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

壹、科學課程設計的重要理念

一、國內中小學科學課程改革重點

鄭湧涇(2005:11)指出,2000 年以後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重點,

為:(1)科學教育目標在培養全民的基本科技素養;(2)科學課程設計以培養 基本「能力」為目標,重視學習領域的統整;(3)課程設計注重科學的本質 及科學美學和科技倫理;(4)課程內容設計強調本土化、鄉土性,重視學校 本位課程,強調多元和彈性;(5)教室內組合課程、模組課程(modular curriculum),以 STS 理念為核心的課程等逐漸受到重視。

二、當代科學課程設計思潮

(一)發展真實科學課程是當前科學教育的改革重點之ㄧ

張惠博(2004:3-7)指出,科學教師常被要求能夠呈現出科學的真實面 貌,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故真實科學(authentic science)在近來的科 學教育改革運動中是一個常見的名詞,真實科學乃是在真實世界中科學家 所關切、研究的科學,它亦是經由探究、問題解決、批判思考等過程而得 到的。然而,真實性(authenticity)卻依然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觀點,且包 含不同的意義以及課程意涵。在相關研究中所探討的真實科學亦有不同,

一般常將真實科學分為:(1)能與生活作連結的科學;(2)科學家的科學;(3) 科學探究等三個面向。而協助學生理解真實科學的教學方式,有:(1)實驗 室師徒制;(2)學生參與專題導向的計畫;(3)科學家教學;(4)學生與科學 家對話等型式。

(二)科學課程與教學設計基於學生先備知識並能與生活經驗連接

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而言,每一個學生都是主動的訊息處理者,任何

外界經由感官而進入的資訊都會經歷「過濾」、「組織型態」以及「選擇」

等知覺過程後,才會進入工作記憶區進行下一步的心智運作(Johnstone, Sleet, & Vianna. 1994;引自李松濤,2005:97)。因此,科學課程的設計首 先應該強調與學生過去的經驗結合,從學習者既有的知識作為起點,提供 新、舊經驗比對的機會,以方便學生個人主動地建構知識體系(李松濤,

2005:97)。

(三)探究式取向的科學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

洪振方(2004:163-164)認為,從教育部 2000 年以來公布的「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以及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在2004 年 12 月公布的「科學教育白皮書」之說明得知,就中小學 之科學教學與學習而言,顯然今後科學教學的重點,將強調以「科學探究」

為學習活動重心、以「問題解決」為學習核心及以「創造力」的培養為鵠 的。中小學的科學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將是以生活世界的探索、體驗與 反省為主軸。

(四)科學課程編排彈性化及學習評量多元化

從課程方面來看,以往課程的編排會比較強調一定的順序,目前這個 做法在國內依然常見。但是,晚近的看法,認為課程不一定要事先安排一 定程序,甚至可依學生特質、臨時情境、教材內容、學生能力加以調整。

在學習評量方面,以往強調考試,現在強調實作表現,學生的學習不一定 是考試,各式各樣的成品、剪報、上網查資料、做模型、寫篇文章等等,

都可以作為評量方式(郭重吉,1999)。

貳、科學課程的分類

常見的科學課程依據其組織型態來區分,可分為下列五種類型(鄭湧 涇,2005:4):

一、科學內容知識導向(content-oriented)的課程

此類課程重視學科的基本概念結構和知識內容的學習,注重科學的

「產物」層面,較不注重科學的「過程」層面,強調科學知識的累積。

二、科學過程導向(science process oriented)的課程

此類課程強調科學就是探討,注重知識產生過程的教學及科學過程技 能(science process skills, SPS)的培養。

三、科學/技術/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導向的課程 科學課程設計注重科學與技術和社會議題(issues)的結合,並試圖以與 社會、文化及日常生活有關的活動為核心來組織教材。

四、學科中心(subject-centered)的課程

以學科概念知識內容之學習為中心,強調概念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嚴 謹性,學科之間的分野非常清楚,各學科的課程獨立性高,缺乏學科間的 統整,是較為傳統的學科概念為中心的科學課程設計方式。

五、學生中心(student-centered)的課程

是與前者相對應之課程組織型態,課程之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 材選擇較照顧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及活動的方便性,也比較重視與問 題解決有關的知識內容,注重知識之應用性,而不強調學科概念內容知識 結構的完整性。

参、高職專題製作課程設計之相關概念

依據「95 學年度職業學校課程暫行綱要暨設備標準」之規定,高職學 校之校訂必修科目,至少需開設2 學分的「專題製作」課程,以培養學生 統整及創作能力。目前,日、台兩國參與新興科技課程發展計畫之高職學 校,有多所學校即以發展「專題製作」課程的方式,將新興科技技術導入

學校課程中。茲說明專題製作課程的相關概念,如下:

一、專題製作的定義

專題製作是以課程統整、建構主義與認知心理學等理論基礎,所發展 出的探究導向式學習方法。在老師的協助及督導下,學習者首先發展出複 雜且難度高的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該驅動問題引發一連串的待解決 問題,成為學習的驅力,學習者在一段長時間中,進行獨立的學習,必須 釐清問題、擬定及執行探究計畫,配合同儕的分工合作,直到完成真實成 果或作品(artifict) (陳美紀,2006:249-250)。故實務專題製作課程設計,

原則上應該定位在學生已具有基礎知識與理解能力之上,進一步訓練其應 用能力、分解能力、綜合能力及評估發展能力(湯誌龍、黃銘福,2007:161)。

二、專題製作課程之教學目標與特色

依據 98 年高職電機與電子群之「專題製作實習」的教學綱要說明,

高職專題製作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在:(1)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研究及 創造之能力;(2)訓練學生資料蒐集及整理之能力;(3)培養學生群體合作之 精神,發揮群體合作之功效;(4)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之能力;(5)使學生能驗 證及應用所學之專業知識及技能;(6)提升學生實務設計、製作之能力;(7) 訓練學生研究報告撰寫及口頭簡報之能力。故專題製作課程具有之特性,

為:(1)是學生學習經驗統整的表現;(2)是一種理論與實務並重、手腦並用 的訓練;(3)是一種創意與思考力的挑戰;(4)是一種團隊合作的學習歷程 (蕭錫錡、張仁家、黃金益,2000:396)。

三、專題製作課程之教學實施與學生學習問題

一般而言,學校的專題製作課程皆安排於最後一學年教學;專題製作 的題目,由學生自選或老師指定,但必須與學校的課程屬性相關;進度報 告有口頭報告和書面報告兩種方式;學習評量兼重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

評量的項目,可包括:計畫書內容、口頭報告、歷程檔案、專題成果、學

習態度及工業安全衛生等。其教學實施步驟,可分為準備、教學實施及成 1994;陳美紀,2006:260-264)。

表2-16 高職專題製作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