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大學與社會資本的關連性

第二章 社會資本的發展脈絡

第三節 社區大學與社會資本的關連性

近十年來,社區大學一直從民主、公民、參與和學習出發,融入台灣社會 的各個面向,舉凡政治、經濟、文化、族群、教育、科技、休閒、健康、社會福 利等各個領域,都在社區大學廣泛的學習活動中成為形塑公民社會不可忽視的一 部份,因此,從社會資本的面向檢視社區大學的發展與需求,以及透過一個全面 性的觀點觀看社區大學發展狀況,確有其意義與必要性。從前述文獻可知,社會 資本的概念指涉的是人們可以用以解決共同問題的社會信任、規範和網絡之儲存 量。從此角度觀看社區大學的組織發展,將能提供一個有別於現有評鑑機制的觀 點,而更能提供一個客觀之分析角度。

以下就社會資本與社區大學的關聯性與組織互動等方面,從中討論社區大 學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價值評估、資源募集之策略,作為建立後續規劃社區大學 社會資本構面之基礎,進而分析社會資本對社區大學組織發展的重要性。針對社 區大學的組織定位、社區大學與社區組織的關係、社區大學與社會資本進行探究 與說明。

壹、社區大學的組織定位

顧忠華(2005:4)認為,社會資本可說是一種「改造過的社會關係」,在 這種交往型態中,人們產生系統信任的審慎態度,並建立超越個人信任的公共領 域。從社區大學整體的發展史來看,「地方合作型」和「社會運動類」的社大是 運動許多進步價值主要的推手,一定程度上這兩個類別構成了所謂「理念型」社 大的內涵。社區大學不僅提供了一個跨組織、跨領域的對話空間,更建立多元與 非制式的學習空間,更具有引導發展公民社會、實踐終身學習精神的社會責任。

雖然社區大學的相關研究主要還是在探討其成人教育的功能,以社區大學和社區 總體營造、社區運動、公民社會、社會運動(如農村、原住民、環保)的關係,

但實際上卻潛存著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即研究者一方面承認社區大學作為成人 教育發展的特殊性(民間發起和政府合作設立),但又明顯忽略社區大學內涵的 豐富性,模糊了社區大學和一般私立學校的差異(李鎮邦,2006)。

社區大學的核心理念強調知識解放與建立公民社會,因此社區便成為其重要 實踐場域。社大在社區營造方面,充分的展現了社會運動與社區培力的精神,因 此,缺乏社區營造的社區大學猶如傳統教室中的成人學習,將很難體現成人學習 的真正成效。基本上,社區大學在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有強烈的社會改造企圖,並 對公部門的理念政策進行反省、對話與批判,企圖從民眾自主,以及民間非營利 組織公共議題倡導的觀點出發,試圖塑造出「以民為主」的公共參與態度與行動。

換言之,社區大學的社區營造在台灣社會的起始發展階段,有著跟社會運動(包 括環保議題、弱勢培力)相互連結的默契。因此,社區大學的組織願景是基於使 命而出發,並根據這個組織願景而制定可行的具體目標,因此我們可以視社區大 學的管理為一個由使命出發,層層相扣的行動體系(孫煒,2008:319;Sawill & Williamson, 2001:375)。

貳、社區大學與社區組織的關係

瓦侖(Warren, 1978)將社區界定為社會單位(units)與系統的結合,強調 實踐社區公共事務功能,且為了突顯理想社區的圖像,提出民主與民眾導向的「美 好社區」(good community)概念。在此社區中,民眾具有解決社區問題及參與 決策的能力(轉引自陳定銘,2001)。Cohen(1985)從文獻中蒐集90餘種有關 社區的定義後指出,社區的概念是一種價值、規範與道德的系統,足以讓在這個 系統內的成員產生對於整體的認同感。Brookfield(1984)將社區教育種類區分 為三:適應民眾需求所辦理的教育、以社區為學習資源的教育、為社區開展而辦 的教育(引自林振春,2002)。上述三種社區教育的種類亦可視之為社區學習成 長的三個層次,分別為消費者中心取向的學習、到社區意識與社區共同體的凝 聚,以及強調集體性重於個體自主性的社區教育。以下將就社區大學與社區組織 的互動、價值評估進行說明。

一、社區大學與社區的互動

93

多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 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生活福祉的成功案例(羅秀華,2004,2010)。而與社造同 時在台灣民間社會持續創發出進步力量的,還包括在各個領域對抗體制,爭取更 多公平與正義的環境保護、弱勢照顧、鄉土關懷…等社會運動(徐銘謙、周聖心,

2010)。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造人」的訴求,與教改運動對「公民社會」追求,

都以自主公民與公民社區的成長為標的(羅秀華,2004,2010)。以文山社大來 說,透過學習歷程所激發的公共事務責任感,促進當地人是透過與社區大學的合 作規劃,自主組織「木新社區發展協會」,規劃在地行動,達到社區充權(羅秀 華,2001)。

吳明烈(2009)指出,社區終身學習是社區永續發展的關鍵與命脈,透過 社區學習的推動,進而促進社區總體營造之發展。造景、造產、造人及造文化堪 稱社區總體營造的四大支柱,四者係互為一體且相輔相成,構成社區總體營造的 架構與內涵。所以社區大學的角色定位不只是非正規教育機構以及終身學習機 構,更是社區發展的促進者。李鎮邦(2006)從教育學、公共行政學、社會學的 角度評述,指出社區大學發展上的限制:教育學界因忽視了社區大學的社會運動 性質、承辦團體的多樣性和各地區辦理社區大學的不同歷史社會脈絡,造成即使 是以批判教育學角度來詮釋社區大學理念,仍得批判的力量對第一線工作者、運 動者而言顯得無力而刺耳;而公共行政學的研究若完全以第三部門的觀點來思考 社區大學,忽略承辦社區大學民間組織間的異質性,則有能發生將社區大學工具 化和過度美化的問題。

以社區大學為例,其中所指涉的社區具有多重意義,其並非狹義指涉所在的 生活社區,或純為社區居民而存在的服務性學習機構,而是強調其公共性格(蔡 傳暉,2000)。因此社區大學應積極扮演社區發展促進者之角色,促成社區總體 營造理想之實現(吳明烈,2009b)。如文山社大成立社區垃圾管理工作坊,督導 社區焚化爐與環保相關議題,以實際行動落實社區參與;士林社區大學所規劃一 系列「關懷人文,親吻鄉土」系列講座,發揮社區大學的教育功能,並從而凝聚 公民意識;以及台南社大將府城的歷史與文化特列入課程之內,開設「台南學」

課程,使社區教育與社區營造知議題融入課程之中(蕭佳純,2004),皆是社區 大學與社區連結的最佳示範,與社區共同建構造景、造產、造人及造文化等社區

總體營造四大支柱。

因此,透過社區學習,我們可以同時累積三種資本,即知識豐富化的知識資 本、居民互信互賴情感連結的社會資本,更重要的是由此建構出特殊的社區學習 文化資本(林振春,2008a)。因此,林振春(1999)指出,實踐社區教育有以 下五種做法:引導區民眾參與,而非動員操縱、授權社區籌組自助的組織,而非 掌控救助、提供學習成長機會,而非依法令行事、開創社區潛能,而非個人私慾、

追求社區終身學習,而非宗教崇拜。而社區大學正是一個共同交流成長的公共領 域,經營現代社會所需的知識能力亦將此養成(蔡傳暉,2000),透過社區大學 所開設的各種類型課程,不僅提供民眾與專家學者溝通的管道與空間,更能形塑 各類公共性社團的產生。加之社區大學具有例如:提倡公德、志願服務、強調社 區意識、公共利益,公民社會等「取私為公」、「去私存公」的非營利特質,其 已成為公民參與社區服務的良好管道及起點,並有助於吾人建構公民社會之公共 意識與社群意識(江明修,2001)。

二、社區大學的非營利性格

社區大學的推動係以解放知識、建立公民社會為目標,因此必須展現出濃 厚的非營利公共性格,應將個人學習成長與社會整體發展做有機聯結,扮演引領 社會進步改革的基礎力量(全促會,2007:17)。15台灣在 1987 年解嚴後,非 營利組織除傳統公益慈善服務外,亦直接涉入倡導社會各重要議題、規劃公共事 務,或實際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大多屬於小型、社區性質的,

因此在類型特色上可歸類為以下幾點特色:與民眾生活關係密切、內部人員大多 理想性高於專業管理的能力、資源普遍不足、定位不清的困擾、可與社區總體營 造結合(曾琳雲,2006)。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至 2009 年截止,推展社 區工作成果數據顯示,目前臺灣地區社區發展協會總數已達 6,443 個,參與人數 為 902,411 人(內政部,網路資料),較之 10 年前(1999 年社區發展協會數量 為 5,254 個)在數量上成長了近 1,200 間。尤其是 1998 年後社區大學蓬勃發展,

95

政府實現公共服務的方式也由權力集中走向分散,政府扮演催化者、掌舵者 的角色,結合公司部門、志願團體、非營利社會組織共同解決社區問題,透過授 權給社區居民,使地區組織能承擔自主管理與社會事務(李柏諭,2005)。非營 利組織向來就被認為具有價值創新、議題倡導與提供服務等功能,其主要作用包 括(曾琳雲,2006):公共利益的倡導、提供公共服務、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

政府實現公共服務的方式也由權力集中走向分散,政府扮演催化者、掌舵者 的角色,結合公司部門、志願團體、非營利社會組織共同解決社區問題,透過授 權給社區居民,使地區組織能承擔自主管理與社會事務(李柏諭,2005)。非營 利組織向來就被認為具有價值創新、議題倡導與提供服務等功能,其主要作用包 括(曾琳雲,2006):公共利益的倡導、提供公共服務、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