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

第二章 社會資本的發展脈絡

第二節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

儘管學者對於社會資本研究的方式各有差異,但我們仍可歸類出社會資本 一個總類型學,Halpern(2005)彙整相關研究資料後,將社會資本區分為三個 不同向度:主要組成元素(網絡、規範、約束力量)、分析層面(微觀的、中觀 的、鉅觀的)、功能層面(黏著性、架接性、連結性)。社會資本也最常被歸因為 以下三個要素(Kearms,2003:42):(1)社會網絡是可以被人們所使用的;(2)

人們的行為會遵守社會規範,並且會廣泛的分享這些規範;(3)人際信任的層次 會發生在鄰里、一般大眾或政府機構中。Kearns(2003:41)將社會資本依據其組 成的核心要素、中介效果(intermediate outcome)、對不同架構所產生的影響作 出如下表 2-1 的說明。因此,本節將針對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功能 層面進行論述。

表 2-1 社會資本的要素、中介效果與作用

要素 中介效果 作用的規模

社會網絡 社會互動的量與質 結合型(bonding)資本 社會規範 分享的目標 橋接型(bridging)資本 社會信任 合作行動 連接型(linking)資本

互惠 公民參與

獲得資源與機會 資料來源:修改自 Kearns(2003:41)

一個健全且運作良好的社會需要各種不同社會資本混和在一起,而這也是 Warr(1987)、Halpern(2005)所指之維他命模型。承此概念,研究者整理相關 文獻資料,將相關學者見解表列如下表 2-2,以便於能對社會資本有更進一步的 理解,在後面的文章中,也將將針對這三個向度進行說明。

表 2-2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

2. Cloeman(1988):社會資本主要存在於微觀(個體)

與鉅觀(制度、規範)兩個層面的互動上。

1. Bourdieu(1980):持久性的網絡關係可以產生實際的 或潛在的資源,如聲望和友誼,這些資源的集合體便 是社會資本。

2. Granovette(1985):交易是鑲嵌在社會網絡中,而人 際信任有助於交易的維持。

3. Coleman(1988):個人或群體所擁有、共享的某些具 生產力社會資源,具有類似信任、權威、規範、地位、

6. Nahapiet與Ghoshal (1998):將社會資本研究構面分 為結構、認知、信任三個構面。

7. Halpern(2005):將這三者做出簡要定義如下--網 絡的成員、規則及理解認知、遵守包含正式與非正式

表 2-2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續)

功 能 層面

黏著性 1. Putnam (1996、 2000):將 社會資 本區分為 黏著性

(bonding)社會資本與架接性(bridging)社會資本 兩個不同的類屬。

2. Woolcock(1998):將社群內的連帶(intergration,亦 即黏著性),與社會外的網絡(linkage,亦即架接性)

對立並陳。

3. Fedderke、De Kadt、Luiz(1999):將社會資本區分為 透明度(transparency)與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前 者指一個社群的社會資本如何使資流通更為便利,並 降低交易成本;後者則是指社會資本對於規則與規 範,從重視實質到重視程序的程度。

4. Kearms(2003:43)匯整多位學者(Gittell & Vidal, 1998:15 ; Woolcock, 2001:13-14 ; Alder & Kwon, 2002;Putnam, 2000:22)見解:將社會資本分為為結 合型(bonding)社會資本、橋接型(bridging)社會 資本、連接型(linking)社會資本。

架接性 連結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壹、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

社會資本的應用範圍可以從個人至社區、組織甚至不同社會階級間垂直或 水平的聯繫,例如 Woolcock(1998)將社會資本的應用領域分為以下八類:家 庭與青少年問題、教育與就學、社區生活、工作與組織、民主與治理、經濟發展、

犯罪問題、公共衛生。可知,在各項不同領域中,社會資本皆已成為應用研究的 重要範疇。本段落將針對社會資本在實際研究應用成果與層面進行舉例與說明,

從微觀的、中觀的、鉅觀的層面來思考,將針對個人與家庭、社區議題,以及組 織與社會發展層面進行論述,分述如下:

一、微觀層面:個人與家庭

在個人層面上,通常擁有較廣泛的社會資本,並能感到信任他人,則也通

常有著較高薪資與較低失業情況 (Halpern, 2005),而這之中人文主義式的相互 尊重也扮演極重要角色(Krug, 1999)。一般來說,以社會階層論之,相對於如移 民、窮人、低教育水平或是年長者等弱勢族群,具有高社經地位或擁有特權的人,

往往被認為擁有較高的社會資本(Putnam, 2002)。何以故,究其原因,有可能和 貧困者的社會連結較貧乏,因此也導致難以產生有助於找尋能脫貧工作的社會網 絡,以致產生惡性循環(Wilson, 1987)。因此,就個人而言,社會資本的概念是 個人能從有形或無形資源與關係中獲得何種益處(Kerka, 2003),換句話說,社 會資本可視為是個人的一種財富(周新富、王財印,2006)。

因此,在個人教育成就表現上,個人若有較佳的教育表現,也會具有較佳 的公民參與度,以及更廣泛多元的社會網絡與對他人的信任(Halpern, 2008:

154);Putnam(2000: 46)指出,有大學教育者參與公共及會次數是祇有基礎教 育者的六倍,平均多一年受教育時間,社會及公民活動的參與數量就會急遽增加。

社會資本存在各個社會組織,將社會資本的理論應用到家庭社會網絡的分 析,即構成家庭社會資本。透過家庭網絡關係的人際互動,會產生可能運用或實 際運用的社會資本資源,這類型的資源即稱為家庭社會資本(周新富、王財印,

2006)。家庭組織若缺乏相關社會資本的支持,則家庭成員在人力及文化資本的 發展過程中,將會達不到所欲達到的目標(林南,2004)。這點可以從相關實證 研究獲得證實,例如Greenbank(2009)在其研究中指出,勞工家庭背景的學生 在職業選擇時,會因家庭社會資本不足而侷限其所能選擇的項目。Naidoo Loshini

(2009)亦以P.Bourdieu的社會資本觀點,探討澳洲以課後輔導協助非裔難民中 學生進行社會融合之策略,探討學校結構性障礙的問題,並了解社區對於維護難 民權益支持行動的參與。

周新富與王財印(2006)將家庭社會資本歸納為下列五項因素:父母參與 學習、家庭規範、父母的教育期望、行為監督、家庭互動。另外,從 Morgan & Sorensen(1999)的調查中,英國高中生在學校成績的表現上與父母學歷高低有 所關聯;因此 Halpern(2008)指出,在缺乏架接性社會資本的情形下,緊密性

Coleman「代間封閉」的概念,我們也能發現,良好社區關係對子女學業成績的 正向性關聯,而這也顯示擁有良好支持性與連續性的社會資本,對於子女成長與 學習的重要性。

二、中觀層面:社區議題與組織發展

社會資本在社區議題討論方面,近年來除了著重在鄉村和都市社區的形 成、作用以及異同的比較,亦有關於社會資本如何用於解決社區發展與社區的議 題的討論(Portney & Berry, 1997; Flora, 1998; Hofferth & Iceland , 1998)。關於 社會資本運用在社區,最經典的研究之ㄧ便是澳洲學者 Bullen,在 1998 年對澳 洲新南威爾斯五社區進行的研究。Bullen(1998)將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進行操 作化定義,分為 8 個部份:社區參與(Participation in local community)、志願服 務(Proactivity in a social context)、信任及安全感(Feelings of trust and safety)、

與 鄰 里 的 聯 結 ( Neighborhood connections )、 親 友 聯 結 ( Family and friends connections)、對差異的包容性(Tolerance of diversity)、生活評價(Value of life)、 工作聯結(Work connections)。

Berhm(2003)指出,社會資本可指稱為能強化人際信任與合作關係的資源 組合,並能藉由這些資源改善社區問題。所以,人們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參加 俱 樂 部 或 社 團 , 投 入 政 治 的 程 度 相 對 越 高 , 也 越 容 易 對 他 人 產 生 信 任

(Halpern,2005),因此,一個地區對於教育服務的提供,與該地社會資本的提 升是有正相關。此外,社會資本也是提供社會資源與支持管道的社會網絡,更是 社區內個人、制度關係之延伸(Franke, 2005;Woolock, 1998),探討社會資本潛 在角色與網絡在社區發展的關係,不但可以強化對於社區的理解,同時有助於實 務工作的落實(吳明儒,2003)。

Harpham(2007)指出,社區社會資本應包括網路、社會支援、信任、社會 支持、互惠以及非正式社會控制。Wallis(1998,轉引自陳敏麗、施春合、施國 正,2003)以社會資本觀點談社區建構,指出五項重點:建立社區網絡與規範、

居民互助與互信、感情維繫、共同解決問題、促進經濟繁榮發展。此外,Narayan

& Pritchett(1997)對坦尚尼亞鄉間社會資本的研究亦指出,鄉間社會資本的增

加有助於家戶經濟所得的成長。隋廣軍、蓋翊中(2002)認為,社區社會資本可 通過以下幾個因素來測量:對社區的參與、信任和安全感、鄰居間的聯繫、家庭 的聯繫、社區規範、社會價值觀。

承上,我們可以了解,社會資本是社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環。社會資本在社 區的應用上,可包涵「社區信任」、「社區規範」及「社區網絡」(謝雅芳,2009)。

即使一個社區擁有絕佳的有形資源,但若社區關係網絡是疏離、矛盾或衝突的,

且社區成員為爭取有限的有形資源,而形成各種爭奪時,反而可能使有形資源成 為撕裂社區凝聚或社區意識的禍首(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因此,

郭瑞坤、王春勝、賴正能及陳香利(2007)歸納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社區培力間 的相關,發現社區意識越高則培力認知越高,而培力認知則影響居民的志願參 與、信任互惠、鄰里互動程度。

而對於企業組織,以科技產業為例,社會資本可影響其社群網絡在創新環 境中的角色,以及對廠商規模、成長與創新特質(胡太山、賈秉靜、解鴻年、賴 玫樺,2008)。經建會亦於「愛臺 12 建設」中將「均衡城鄉發展,提升社會資本」

列為預期效益。知識經濟的時代的創新有賴於互助溝通和訊息流通,因此落實知 識經濟的願景,就在於健全社會資本,若無健全的社會資本,再高的創新效益,

也會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消耗和傾軋而消失(江明修,2001b)。

組織中的社會資本,是一種能造福組織和成員的資產(Leana & Van Buren , 1999),而對非政府組織而言,廖坤榮(2004)以農會為例子說明,農會(組織)

與農民(成員)間的信任、認同、規範、網絡等關係,經由政策轉化,將能成為 公共服務傳輸的職能,並實質提升政府在相關領域的施政績效。

與農民(成員)間的信任、認同、規範、網絡等關係,經由政策轉化,將能成為 公共服務傳輸的職能,並實質提升政府在相關領域的施政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