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資本發展的脈絡與定義

第二章 社會資本的發展脈絡

第一節 社會資本發展的脈絡與定義

社會資本是對後工業社會中複雜心理感受的表達與概括,體現了人們尋求 人際和諧、共同利益價值的追求(卜長莉,2005),可追溯至十八世紀蘇格蘭啟 蒙哲學,同時,「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出現,更對社會資本影響深遠。

透過涂爾幹在社會分工論中,提及一種「道德式個人主義」與托克維爾民主的概 念,也將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做了一個新的詮釋與出路(蔡必焜、王俊豪、卓正 欽,2004)。托克維爾描述美國的「鄉鎮精神」,說明美國之所以能維持民主制 度,除了其地理環境、法制民情之外,最重要的是美國居民對於參與公共事務以 及鄉鎮的依存和熱愛(陳欽春,2005)。

因此我們可發現,社會資本的概念其實存在已久,只是透過理論的爬梳,能 使這個觀念獲得扼要且具體的說明。社會資本的概念反映了經濟學對其他學科的 融合性影響,且個人可以對社會資本進行投資與生產,而研究者也開針對社會資 本進行定量的研究方法。其後的社會學家如 Jacobs、Pierre Bourdieu、Jean Claude Passeron、G. Loury 等人,而透過如 James Coleman、Ronald Burt、Robert Putnam、

壹、社會資本的發展背景與興起因素 一、社會資本的興起背景

社會資本的概念可從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哲學看出端倪,到了十九世紀托 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對美國想振精神的描述更可看出其輪 廓。古典社會學文獻中,社會資本有四種理論傳統:(1)馬克斯(Marx)和恩 格斯(Engels)的「有限度的團結」觀點,即不利的情形可以促成集體凝聚;(2)

齊末爾(Simmel)的「互惠交易、規範和契約」,這些是透過個人化的交流網絡 而出現;(3)涂爾幹和帕森斯所探討的「價值融合」、「集體意識」等概念,認為 價值、道德原則先於個人目標而存在;(4)韋伯「強制性信任」思想,即正式制 度和特殊團體背景使用不同的機制來保證實現對已達成的行為規則的遵守,前者

(如官僚)所使用的是法律、理性機制,後者(如家庭)所使用的是道德倫理或 社會機制(Portes, 1998)。

在馬克斯的著作中,社會資本是與個人資本具相對的概念。其指出,各單 位資本的循環是相互交錯的,是互為前提與條件,並在這種交錯當中形成社會總 資本的運行。可見,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本的累積方式、佔有方式、分配方式是社 會化的(楊雪冬,2000)。儘管直接廣泛使用「社會資本」概念是最近的事,但 對於社會資本的發現和研究事實上卻早已開始,如休謨(Homes)認為適當的道 德行為(如道德意識和同情)可支持經濟行為;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道 德情操論」中承認,市場確實需要一定的道德情感的支持,否則市場不易運轉(盧 禹聰,2005)。

托克維爾是法國著名的社會理論家、政治學家與社會學家(鄭弘岳,2004)。

在「民主在美國」一書中,de Tocqueville(1835)提出他考察19世紀美國社會的 發現,即美國人民並不仰賴政府滿足需求,而是以各種手段改善自己的生活。由 於沒有貴族統治的歷史,因此美國人是個別獨立卻又十分脆弱,如果不與他人合 作便無法完成任何事。因此不僅在經濟上創新進取、積極投入商業活動,政治發 展上也組織許多各類性質的協會、社團,透過結社以提倡某些理念或改善某些風 俗(何明修,2007),故而巴伯(Benjamin R. Barber)認為,托克維爾時代是美 國公民社會最強大的時代(陳欽春,2005)。

但在de Tocqueville(1835)的論述中,他除了指出美國民主政治的四項優點:

地方自治、民間組織多元活潑、政教分離、立法細密與執法嚴謹;另外也指出美 國民主發展的三項缺點:官員素質平庸、精緻文化與藝術發展不易、商業氣息過 於濃厚。期盼透過正反兩面的說明,將美國經驗作為法國民主改進的參考依據(秦 修明、湯新楣、李宜培譯,2000)。

此外,美國的教育更是有助於維持民主共和之要素,由於不似歐洲多數主張 只要教導在人民讀寫算即可,美國十分重視民主教育,並且在啟迪智力的教育和 道德感化有著不相分離之處;人們之所以能成為公民,主要來自於真實的見聞與 經驗,美國人是透靠過真實參與立法行動而理解法律、在實際統治中學習行政的 方式(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譯,2000)。因此,公民參與的觀念實際早已融 入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不過一般來說,學者對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名詞的具體出現,多 認為應是首見於 1916 年 Hanifan 撰文,強調社區參與對維繫民主與發展的重要 性文章中。並強調生命中的善意(goodwill)、夥伴情誼(fellowship)、同情

(sympathy)和社會組成單元間的社會交往(social intercourse)是遠比有形物質 更為重要的日常生活要素,不過 Hanifan 的概念並未獲得當時其他社會論者的聲 援,一直到 1980 年她的理念才獲得相關的延伸和普及。因此承上所述,自此社 會資本的歷史發展脈絡可分為四個時期:(1)醞釀期:啟蒙思維與托克維爾的 發現;(2)初創期:Hanifan 力倡社區參與精神及 Granovetter 的紐帶(tie)概 念;(3)紮根期:Bourdieu、Coleman、Putnam 奠立基礎;(4)成長期:跨國 實證研究與國際組織支持(陳欽春,2005:3-12)。

二、社會資本的興起因素

前文提到,社會資本最早可見於馬克斯的理論思想中,不過在 20 世紀後,

馬克思的資本論便被認為不足以解釋社會現狀。因此,當時美國一批經濟學家便

現社會擁有之受過教育訓練的健康工人決定了古典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從而跳脫 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並為奠定社會資本概念的基石。在此期間,Granovetter(1973)

所提出連結(tie)的概念,指出連結是人與人或組織與組織間接觸時的一種連結,

並可進一步分為強連結(strong tie)與弱連結(weak tie);強連結指的是範圍較 小但關係較親密且會自然長期互動的網絡成員,如家人、朋友、目前的工作夥伴;

弱連結則指範圍較廣但關係較疏遠且較少互動的網絡成員,如親戚、畢業的同 學、不同單位的同事等。Granovetter 強調,弱連結擁有比強連結更易獲致新的資 訊與機會,更容易在職場上找到工作。Granovetter 的創新研究,後來也成為社會 資本的基礎理論(賴政緯,2009)。

雖然社會資本的影響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已久,但其崛起於社會科學中相 關研究卻是近幾年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J.Field , 2003:7-9):

(一)執政者的重視:例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柴契爾夫人曾把抽象的社會概 念以個人、家庭、地方社區的需求作成解釋,但當時並未獲得重視。

(二)對於社區功能衰退的重視:M. Jacques 指出,歐洲所蔓延的個人主義與市 場價值已將人際關係腐蝕殆盡,世界變得無常且短暫,所謂的永恆似乎已 不存在,反而是個人的滿足才是當務之急,他稱之為「社會的分割」(the balkanisation of society)。

(三)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的不穩定關係:皆源自於 1960 年代的經濟學,社會 資本與人力資本有著相類似的概念。咸認為穩固的經濟價值在於技能、知 識與良好健康。因此 Coleman 將社會學與經濟學相互整合後,發展了他的 社會資本理論,並指出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的互補概念,而世界銀行

(World Bank)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皆傾向引用他的這種見解。

以 OECD 在 2001 年的研究報告<The Well-being of Nations>便指出,社 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彼此間在獲益上的強大互補性。

此外,3近年來對社會資本的討論基本上可分為三類:

1. 政治與公共行政學門:強調個人、社會團體或組織之間的理性選擇、

3參考自李柏諭(2005)。公司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於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 行政學報,16:59-106。65-66,註5。

集體行動、民主發展、公共事務遞送之關係。

2. 社會學門:強調鑲嵌在個人社會關係間的資源,特別是指非營利組織 中個人對組織承諾認同所產生的社會網絡。

3. 企 業 管 理 學 門 : 強 調 社 會 資 本 網 絡 關 係 與 產 業 群 聚 ( industrial clusters),亦即在市場之外,社會網絡可行成另一種交易模式。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社會資本之所以引人入勝,主要在於其不僅能掌握經濟 發展的踏實意味,也重新詮釋了社會性的重要,讓市場模式趨於細緻化;另一方 面,社會資本也指出社會網絡的形式或品質會與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成長、健 康、犯罪、教育、政府效能間的關聯性。而唯有當開始對於真實與現象的重視,

社會資本才能真正對許多事件產生更大的實用性;也唯有重視社會資本在組織與 個人資源中網絡與價值分享的功能,才是社會資本概念成為社會科學矚目焦點的 時刻(Field J., 2003:43)。

貳、社會資本理論的定義

OECD將各種社會資本的研究角度歸納為四類:即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

政治學。社會學視角的社會資本概念,是將一種能提供個人訊息與資源的網絡結 構視為社會資本,其中以James S. Colman、Ronald S. Burt、林南等人為主;而政 治學視角則以Robert D. Putnam為代表,他將信任、規範、網絡納入社會資本的 範疇;經濟學視角則以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為代表,以社會制度黏合劑的角度論 述社會資本(馬得勇,2008)。Halpern(2005)從分析的層面做區分,社會資本 可以從微觀、鉅觀、綜觀的三種角度;而從功能來區分社會資本的次類屬則可獲 得黏著性(bonding)、橋接性(bridging)兩種分類。

由於社會資本理論系統龐大且難以歸納,加之在研究法的發展仍有侷限,

因此至今尚未形成一通論(盧禹璁,2005)。加上社會資本廣泛的解釋力,同時 也塑造出其缺乏嚴謹,呈現一種多元樣貌的特徵(林南,2001;馬得勇,2008),

發展為探討主軸,因此以下將綜合政治學與社會學的視角,針對Pierre Bourdieu、

發展為探討主軸,因此以下將綜合政治學與社會學的視角,針對Pierre Bourd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