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能力觀的變化及形塑能力觀的因素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二節 能力觀的變化及形塑能力觀的因素

上一節以四種不同切入中學生能力觀的角度,呈現出中學生的能力觀內涵,

本節承繼此四種角度描述中學生能力觀從七年級到九年級變動的情況,以及其中 造成變動的原因,試圖藉此探究形塑能力觀的可能因素。

壹、對於能力定義的變動情形

一、對於能力的定義保持相同的看法

中學生在七年級時直接對於能力所下的定義與九年級相較後的變動情形及 其原因,是本部分所要描述及討論的重點。中學生七年級到九年級心目中對於能 力的直接定義,有些呈現很穩定的想法,對於能力的定義有相同的詮釋,例如綺 綺在七年級為能力所下的定義是:「在各方面都表現較傑出者,因為如果不起眼 的話,就比較沒有上台表現的機會,我國小有參加大鼓隊,就有上台表現過。」

(20081112 綺綺訪)她認為能力就是一種展現於外且比別人優秀而能引人注目 的表現,簡言之就是一種突出的強項,而到了九年級她保持了同樣的想法,並闡 述地更加清楚:

在某一個領域中可以脫穎而出的,且具有存在感的,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 呀,所以在你較專精的領域,你的表現比較好,就可以讓別人知道,你在某 一個方面是個非常厲害的人,能贏過大部分的人。像是薇薇很會畫畫,每次 代表班上做美術的作品,出去比賽大多可以得到名次。(20100917 綺綺問卷)

又例如小瑞不論是在七年級時或是九年級都認為能力就是能把自己分內之 事處理好,不需要麻煩其他人幫忙也不會因為事情未完成而被同儕責罵,他在七 年級時是這樣說的:「我覺得能力就是可以把自己的事做好,因為把自己的事情 做好,就不會被別人罵。」(20081103 小瑞訪),而到了九年級則說得更加完整:

「我覺得有能力的人就是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遇到事情可以自己處理的人,不 會一直麻煩別人,甚至一直『出包 』,害同學甚至老師還得幫你處理。」(20101020 小瑞問卷)再如阿文所認定的能力,不管是在七年級或是九年級,他都認為能夠 對班級有貢獻就是能力,這樣子的人才能因為他的無私而被同儕肯定,七年級的 他對於能力是這樣進行定義的:「很會替別人著想,熱心為班上做事情,因為一 個人就算很聰明,可是只會自私顧好自己不可能受到歡迎和讚美。」(20081107 阿文訪)九年級時則據此再進一步的說明:

課業方面能維持中上的水準,且對班級事務有一定的貢獻,因為會讀書並不 厲害,人人只要努力就可辦到,但能熱心的付出為大家做出貢獻,有這種能 力的人才是當今社會所需的人才,而那些只會讀書,只照顧好自己的人,我 覺得他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大家也會覺得他很自私,不想和他做朋友。

(20101103 阿文問卷)

二、對於能力的定義產生變化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有些中學生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對於能力所下的直接定義 沒有變化,呈現出相當穩定的情況,始終維持著相似的想法,但對於能力定義的 說明,則更加的詳細與完整。而另外有些中學生則是有所改變,他們在生活情境 中遭遇了一些事件,而這些事件帶給他們的經驗讓他們對於能力的定義產生改 變,使得他們對於能力的定義在七、九年級時有所不同,換言之,這些事件便是 促使他們改變想法的原因,以下依據不同的原因分別描述與討論這些變動的現

象。

(一)學校生活裡所面對的問題改變

小偉在七年級時候認為能力就是:「比別人強的才能,這樣可以在大家裡面 突顯出來,也可以讓自己更有信心,在需要時還可以幫別人一下。」(20081022 小偉訪)所強調的能力重在有比別人優秀的強項或專長,如此可以帶來自信,行 有餘力時還可以幫助別人。而到了九年級他所認為能力則是:

我現在覺得還是跟以前一樣認為「能力」就是過於別人的表現,但現在比較 認為功課好,考試成績出來比別人優秀就是一種特別的能力。學校每次段考 完大家都會互相比較誰考得比較好,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現在也比以前更 常在考試,考得比較好的人大家都會覺得他很厲害,是個很有能力的

(20100908 小偉問卷)

雖然小偉依舊認為能力就是一種比別人優秀的強項,但是九年級的他更具體 地強調「功課好」這一樣強項,原因就如他所言的,考試的次數與密度隨著年級 的增加也跟著變多變密集,他們在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集中在考試上,

漸漸不像在七、八年級時有較多其他類型的問題等待他們解決,再加上每次考試 結束後,同儕之間會互相詢問彼此的分數而後開始比較誰是考得比較好的人,並 且定期都會有平時複習考的成績單發下來,同學也有更清楚的資訊了解誰是在考 試上表現優秀的人,並對其能力給予正面的評價。小偉在七年級時對於能力的定 義是比別人優秀的強項,而當他生活中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漸漸集中在考試上,他 對於能力的想法也轉變成為在考試上表現優秀就是能力的表現,也就是「功課好」

因為生活中面對的問題改變而影響中學生對於能力想法改變的現象同樣表 現蒨蒨的身上。蒨蒨在七年級時對於能力是這樣詮釋的:「能力大概就是每個人 的優點或擅長的東西吧,因為這些優點可以使自己在某個方面突出,對升學也有 幫助。」(20081114 蒨蒨訪)所強調的面向與七年級時的小偉相同,皆認為能力 就是一種比別人優秀的強項,也因此讓別人對自己留下較深的印象。而到了九年 級之後,蒨蒨對於能力的看法有了轉變,他認為的能力轉變成為:

能力就是做事情時,當帶頭的那一個,領導大家做事的,也能結合大家的意

見,說出一個做事的方法,然後大家也能同意,不會不服他。像是班長帶領 班上做很多事情,大家也都服從,不會在那裡一直亂叫,不配合,這就是一 種領導能力,像是校慶大隊接力,體育股長可以問大家的意見,然後排出一 個大家都覺得合理的棒次,能跑得最順,那也是在領導。(20100929 蒨蒨問 卷)

蒨蒨在九年級時認為的能力便是具有領導能力,可以帶領班級解決團體性的 工作任務,並在過程之中得到同儕的支持,好比班長、體育股長都是需要面對這 樣子的任務,帶領同儕一起解決問題。然而為什麼蒨蒨對於能力的定義會產生這 樣子的轉變,她則是認為在七年級時尚未有很多團體性的工作任務需要由全班一 起來解決,但到了九年級之後,期間班級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活動或是比賽需要班 級團結起來面對,而這些工作任務要能夠圓滿完成則有賴於具有領導能力的同學 來帶領班級,這中間的過程這些同學必須能夠讓同儕服從,並且承擔可能會有的 輿論壓力,蒨蒨本身就有在直笛比賽時有類似的經驗,更讓她覺得領導能力的重 要性,她自己是這樣解釋的:

研:為什麼你七年級和九年級對能力的定義不一樣啊?

蒨蒨:因為七年級回答時,還沒有和全班一樣做什麼事情。

研:那跟現在有什麼差?

蒨蒨:現在九年級了,跟班上經歷很多的活動還有比賽,這些都需要大家團 結同心協力。

研:那從中間你發現到什麼才是能力嗎?

柔倩:嗯,我覺得能力就是要做事帶頭,那一個人必須讓人有能力服從,並 且照做,有時候做事情還要承受同學在那邊講東講西,這個能力不簡單。

研:那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樣?

蒨蒨:大概就是直笛比賽吧,因為我擔任指揮,好險最好有贏,呵呵。

(20101210 蒨蒨訪)

不管是從小偉或是蒨蒨的例子來看,中學生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確實影 響他們對於能力的定義,當問題的性質改變,中學生對於能力的看法也可能跟著 改變,而能力的定義如何轉變,端看解決該問題需要什麼樣的能力來解決而決定。

(二)對於同儕日益熟稔

小翰在七年級認為的能力是:「能做事情的力量,因為如果一點能力都沒有 的話,就什麼都做不好了。」(20081024 小翰訪)將能力定義為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缺乏能力,那麼很多事情都無法完成。而到了九年級之後保持著類似的觀 念,但是再為能力的定義加上更重要的限制條件:

可以幫助別人,又能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的人,又不會顯得很囂張。例如:

像現在常在考試,考試完後的討論時間,就有人可以教別人功課,而自己又 可以考很好。(20100920 小翰問卷)

他認為能力的內涵除了可以把事情做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行有餘力時 能夠幫助同儕解決問題,並且能保持謙和的態度,例如把考試考好之後,又可以 解答別人不會的問題,就是他心目中的能力。而小翰對於能力的定義為何會產生 這樣的轉變,他自己是這樣解釋的:

研:為什麼七、九年級你替能力下的解釋不一樣啊?

小翰:因為七年級的時候覺得可以把事情做好就很好了。

研:那後來呢?

小翰:後來發現可以把事情做好還滿基本的耶。

研:那你為什麼要多能幫助人?

小翰:因為把事情做好之後,還可以幫別人的忙,這種人會被大家喜歡啊。

研:為什麼會被喜歡啊?

小翰:因為七年級大家比較不熟,後來大家混熟一點後,就會發現人緣比較 好的人都是會幫助別人的人,感覺這種人比較有能力。(20101206 小翰訪)

小翰:因為七年級大家比較不熟,後來大家混熟一點後,就會發現人緣比較 好的人都是會幫助別人的人,感覺這種人比較有能力。(20101206 小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