調節的能 力將有助於個人維持其心理健康,從研究中已知,人格對個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影

響,然自我調節能力相較於人格特質來說,是較可能變動的、可訓練的,因此本研 究建議實務工作者,協助個案覺察自身的調節能力是重要的,包括個人面對環境的 刺激時,如何接收資訊、評價,並引發改變、尋找可能性、形成計畫,最後執行它 及評估結果,在護理實務上有工作者發展出自我調節方案以協助慢性病友之康復

(吳雅歌、蔡富棉與林秋菊,2011),諮商實務工作者也可效仿此做法,發展一套 自我調節方案以協助個案處理生活中的挑戰,更可作為一級心理衛生推廣之主題,

提升個人之自我調節能力,最終能增進心理幸福感。

本研究的探討對於人格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歷程有更多的瞭解,發現人格特 質會透過自我調節而影響心理幸福感,可從人格的角度來了解一個人,乃至於其 自我調節能力、心理幸福感,在進行諮商實務工作時,可以由這個架構去認識個 案,實務工作者透過對話與諮商關係的建立,評估個案的人格特質傾向,協助形 成個案概念化,帶著這份理解與個案工作,針對不同特質的個案發展出不同的介 入方案。像是針對神經質較高的個案,協助覺察負面情緒之用途及其正面意義,

訓練其提高自我調節的技巧,將可提升其心理幸福感;諮商工作可著重於發掘個 人性格中的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與開放性,協助個案提升對於自身人格特質 與生活經驗之連結的覺察,心理師可專注在個人性格層面中有利心理幸福感之提 升的線索上,讓諮商工作有施力點。

在本研究中可以發現,嚴謹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聯,很大程度的被自我調節 所中介,是效果最強的人格向度,這代表者嚴謹性傾向高者,可能本身就具有較 高的自我調節之動機與意願,訓練起來可能也更為容易,因此建議實務工作者,

在與此種特質較為突出之個案工作時,可將工作著力於自我調節之訓練與覺察,

將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時也能提升其心理幸福感。

綜合上述,本研究希望能提供後續研究者、助人工作者做為參考,期能針對 發展更為完整的心理幸福感理論與模型有些微的貢獻。研究者有感於現代社會的 快速變遷所帶來的壓力,儘管生活水平在提升,現代人似乎愈來愈難在生活中獲

得一種安適感,在本研究中可以看見自我調節與心理幸福感的關聯,跟隨著變動 的社會隨時調整自己應對環境的方式,對於現代人來說是重要的能力,本研究也 將此情境因素加入了人格對心理幸福感的預測模式當中,提供了不同的觀點。最 後,能夠去瞭解、欣賞一個獨特的人所擁有的人格特質是重要的,或許不同性格 的人會行經不同的路徑,但願透過更多的研究發現,能夠使得各種不同的人,都 擁有幸福的可能,能夠發揮自身潛能地生存於世。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偉存(2010):遊戲回饋機制對玩家自我調節與遊戲經驗的影響─以音樂節奏 遊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歌、蔡富棉、林秋菊(2011):自我調節方案對慢性病患之生理、心理社會 功能成效-系統性文獻回顧。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7(1),26-34。

李仁豪、余民寧(2016):心理幸福感量表簡式中文版信效度及測量不變性:以大 學生為樣本並兼論測量不變性議題。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6,127-154。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邱文君(2014):朝向個人最佳自尊:正向一致的內外自尊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旭繁(2013):通往華人幸福之路:性格特質與文化價值的雙重作用。本土心理 學研究,39,165-214。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