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七節 研究倫理與省思

壹、研究者角色

質性研究者在進入研究現場開始與研究對象接觸進行互動時,首要的課題便 是先清空自身可能對於研究對象某些不自覺的刻板印象或是偏見,以避免帶著有 色眼鏡進行觀察、訪談等蒐集研究資料的行動,進而影響其後對於資料的詮釋與 分析,導致最後的研究結果有失客觀,成了研究者的個人獨白。由於研究者在研 究開始時已擔任研究對象的導師職務一年半多,對於進行此研究而言,一來,在 進入現場以及與研究對象建立關係的時間相對於初入現場的陌生研究者短得 多,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研究,二來對於研究場域的了解,以及研究對象的 種種行為表現、個性與基本背景在一年多的師生互動中,雖不至如數家珍,但也 是瞭然於胸,因此在對研究現場及對象相當熟悉的情況下,對於種種外顯行為和 內在想法的意義解讀有相當豐厚的資料可供運用,這為本研究帶來很大的助益。

然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在這一年半的相處下來雖然對於學生有很深的了 解,但在不自覺中也可能對於學生形成了種種既定的成見,而在師生之間或許也 是依照著這樣的成見在互動著,因此在觀察、訪談甚至是資料詮釋時很有可能也 受到這些成見的干擾,而影響到研究的結果。因此研究者進行本研究時首要的任 務便是帶著「重新認識」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學生,去觀察每位學生那些一如往常 的種種行為中,是否能從其他的角度加以解讀而發掘出新的意義,以「教師即陌 生人」(teacher as stranger)的想法作為進行研究的重要指南,充滿好奇心重新看 待平素自己可能已經習以為常的種種現象,也唯有透過這種方式來放下成見才能 更加貼近質性研究的精神,更真實、更真切、更客觀地描繪出學生能力觀的圖像。

本研究一方面試圖在教育研究上貢獻一點微薄的心力,累積更多的研究成果 分享給有志一同的研究者參考,然而在另一方面,對於研究者而言更重要的收穫 在於因為進行本研究的緣故,使得研究者對於導師的身分進行重新的構念,並在 與學生的互動上須放下過去的成見重新認識自己的學生,也因此能看見他們更多 不同的面貌而驚奇於他們無窮的潛力。宋代文人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在身兼研究者身分的 導師試圖重新走入教室中,重新與學生建構師生關係,嘗試發現他們更多不同的

面貌,並從中發現他們在學校生活中遭遇到的現實與困境。再者,研究者身兼研 究對象的導師身分,對於學生的學校生活情境,舉凡班級生活作息的安排,班級 經營的規劃,上課的教學方式與教材內容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當研究者 在研究過程之中發現學生在學校生活裡的限制時,將試圖以不同的教育實踐方式 協助他們突破這些限制,期許自己能給他們一個更開闊的學習空間。這些帶有改 善意圖的嘗試其結果是成是敗尚屬未知之數,但對於研究者自身在未來教育實踐 的路途上將產生莫大的啟示,能更有不同的視野看待學生的面貌,不同的方式進 行教學活動。

不論研究者的身分為何,在初入研究現場時,必然會對現場的自然情境產生 干擾,而研究者身兼導師的身分進入教室觀察,對於科任老師與學生的影響勢必 要靠更長時間的置身於現場之中,來讓研究對象適應研究者的存在。其次除了要 將觀察時間拉長之外,為了要讓科任老師與學生認為導師在進行教室觀察時所扮 演的角色純然是研究者,故對於課堂發生的種種現象純粹扮演觀察者的角色而不 進行干預,在觀察初期時也不進行明顯的觀察行為以避免造成老師與學生的壓 力,期待透過這些方式使學生習慣導師身兼研究者的角色,也能釐清這其間的分 際,使研究對象漸漸回復到自然情境的樣貌。另外在課餘時間,所幸從七年級平 時的習慣便常常待在班上與學生聊天互動,或是看看學生下課的樣子,也常常在 體育課的時間一起打球,放學後與學生一起跑步,因此研究對象已習於各種課餘 時間或活動時間有導師在場的情境,在課餘時間應可使研究現場維持自然情境的 狀態。研究者透過對於學生生活世界更多的參與,期待能接近學生的視野,以期 更加了解他們的世界並與他們進行最真誠的互動,並從中了解學生心中對於能力 的種種想法與意見。

貳、研究倫理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首先說明研究的目的與動機,以及如何進行本研究,需 獲得科任教師與學生的同意始能進行研究,若學生不同意則尊重其意願,對於其 原本學校生活的樣貌不產生干擾。另外由於研究對象乃是未成年的青少年學生,

故在對於學生進行訪談時,亦須徵得家長同意方能進行訪談,並保證不會洩露學 生個人資料,在呈現訪談內容時以化名的方式呈現,並匿名保護資料。若訪談內 容涉及對於同儕或任課老師的想法,則需要保密,若有同學問起同儕或科任老師

對其的想法時,則以中庸的方式告知。進行訪談時,事先必須徵得受訪者同意錄 音,並告知若有需求則隨時有權利中止錄音,方進行訪談。於現場欲取得各類文 件資料需徵得相關人員的同意,研究所得的資料,若涉及個人隱私的資料,將以 保密為最高原則進行處理。研究者在現場所進行的研究工作,必須以不破壞學校 以及班級規定的原則來進行,以避免造成校方及教師的困擾,甚至影響學生正常 學習的權益。由於研究者身兼導師的身分,若學生真誠地表達某些比較敏感的內 容,則要避免因此產生成見而在日後的師生互動中,以導師的權威對其造成壓力 甚至產生壓迫,致使學習的權益受到損害,影響正常的學習狀況,這是研究者專 業自律的準則,也是本研究進行時特別要留意的準則。最後,在研究者與研究對 象的關係中,應該維持一種對等的關係,而不受另一種導師與學生身分的影響,

唯當此兩種身分有所衝突時,一切以學生學習的權益為最高的考量,確實遵守研 究倫理。

參、研究者反思

本研究中,研究者不單單只是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同時身兼研究對象的班導 師,雖然研究者已經有意識的盡量降低自己對於自然情境的影響,然而因為師生 之間的權力地位不對稱的關係,仍是無法避免對自然情境產生干擾,以下舉出幾 項研究者在研究過程所遭遇的實際狀況,並針對這些現象進行反思。

當研究者在下課時待在班上,一邊與學生聊天,一邊進行觀察時,會發現學 生在短短的十分鐘自由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像是與同學談天、看課外讀 物、到中庭漫遊、去福利社買零食,甚至遠征到操場打球等,這些活動都是符合 班級規定的,並不會受到教師的干預,但是當研究者有時下課不在班上時,學生 就曾經發生一些逾矩的脫序行為,像有學生曾經將紙揉成團狀再用膠帶固定做成 棒球,再與班上同學用掃把柄當成球棒進行揮撃,而在將球打擊出去之後,正好 擊中班級同學的眼鏡,造成眼鏡的毀損,所幸眼睛沒有受傷。研究者在事件發生 之前就已明令禁止下課時間進行此種棒球活動,當研究者下課時間在教室時,學 生看見教師在場,便不會有人進行此類違反班級規定的活動,呈現出來的行為普 遍都是合乎下課時間該有的基本常規,然而當教師離開教室時,令他們忌憚的壓 力源消失,學生便有較大的機會進行脫序的行為,造成某些不良的結果,這反倒 呈現出他們平素最真實自然的下課面貌。

另外,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研究者進行課堂觀察時,研究者在課堂觀察時盡 量表現沒有特意觀察的樣貌,以降低干擾的強度,例如拿著聯絡簿或是小考本在 教室後方批閱,或是帶著課本及參考資料備課,甚至是閱讀班級書庫或自己的課 外讀物,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雖然偶而會出現不合秩序的行為,但狀況都屬輕 微,像是手撐頭打瞌睡、寫其他科的作業、與同學小聲交談等,並且學生做這些 事時在有意無意之間會將目光投向研究者,此時研究者大都忽視未立即與該生互 動,然而在當天放學時仍會提醒學生不要再發生類似的情形,應當要有上課該有 的樣子。而在研究者未進行觀察的課堂上,透過教師或是學生聯絡簿的轉述得 知,同樣曾經發生一些較嚴重的脫序行為,像是上課使用手機玩遊戲或發送簡 訊、同學間傳紙條聊天或是交換日記本、或是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覺等,此現象反 映出當研究者進行課堂觀察時,雖然已經盡量降低干擾的強度,但是對於班級的 自然情境仍舊產生了些許的影響,約束了原本學生在自然情境中可能會出現的負 面行為。

再者,研究者身兼導師的角色,當與學生處於同一種情境,除了上文所提到

再者,研究者身兼導師的角色,當與學生處於同一種情境,除了上文所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