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個案分析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計畫,以發展價值活動相關多角化事業或高度相關多角化事業的路徑進 行多角化策略發展。

四、多角化的步驟與佈局順序

本研究與過去的多數研究均認為,相關多角化能為企業帶來較佳的績效表 現。從「能力/價值活動多角化策略矩陣」的分析結果,能力相關多角化 事業、價值活動相關多角化事業,以及高度相關多角化事業等三種類型,

都能創造良好的財務績效與市場績效。因此,企業欲採行多角化策略時,

可嘗試進行以下多角化的步驟與布局順序:

1. 充分理解目前事業的所需能力與價值活動分別有哪些項目。

2. 瞄準新事業的目標市場,其所需能力與價值活動分別需要哪些項目。

3. 辨識新事業的所需能力和價值活動聯集項目,至少有一項超過半數與 目前事業相同,即可發展此新事業。(若有過半數的所需能力與目前事 業相同,可發展成為「能力相關多角化事業」;若有過半數的價值活動 與目前事業相同,可發展成為「價值活動相關多角化事業」;若同時有 過半數的所需能力與價值活動與目前事業相同,可發展成為「高度相 關多角化事業」。但若新事業的所需能力與價值活動均少於半數與目前 事業相同,建議放棄此新事業的發展。)

4. 判斷哪些所需能力和價值活動可跨事業共享、降低成本,並形成綜效。

5. 衡量企業內部可運用的資源,投資於新的所需能力或新的價值活動。

6. 適時檢視各項企業資源、所需能力,以及價值活動的運作,不斷精進 與改善,以創造差異化和降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提升企業營運績效。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可能產生的研究限制包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 採用人員訪談的研究設計,受訪者雖均瞭解個案公司與所屬產品事業 的發展,但仍無法避免因時空轉變而出現記憶偏差或遺漏,也可能因 為受訪者的主觀認知,以致資訊的正確性有所誤差。

2. 某些訪談問題涉及個案公司未公開的資訊,受訪者為顧及商業機密而 不願透露或持保留態度,而研究者身為個案公司成員亦調整部份關鍵 數據以保全企業重要資訊,可能導致部分資訊的不足,無法提供精確 的證據。

3. 本研究僅選取單一個案公司的四產品事業,因財務相關資訊只能取得 部份資料,且難以獲得個案公司中所有產品事業的資訊進行比較,因 此忽略其他未討論的產品事業之績效,可能產生績效評估時的誤差。

4. 本研究因僅聚焦於單一個案公司,又因研究時間的限制,無法選取多 個個案公司進行交叉比對,研究結果是否能完全延伸於所有工業電腦 廠商,或其他相關產業的廠商,仍須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一般而言,多重個案的研究所得到的證據,通常被認為是較強而有力,並 使整個研究被認為是較為穩健的(Herriott & Firestine, 1983)。因此,

對於後續的研究,建議可以探討研華其他更多的產品事業,以更精闢地發 掘研華公司身為全球工業電腦領導廠商的原理原則,在採用「能力/價值 活動多角化策略矩陣」分析時,除了「價值活動相關多角化事業」和「高 度相關多角化事業」之外,研華的其他產品事業是否可能落在「能力相關 多角化事業」或「非相關多角化事業」,不同的多角化事業其績效表現是 否有差異,進一步辨識出何種多角化事業的績效較佳。此外,亦可研究其 他更多的工業電腦廠商,是否能得到和研華相似的結果,並探索各家廠商 之間多角化策略的異同、優劣勢,以及績效表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為了避免產生多角化、差異化,和垂直整合等產品事業發展上定義的混 淆,建議對於多角化進行更嚴謹的定義,在選擇個案研究時較適合以集團 型企業,或者以策略事業單位為多角化策略的個案分析對象,較不適合選 擇策略事業單為下的部份產品部門進行分析。避免定義上的混淆將使研究 結果更精確且更具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附錄

訪談大綱

1. 貴產品部門何時成立?成立背景為何?

2. 產品從開發到顧客手中的價值活動有哪些?又可細分為哪些步驟?

3. 產品從原料購買到組裝成型的部份,是否全由研華自行生產製造?

4. 線路設計、機構設計,和系統整合工程師的工作分別為何?

5. 品質工程師、品質驗證師,和應用工程師的工作內容有何不同?

6. 產品的組裝是否全為人工組裝?或哪些部分是機器組裝?

7. 產品所需能力有哪些?相較於競爭者的特殊能力為何?

8. 如何設計與製造抗電磁波、防靜電、抗震動、抗撞擊、低功耗、防潮、

寬溫產品?

9. 根據經驗,影響產品成敗的關鍵因素是哪些?

10. 客戶選擇工業電腦的理由是什麼?

11. 客戶選擇研華的理由是什麼?

12. 您認為研華產品的最大優點是什麼?

13. 產品部門近五年來的財務績效如何?包括營業額、出貨量、毛利率 等。若無法提供五年資料、則四年、三年,或二年。

14. 產品部門中是否有成為產業規格的產品?相較其他產品的績效如 何?

15. 產品部門中有多少專利?相較於其他產品的績效如何?

16. 平均每年有多少新產品開發?新產品成功上市比例?失敗原因為 何?

17. 除了提供外部客戶採購之外,公司內其他部門採用的比例為何?

18. 產品部門是否採用公司內其他部門所生產的產品?較外部採購的成 本降低多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貴部門產品歷年平均毛利率大約多少?

20. 貴部門產品歷年相關的專利數約有多少?

21. 哪些獨特資源和能力能為研華公司創造收益?

22. 哪些獨特資源和能力是同業競爭者無法或難以取得?

23. 哪些獨特資源和能力是同業競爭者無法或難以模仿?

24. 哪些獨特資源和能力對客戶來說,是研華所具備,但競爭者無法取 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Charles W. L. Hill‧Gareth R. Jones 著,朱文儀、陳建男、黃豪 臣譯,2007,策略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2. Michael E. Porter 著,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台北:

天下文化。

3. Prahalad C. K. ‧Hamel Gary 著,顧淑馨譯,2004,競爭大未來。

台北:智庫文化。

4. Robert K. Yin 著,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5.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6. 李侑霖(2005),「工業電腦廠商發展代工業務之個案研究—以研華公 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卓永進(2006),「OEM/ODM/OBM 模式在台灣工業電腦的適用性」,國立 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8. 洪琮堡(2004),「以核心能耐為基礎之相關性多角化策略—以華碩電 腦公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9.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98 年度年報。

10.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97 年度年報。

11. 黃國峯,2007,「相關與非相關多角化:以能力與價值活動為基礎之 觀點」,TAoM 年會:全球化之管理挑戰,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英文文獻

1. Aaker, D. A. (1984), Developing Business Strategies. New York:

McGraw-Hill.

2. Ansoff, H. I. (1957), “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5, pp. 113-124.

3.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pp. 99-120.

4. Bettis, R. A. (1981),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in related and unrelated diversified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 pp. 379-393.

5. Bettis, R. A., and Hall, W. K. (1982),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ccounting Determined Risk, and Accounting

Determined Retur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5, pp.

254-264.

6. Grant R. 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 pp. 114-135.

7. Hamel G. and Prahalad C. K.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for Seizing Control of Your Industry and Creating the Markets of Tomorrow.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Herriott, R. E., & Firestone, W. A. (1983), “Multisite qualitative policy research: Optimizing description an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generalizability", Educational R esearcher, 12, 14-19.

9. Huang, K.F. and Chiu, C.P. (2008). Related and Non-Related Diversification: A Capability-Based and Value-Activity-Based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Asia Academy of Management (AAo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aipei, Taiwan.

10. IMS Research Report (2009), "The World Market for Industrial PCs".

11. Jacquemin, A. P., and Berry C. H. (1979), “Entropy Measur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 27, pp.359-369.

12. Patton, M. Q. (1987), How to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3. Palepu, K. (1985),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Profit

Performance, and the Entropy Measur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6(4), pp. 239-255.

14.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5. Prahalad C. K. and Hamel G.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 pp. 79-91.

16. Rumelt, R. P. (1974),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oston: Division of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7. Rumelt, R. P. (1982),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 pp. 359-3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Teece, D. J. (1980), “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 pp. 223–247.

19. Varadarajan, P, and Ramanujam, V. (1987),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a re-examination using a new two-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of diversity in fir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0, pp. 380-397.

20. VDC Research Report (2008), “Merchant Computer Boards for Real-time and Embedded Applications", Volume 1: Slot Single Board Computers and Embedded CPU Blades.

21. VDC Research Report (2008), “Merchant Computer Boards for Real-time and Embedded Applications", Volume 2: Embedded Motherboards.

22. VDC Research Report (2008), “Merchant Computer Boards for Real-time and Embedded Applications", Volume 3: Mezzanine Cards and COMs.

23.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pp. 171-180.

24. Williamson, O.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