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芬蘭在 PISA 測驗的成功經驗

第三章 芬蘭高中科學教育特色分析

第一節 芬蘭在 PISA 測驗的成功經驗

湯卿媺(2008:10)指出,當前高中階段之基礎科學課程的國際課程發 展趨勢,強調學科的統整,以及學生建模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簡 稱 OECD) 的 「 國 際 學 生 評 量 計 畫 」(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試題就是一個典範。而近幾 年芬蘭於 PISA 測驗與國家競爭力評比中的優異表現,在國際上引起很大 的迴響,各國紛紛前往取經(林秀貞,2008),芬蘭教育部還因此於 2005 年 3 月底在首都赫爾辛基市舉辦了一場 3 天 2 夜的「芬蘭 PISA 成就研討會」, 吸引來自30 幾個國家的一百多名教育工作者前來觀摩,探討芬蘭在 PISA 測驗中表現優異的原因(涂翠珊,2005 年 4 月 19 日)。另外,根據世界經濟 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 2003~2005 年公布的全球「成長 競爭力」排名顯示,芬蘭連續三年奪魁;在 2004~2005 年的 180 項評分 指標中,芬蘭有10 項名列前茅,其中 4 項與教育有關(教育制度品質、公 立中小學品質、高等教育在學率最高、大學與產業「產學合作」研究最多),

故優異的教育品質,無疑是其經濟實力最堅強的後盾。是以,本研究認為 可借鏡芬蘭中等教育的成功經驗,作為建構工職學校新興科技課程設計模

式/課程發展評鑑指標之實務基礎。

壹、PISA 測驗概述及其評量特色

一、PISA測驗概述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之前身為「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為 OEEC),成立於 1961 年,總部設於法國巴黎的 Château de la Muette,目前有三十個會員國,

大部分為工業先進國家。其基本任務有:(1)提供會員國間分享經驗、討論 與解決國內經貿難題的論壇;(2)提供建議予會員國,藉以幫助會員國擬定 經貿政策;(3)擔任協調仲裁的工作,或者建立某些經貿活動規範等項目(經 濟部技術處,2008)。而 OECD 自 1997 年起執行的 PISA 測驗,目的在評 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是否能將在校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 於進入社會後所面臨的各種情境及挑戰的能力。其測驗實施時程為每三年 施測一次,第一次測驗於2000 年舉辦,有 43 國參加;第二次測驗於 2003 年舉辦,有41 國參加;第三次測驗於 2006 年舉辦,有 57 國參加(台灣在 本次開始加入);下一次的測驗,將於 2009 年實施,目前已有 66 個國家與 地區(包含台灣)簽署參與測驗。

PISA 測驗推動數年後,在跨國性的研究架構支持下,已具有相當的國 際影響力(張鈿富、王世英、吳慧子、周文菁,2006:90),英國媒體更將 它比喻為「教育界的世界杯」,主要原因是在於它是檢視各國教育體制和 未來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林秀貞,2008:6)。茲簡要說明 PISA 測驗之 內涵,如下(PISA, 2008;PISA in Taiwan, 2008;林愛玲,2008;楊希潔,

2008):

(一)評量理念

經各國專家研究後,認為 PISA 評量的重點,應當是學生在生活中所 必須應用的能力;PISA 評量的目的不是在了解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科知識,

而是他們是否具有與將來生活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要評量的是學生於 實際生活中創造性地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學生除了要具備生活中 必須用到的閱讀、數學、科學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能夠 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能夠在獨立和集體的情境中進行 學習。

(二)評量內容

PISA 測驗的內容分為數學、科學及閱讀等三個領域(2003 年另增問題 解決能力測驗),每次測驗選定一個領域,賦予較多的重要性,另兩個領域 較未深入評量(例如 2000 年的測驗約有 2/3 的試題聚焦在閱讀,其他領域 僅占 1/3);2000 年主要的評量領域是閱讀,2003 年是數學,2006 年為科 學,故2009 年的主要領域將再回到閱讀。上述各領域之評量內容,如下:

1.閱讀領域:閱讀領域的評量要求學生在閱讀不同種類的文章後,完成 一系列不同類型的作業;作業的設計要求學生對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和 詮釋;評量所採用的文章除包括一般文章外,還包括清單、圖表、表 格及操作說明書等。

2.數學領域:數學領域的評量包括普通的計算以及數學思考與分析能 力,亦會測量學生能否應用機率、空間及圖形、量化推理等數學概念,

同時也會涵蓋其他比較深入的範疇,如代數及幾何等。

3.科學領域:科學領域的評量要求學生應用科學概念了解及判斷自然界 的現象,還測量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辨別能力,是否懂得運用證據作科 學化的推論,並將結論與人溝通。評量所測量的科學概念與學生身處

世界有密切關係,這些概念包括科學日常生活、健康、環境和科技各 方面的應用。

(三)題型設計與評分方式

PISA 測驗運用素養(literacy)的觀點來設計題目,其內容大都取材自 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其題型多樣化,有選擇題、是非題和簡答題,許多 題目都沒有固定的唯一答案,而是一個答案範圍,只要學生的答案落在範 圍內即可得分,並根據回答的精度給予不同的評分(分為 2 分、1 分和 0 分 三個等級),有些簡答題甚至是完全開放,藉以測試學生的綜合能力。不言 而喻,多樣化的題型和針對性的評分,使得 PISA 測驗具有極強的效度與 信度(子龍,2008 年 10 月 23 日)。

(四)測驗收集資料

PISA 測驗的目的不在於評量個別學生的能力,而在於評估區域內全體 學生的表現,並期望能藉由評量結果之分析,找出各國教育與社會狀況的 相關問題,俾供其規劃或修正教育政策的參考。故PISA 測驗收集的資料,

除了數學、科學及閱讀等測驗的答題資料,也對參與測驗學校的校長與學 生,實施問卷調查,以了解評量結果與學生個人學習興趣、家庭背景、學 校資源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相關資訊。

(五)測驗實施方式

1.施測對象及各國施測人數:

PISA 測驗的施測對象為完成基礎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的十五歲 在學學生,即國三學生或高中一年級學生;各國每次約有4500 名至 10000 名學生接受測驗。

2.測驗時間:

閱讀、數學及科學能力試卷的作答時間為兩小時,問卷填答 30 分鐘,

根據以往之經驗,整個測驗過程約需三小時。

二、PISA 測驗的評量特色

張鈿富等(2006:97)認為,PISA 測驗的評量特色,有:(1)強調教育系 統的評量,可以作為教育系統運作成效的診斷;(2)評量內涵以生活化能力 及終身學習技能的養成為主;(3)評量具有國際比較的功能,可讓參與國家 互相觀摩比較;(4)為長期性的評量計畫,評量結果可提供時間序列的比較 功能;(5)評量結構嚴謹且評量的結果以專書形式出版;(6)評量結果除了統 計平均成績外,也分析學生表現的離散程度,讓評量總結可多元呈現;(7) 評量結果對各國的教育政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貳、芬蘭學生的 PISA 測驗成果

芬蘭在三次的PISA測驗中,都有耀眼的成績表現,其歷次PISA測驗的 分數及排名,如表3-1。2000年閱讀能力名列第一;2003年不僅閱讀能力蟬 連第一,數學及科學能力也同樣名列第一;2006年則是科學能力居冠、閱 讀能力和數學能力排名第二,且本次評比各領域得分皆較前兩次進步;同 時,在三次測驗的重點評量領域,其成績皆排名第一(2000年閱讀領域、2003 年數學領域、2006年科學領域)。若僅分析芬蘭學生在三次PISA測驗之科 學能力領域評量的表現,可發現其成績不斷的進步中,2006年更是提高到 563分。整體而言,芬蘭三次的PISA測驗,其總成績皆名列前茅,且參與 測驗學生的成績標準差及校際差異皆很低。

表3-1 芬蘭歷次 PISA 測驗之分數及排名統計表

年度 2000 2003 2006

分數/排名 測驗領域

分數 排名 分數 排名 分數 排名

閱讀能力 546 1 543 1 547 2

數學能力 536 4 544 1 548 2

科學能力 538 3 548 1 563 1 問題解決能力 ★ ★ 548 2 ★ ★ 註:問題解決領域僅於2003 年施測。

資料來源:整理自Centre for Educational Assessment (2006)。

参、芬蘭在PISA測驗的成功經驗剖析

芬蘭全國教育委員會(The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認為 該國學生能在PISA測驗中獲得優異的成績表現,源於其下列幾點教育理念 和做法(The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07):

一、不論學生的住所、性別、經濟狀況或語言和文化的背景為何?學校 系統提供每個人平等的教育機會,且此理念在全國各地都可以獲得確 保;不實施兩性分離的教育制度,故在芬蘭沒有單獨設立的女子或男 子學校;基礎教育完全免費(包括:教學、教材、餐點、醫護、牙齒 治療及上下學交通接送等項目)。

二、在基礎教育階段,提供九年整合性的體制,學校不選擇學生,每位 學生在他們的居住區域都有就讀一所學校的保障,即使是患有嚴重心 智障礙的小孩,也受到一般基本教育的保障。

三、教育方向是以「基本教育法」及全國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所提出的目 標為基礎,且教育系統的行政管理極具彈性,教育政策由中央統一制

定,但授權地方政府負責執行教育任務與目標。

四、為了要發展學校的系統,各階層的教學都有互動與夥伴關係的建立,

與不同層級的行政機關、學校及社會組織進行合作;學校也與許多不 同主題的協會以及教師組織進行很多的合作,以促使學校的發展方案 能得到強大的支持。

五、注重個別學生的學習輔導,讓每位學生都可獲得有助於他們學業成 功的支援,相關指導方針包括全國核心課程。國中教育階段,只有百 分之二的學生必須重修一年,且大部分發生在第一或第二學年期間;

只有千分之五的學生沒有獲得基礎教育的證書;完成基礎教育的學 生,有超過百分之九十六繼續升學。

六、學校與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目標,在於提供有助於學校與學生發展 的資訊。芬蘭沒有全國的學習成果測驗,也沒有學校水平區分表,學 生與學校都不進行彼此的競爭,全國的學習成果評量以實作樣品為基 礎,而評量的主要功能,在於精確地指出不同學科以及整體學校系統

六、學校與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目標,在於提供有助於學校與學生發展 的資訊。芬蘭沒有全國的學習成果測驗,也沒有學校水平區分表,學 生與學校都不進行彼此的競爭,全國的學習成果評量以實作樣品為基 礎,而評量的主要功能,在於精確地指出不同學科以及整體學校系統